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凡是時代所需要的,必定會在藝術(shù)領(lǐng)域得到體現(xiàn)?!秶敻琛窇獣r代而生,用真情實感創(chuàng)作的人物情節(jié)貼近大眾、遠離說教,其中蘊涵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和”血肉筑長城”的國歌精神,在娛樂泛化的今天,意義尤為深刻。當再一次舉起懷念、紀念、珍視的旗幟,以《國之當歌》喚起國人對百年屈辱歷史、對百年抗爭精神的記憶,其時代價值立刻突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關(guān)鍵詞】音樂劇;聶耳義勇軍進行曲;藝術(shù)形式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3
上海歌劇院的音樂劇《國之當歌》7年演出逾百場,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對苦難歷程的回歸,一次對仁人志士的致敬,一次對崇高精神的禮贊。
《國之當歌》講述人民音樂家聶耳與戲劇家田漢從偶然相識邂逅,到成為知音,最后共同完成創(chuàng)作《義勇軍進行曲》的故事。從中不僅能對抗戰(zhàn)年代青年人昂揚的理想斗志感同身受,更能聆聽聶耳譜寫的多首耳熟能詳?shù)母枨⒄宫F(xiàn)了充滿時代感的海派文化魅力。
一、背景
(一)歷史背景
在日寇鐵蹄橫行的年代,為了喚醒民眾抗日救亡的意志決心, 田漢創(chuàng)作了《鳳凰的再生》劇本,沒想到就在影片開拍之際,田漢被捕,在獄中寫在香煙盒上的一段歌詞,就是《義勇軍進行曲》的原始手稿。后來聶耳主動請纓完成了曲譜,幾經(jīng)修改,終于在1935年5月16日公開發(fā)行。
(二)現(xiàn)實背景
在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快手、抖音、直播等物質(zhì)主義大行其道,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很難愿意靜下心來去認真思考關(guān)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甚至對我們的國旗、國歌、國徽都不甚了解?!秶敻琛返某霈F(xiàn)恰逢其時,是一部良心好劇,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無疑是大有裨益的。這部音樂劇與其說是一部藝術(shù)作品,不如說是弘揚主旋律、激揚正能量的生動教材。
回顧歷史的漫漫長河,每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總會產(chǎn)生無數(shù)的“田漢”“聶耳”去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的篤信并踐行著救亡民族之路,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民族的脊梁。
二、國歌演變
縱觀《義勇軍進行曲》的歷史脈絡,始終和中國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1949年9月27日被確定為國歌;1978年3月5日被重新填詞;1982年12月4日,在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得以恢復,重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世界人大二次會議正式叫《義勇軍進行曲》寫入憲法的第四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正式成為通過國家立法對國歌的奏唱場合、奏唱禮儀和宣傳教育進行規(guī)范而制定的法規(guī)。
三、音樂劇《國之當歌》的成功之處
(一)《國之當歌》的成功之處,在于彰顯了家國情懷
音樂劇《國之當歌》通過用心詠嘆,喚起了人們久違的紅色記憶?!读x勇軍進行曲》誕生至今已有80多年,和平年代的中國人唱起這首《義勇軍進行曲》,為何仍然如此慷慨激昂?創(chuàng)造者李瑞祥說,一個國家的國歌一定是和這個國家最重要的歷史記憶相關(guān)的。法國國歌《馬賽曲》,就來自《萊茵軍戰(zhàn)歌》。
《義勇軍進行曲》通過電影《風云兒女》一經(jīng)唱響之后。簡潔凝煉的歌詞、鏗鏘有力的旋律,展現(xiàn)了中華兒女不做亡國奴的堅定決心,傳遍全國,激發(fā)起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
中國人是國家的一份子,地不分南北,政不分左右,每個人都守土有責、抗戰(zhàn)到底的義務。這首歌便是彰顯了這樣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意志、民族氣質(zhì)!
(二)《國之當歌》的成功之處,在于弘揚了憂患意識
藝術(shù)只有與時代、與人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才能煥發(fā)勃勃生機。也是我們常說的憂患意識,沒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歷史責任感,沒有弘揚愛國主義的時代使命感,創(chuàng)作不出、表演不好這樣一個沉甸甸的作品。
正像劇情表現(xiàn)的那樣:明月劇社慰問傷員時,傷員打斷了唱著靡靡之音的小酈,國土破碎、民族危亡之際,很多學生棄筆投戎,在反抗日本人的戰(zhàn)場上,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們需要的是鏗鏘有力的音符,是能喚起國人奮起的歌曲?!秶敻琛吩佻F(xiàn)了《賣報歌》《碼頭工人歌》《揚子江暴風雨》《畢業(yè)歌》《鐵蹄下的歌女》,最后匯成了時代的最強音——《義勇軍進行曲》,讓人們深受洗禮,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完成自我拷問和升華。
(三)《國之當歌》的成功之處,在于激發(fā)膽氣血性
音樂劇《國之當歌》聚焦于聶耳在上海的生命中最為華彩的五年。他創(chuàng)作《義勇軍進行曲》的時候年僅23歲,以壯麗青春為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永恒的強音,鼓舞四萬萬同胞山呼海應,歷經(jīng)八年浴血奮戰(zhàn),終將強盜逐出國境!這是怎樣一種膽氣和血性,為了理想信念“雖九死而猶不悔”的勇氣和決心。
《國之當歌》在劇情設(shè)置、人物塑造上,尊重史實,回歸生活本真。通過對劇中人物的人性化處理,通過對市井百態(tài)的詼諧表達,摘下以往此類作品中人物臉譜化的標簽定式,讓人物更鮮活、更真實,使觀眾在潤物無聲中深受鼓舞和熏陶。演出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青春氣息一下子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以創(chuàng)作團隊的激情創(chuàng)作和演出者的熱情演繹,完美展現(xiàn)了那個風云年代先烈滿腔熱血投身時代洪流的光輝歷程。
(四)《國之當歌》的成功之處,在于創(chuàng)新了藝術(shù)形式
演出團體上海歌劇院是中國成就卓著、聲譽斐然的音樂戲劇和聲樂舞蹈藝術(shù)表演團體,留下了各類藝術(shù)形式的經(jīng)典劇目。
《國之當歌》以聶耳為主角,以國歌為主題,全劇既有《賣報歌》《碼頭工人》《鐵蹄下的歌女》《畢業(yè)歌》《義勇軍進行曲》等經(jīng)典,更有《天才的隕落》《愛的漣漪》《血肉長城》《振奮中華的歌》等新曲,全程采用交響化寫作,演唱難度遠大于普通音樂劇,它摘下非黑即白的臉譜化標簽,將原創(chuàng)音樂與重新改編創(chuàng)作的聶耳代表歌曲巧妙結(jié)合、交相輝映,成為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聽覺視覺都做到了層次豐富、引人入勝。劇中既能看到曼妙的十里洋場,更能看到熊熊的抗戰(zhàn)烽火,既有時尚的爵士音樂,更有昂揚的激情戰(zhàn)歌,以及融合了現(xiàn)代曲風、旋律瑯瑯上口的音樂劇主題曲,整部音樂劇每一代人都能從中找到精神共鳴,獲得無與倫比的現(xiàn)場感染,觀眾的情緒被點燃,由衷的愛國熱情瞬間迸發(fā)。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最強音,當前處在一個偉大變革的新時代,如何在這個偉大的歷史時期迸發(fā)出屬于中國人的最強音,唱響中國人的“進行曲”,值得每個人去思考和踐行,因為,中國人肩上扛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扛著時代賦予破浪前行的蓬勃希望。
參考文獻
[1]蘇全有.<義勇軍進行曲>緣何化身國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
[2]劉麗英,郭魯川.《義勇軍進行曲》的文化象征意義[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1.
[3]余凌云.中國憲法史上的國歌[J].中國法律評論,2015.
[4]向延生.《義勇軍進行曲》創(chuàng)作的前前后后[J].中國音樂,1983.
[5]張新用.《義勇軍進行曲》是怎樣成為國歌的?[J].民族音樂,1999.
[6]郭騫駿.《義勇軍進行曲》賞析[J].青春歲月,2013.
[7]劉守華.《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到國歌的漫長之路[J].檔案春秋,2013.
[8]王華楠.《國歌法》為實現(xiàn)中國夢凝聚力量[J].人民論壇,2017.
作者簡介:于文婧(1985—),女,漢族,山東省聊城市,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