廖志文
近年來,隨著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紛紛出臺的一系列有關推動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政策的落實,我國農村城鎮(zhèn)化的進程明顯加快。與此同時,教育部明確指出中小學學校教育要以“德”為先,中共中央也首次將“立德樹人”確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梢?,在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加強我國農村學校德育教育意義深遠。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小學德育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德育重理論輕生活,重說教輕體驗等。這些問題的不僅影響德育工作的成效,也與我國農村城鎮(zhèn)化發(fā)展相違背。本文作者將基于我國城鎮(zhèn)化過程中農村小學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與探討,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的對策,以推動我們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發(fā)展。
在美麗鄉(xiāng)村和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環(huán)境下,在中共中央、教育部“立德樹人”的德育理念的背景下,“德育為先”已經成了教育重要的理念之一。在新形式,新背景,新要求下,小學德育教育到底該怎么做成了教師們急需考慮的問題。
1 城鎮(zhèn)化進程下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現狀和困境
德育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在城鎮(zhèn)化步伐加快的過程中,不少農村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進展,例如,很多小學紛紛開設了德育課,還設定了德育目標。不過,在物質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價值觀變化很快的城鎮(zhèn)化進程中,我國農村小學德育工作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1.1 德育目標不明確,師資匱乏
德育目標是否清晰,直接關系著我國德育目標能否實現。而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小學學校的德育目標不夠明確,有的目標太高,太空泛,還有的目標很模糊,太低等等。很顯然,這些均影響著我國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推進。
在師資力量上,很多農村小學根本沒有真正的德育教師,一般都是班主任兼任,或者其他科的老師代課。并且,德育教師往往只是開學前利用幾節(jié)課講完課本內容或者每節(jié)課僅僅利用十來分鐘的時間講講德育知識,其余的時間要不被語數外占用,要不就是用來讓學生們寫作業(yè)。
1.2 教學方式落后,內容陳舊
在教學方法上,往往只是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缺乏具有實際意義的校內外德育活動;過度強調灌輸式的知識傳授,忽略學生的感受及主體地位。只是一味的強調知識的傳授,輕視學生行為的訓練及內心世界的變化。在教學內容上,農村小學德育的教學內容陳舊,不符合城鎮(zhèn)化建設的需要,并且,也往往脫離實際生活,脫離學生的接受能力。
1.3 缺乏活動化,生活化
目前,我國農村的德育教育依然只是以老師的口頭教訓為主,缺乏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德育活動。面對老師喋喋不休,枯燥乏味的說教,小學生很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也越來越不喜歡德育老師與德育課程。
與此同時,學校的德育教學往往與生活脫節(jié),德育教師只是按照課本說教,很少與學生對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探討與分析,也很少開展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活動。
1.4 德育得不到重視,考核方式單一
在應試教育為主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村小學的教育仍舊是以主科教學為主,輕視道德與法制、品德與社會等學科教學??己藢W生及老師的方式依然是以成績?yōu)橹?,行為及過程的考核得不到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老師及學生不重視德育顯然是司空常見的事情。
2 農村小學基于城鎮(zhèn)化進程的德育策略
上述這些問題不但影響著德育成效,不利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改變農村小學德育教育的困境,整體上提高農村小學德育的成效,我們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2.1 德育工作活動化
學生是在活動成長的。小學生年齡小,接受能力有限,自我思想認識不成熟,情緒不夠穩(wěn)定,不過,他們可塑性很強。如果引導好了,他們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和品德將會明顯的改變。因此利用學校和地域資源開展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增強德育的實效。如到革命烈士紀念碑緬懷活動,開展讀書節(jié)活動,感恩體驗教育,勞動技能體驗活動,重陽探訪老人,建隊日主題活動等。此外,小學生酷愛室內外活動,尤其是喜歡做游戲,因此,寓教于樂,將德育工作活動化就顯得十分必要。
2.2 德育工作儀式化
儀式往往能給人威嚴,肅穆,莊重,正式感,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生活需要儀式感,德育工作也需要儀式感。如果在德育的教學工作中,很好的發(fā)揮儀式感的作用,肯定能夠在學生的心理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也能在他們的心中播下正能量的種子。學校可以舉辦一些學生參與性很強,且能給予他們啟發(fā)與思考的各種形式慶?;顒印@?,國慶節(jié),中秋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清明節(jié)等等。通過親身參與這些活動,學生的印象會非常清楚,也能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內心也將收到啟發(fā)與感悟,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祖國的熱愛。
落實德育工作儀式化必須要遵循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小學生,我們在德育的過程中就不能像對大學生一樣將儀式搞得異常莊重,而應該盡量將儀式弄得稍微輕松活躍些,讓小學生在快樂與歡笑中消化。當然,德育工作儀式化也不能單純的為了儀式而儀式,還要關注儀式前后的教育工作,以期通過德育儀式達到德育目標。
2.3 德育工作生活化
生活是一切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落腳點。離開了生活,教育就成了缺乏活力的教育。離開了生活,德育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德育教學來源于生活并且融入生活,最后回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不妨多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心理狀態(tài)。然后,與學生們就具體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或者讓學生找找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能夠觸發(fā)他們心靈的事件,在主題班會上,和學生一起分析案例中的德育理念和體會,讓每個學生都談談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等。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力量,在體驗中內心獲得升華,行為也有所改變,德育成效也將得到提高。
2.4 德育工作常態(tài)化
德育工作是一個系統(tǒng)且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德育工作要盡可能地常態(tài)化。具體到日常的工作中,開展好班級中隊活動和建隊日活動,利用每逢周一就開展升旗儀式,讓學生輪流進行國旗下講話。收看道德大講堂,開展好校節(jié)活動。每個學期開始時,舉行開學典禮,重申熱愛祖國,熱愛勞動,團結友愛等德育理念。結束的時候,每個班都要進行年級總結,展示學生風采,表彰優(yōu)秀的學生等等。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與多樣化的社會關系進行互動,真正與學生的親人、朋友、社區(qū)相聯系。在加深課堂與生活的聯系中,學生熱愛家鄉(xiāng)、保護環(huán)境、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等優(yōu)良品行自然而然地落實到實處。常態(tài)化的德育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能將德育工作常態(tài)化,進而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
3 結語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消費觀念轉變了,在生活日益物質化的情況下,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更加強烈了,而對道德教育卻不怎么重視了。雖然我國多數農村德育教育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教學目標不明確,師資缺乏,德育缺乏生活化等等。因此,德育工作盡量活動化,生活化,儀式化,常態(tài)化是德育教育工作所需,也是適應新城鎮(zhèn)化的要求。
(作者單位:廣州市黃埔區(qū)九龍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