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誼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態(tài)度及科學精神等。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發(fā)展,愈來愈多的教師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開始重視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想要通過有效教學,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小學科學作為國家教育體系不可荒廢的一部分,包括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態(tài)度及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yǎng),能夠健全學生的人生觀,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相信科學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較為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自由發(fā)展。但是,目前我國小學科學教學還存在一定的缺陷,諸如教師教學理念更新慢,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制約了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本文圍繞教學生活化、情境化、實踐化三方面展開探索,旨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科學習慣、科學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
1 教學生活化――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
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意義,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yǎng)學生科學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能夠站在科學的角度思考問題。
例如,在學習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放大鏡》這部分內容時,我為了讓學生了解放大鏡鏡片的特點,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能夠正確使用放大鏡,提前為學生準備好了放大鏡,方面學生近距離觀察。講課開始后,我拿出準備好的放大鏡,學生的目光馬上被吸引了過去,有見過它的學生立馬興奮地喊道“放大鏡!”其他學生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一個個昂著頭,等著我介紹。我便向學生展示了放大鏡的神奇之處,學生發(fā)現,通過放大鏡,同樣的物品被放大了很多倍,學生都認為很神奇,想要了解更多放大鏡的知識。我接著引導學生近距離觀察放大鏡,為學生介紹放大鏡的基本結構,讓學生了解鏡架、鏡片等及它們各自的作用,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學生運用放大鏡的時候,發(fā)現物品都變大了,可以看清很多小細節(jié),知道這是由于鏡片的作用。緊接著,我便向學生介紹了放大鏡在鑒定郵票、珠寶、觀察指紋等方面的現實應用,學生認為放大鏡便捷了人們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這樣,我通過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對學習科學的意義有了現實理解,豐富了學生的生活,使學生養(yǎng)成了科學的探究態(tài)度。
2 教學情境化――健全學生科學習慣
教師在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對學習內容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及時發(fā)現自身學習的不足之處,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習慣。
例如,在學習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拱形的力量》這部分內容時,我為了讓學生了解拱形的優(yōu)勢,能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趙州橋的介紹視頻,讓學生在視頻中了解拱形橋的優(yōu)勢。學生通過視頻發(fā)現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比其他形狀的橋更能承受壓力。接著,我拿出為學生準備好的拱形的紙,鐵墊圈等工具,讓學生跟隨教學視頻,進行拱形承受壓測試,觀察拱形紙隨著壓力的增強,形狀有怎樣變化。學生一邊做實驗,一邊記錄實驗結果,對于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學生及時詢問了我,進行了改正,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順利完成了實驗,感受到了我國古代發(fā)達的造橋工藝。這樣,我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能夠結合情境理解知識,讓學生在探索中形成了不恥下問、有錯就改的良好科學習慣。
3 教學實踐化――提高學生科學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實踐,可以增加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融入實驗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學能力。
例如,在學習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種子發(fā)芽實驗》這部分內容時,我為了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知道種子發(fā)芽需要一定的條件,組織學生經歷了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的過程,讓學生在分析、觀察與實踐中了解了影響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一開始,我并沒有急著讓學生開始實驗,而是引發(fā)學生思考: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談一談,你認為種子發(fā)芽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呢?學生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提到了陽光、水、肥等,然后,我拿出準備好的蠶豆種子,讓學生思考適用所有的水肥條件,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是不同的,為接下來的實驗奠定理論基礎。學生依據自己的喜好,設計了實驗計劃,研究自己最想知道的一個影響條件,并在實驗的過程中進行了記錄,匯總了數據,得出了實驗結果,順利完成了實驗。對于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并沒有沮喪,而是積極地搜集資料,探索結果,提高了自己的操作能力。這樣,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鼓勵學生實踐,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在實驗中加深了學習印象,建立了完善的實驗機制,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總之,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端正自己的教學態(tài)度,合理引領學生,走上科學的道路。本文圍繞教學生活化、情境化、實踐化三方面展開了實踐探索,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態(tài)度、科學習慣、科學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獲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為其他教師教學提供了可參考的教學經驗。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龍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