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村落文化中,禮俗與音樂是相互依附、不可或缺的。本文通過對村落文化的解讀、村落禮俗與音樂、音樂在村落禮俗中的功用與意義三個層面來探索村落文化中“禮俗”與“音樂”的淵源與聯系。
【關鍵詞】村落文化;禮俗;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在鄉(xiāng)下,無論是婚禮、葬禮還是廟會、節(jié)慶等儀式,音樂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樂人們的吹拉彈唱,又很少是出于自我消遣,音樂是依附于禮俗與民間信仰而存在的。那么,村落文化中禮俗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禮俗中為何用樂?用樂的功能、意義又是什么?這是本文所要嘗試解答的問題。
一、對村落文化的解讀
(一)血緣、地緣的穩(wěn)定性
走在鄉(xiāng)間會發(fā)現,村子中村民相互熟識、姓氏也大都相同,提起任何一個人的名字大家都知道。這其實不難解釋,因為中國的鄉(xiāng)村到今天仍然以農耕文明為基礎。費孝通先生曾說:“直接靠農業(yè)來謀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1]俗話說,一方土地養(yǎng)一方人,當土地完全可以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時,他們便不需要為求生存而在外奔波。雖然現在農村的整體面貌已經在向城市靠攏,但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觀念仍然還保留著鄉(xiāng)土特色。村落中的社會是熟人社會,大家從生下來就互相認識,相互了解,誰家結了婚,誰家有了什么大事,全村人都知道。祖祖輩輩,代代如此。村落社會中無論是血緣關系還是地緣關系,世代穩(wěn)定如常態(tài)。
(二)傳統的有效性
前面已經說到,在鄉(xiāng)下,大家都是熟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世代穩(wěn)定。人們所遇著的,只是四季的變換,而不是時代的變更。于是,前人所積累的生活經驗,自然可作為后代生活的指南,不用問其根源,照做即可。傳統便是社會所積累的經驗,因為安土重遷,傳統的有效性在這里得到了保證。因此,傳統在這種社會中效力很大,愈是被前人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三)禮治秩序
血緣、地緣的穩(wěn)定性,傳統的有效性使人尊“禮”。這里的“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濃縮與沉淀,是社會公認合適的行為規(guī)范。維持禮的是社會所積累的經驗,是傳統。于是,禮成為信仰,滲透著內心的敬畏。人們主動服禮,壓制自己的本性去合于禮,克己復禮。城市中的人可能會視這種“禮”是一種陳規(guī)舊習,但在鄉(xiāng)間或是城市邊緣地區(qū),人們生存的環(huán)境代代不變,積累的經驗也代代適用,這種陳規(guī)舊習仍然可以保持其有效性。那么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鄉(xiāng)民會主動服禮了。在鄉(xiāng)民的行為觀念中,“禮”是傳統,是信仰,服禮可獲益,不服則會遭遇不幸?!岸Y”就是傳統的代稱,成為一種“權威”而存在,代代相承。因為只要按照規(guī)定做,不問緣由,照做就有福,不照做便可能不幸。服禮的行為也就成為了一種儀式。
二、村落禮俗與音樂
(一)禮與樂依附共生
“禮”與“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從來都是相互依存的?!岸Y”即從豊從示,豊指祭器,示指儀式。“樂”即音樂。“樂者,德之華也”“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禮與樂不可分,早在周代時便有此認知。也正是在這樣一種理念下,禮與樂相依相附,不可或缺。在傳統音樂的發(fā)展脈絡中可得知,歷朝歷代,在朝會、典禮、祭祀、鄉(xiāng)射等儀式中都會使用音樂。到了民間,則上行下效,將音樂用于民間禮俗中。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fā)展,城市中這種禮樂形式越來越多的被消解,但在偏遠的鄉(xiāng)下,音樂與禮俗仍然共生共存。延續(xù)三千年的禮樂形式由國家禮俗轉化為民間禮俗用樂而存在。
(二)村落文化中因尊禮而用樂
當下村落禮俗儀式中的用樂正是“禮”深深植根于村落社會的見證。人們尊禮,因而用樂,禮與樂相依,共生、共存。村落中,生存環(huán)境穩(wěn)定,人們對傳統極為尊崇,對禮極為敬畏。禮俗中的音樂正是人們尊“禮”的見證。村落中的戲班,大多是人們自發(fā)組織的、樂與禮相依,是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固有理念。村落中,大小儀式,皆會用樂,這是傳統的積淀,人們用音樂來表示自己對禮俗的諳熟、對傳統秩序的遵循。
三、地方性音樂在村落禮俗中的功用與意義
在鄉(xiāng)下,很少有單純?yōu)榱藠蕵范垬钒嘧鄻返模惨垬钒?,一定是要進行某種儀式活動。如婚喪儀式中的樂隊奏樂、廟會中的迎神奏樂等。儀式中用樂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形成的固有的理念。[2]節(jié)慶、祭祀是禮,而禮與樂相依,因而在禮儀中用樂當是最重要的內容。那么與禮相依的音樂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和意義呢?
(一)實用性功能
對祖先的尊崇,對鬼神的信奉,在村落社會中是傳統、是禮。上文中已經嘗試解釋在村落文化中為何尊禮、為何音樂總是伴隨禮而存在。那么下一步我們就要考慮在村落禮俗中,為何奏樂?奏樂的目的又是什么?
中國傳統音樂自產生起,即被賦予實用性功能。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有伴隨祭祀而存在的音樂,伴隨勞動而存在的音樂、伴隨古人宣泄情感而存在的音樂;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周代、禮樂制度下,禮與樂相依,不同等級、不同場合,所用音樂都具有嚴格的標準;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禮崩樂壞,但禮樂制度轉化為禮樂觀念得以延續(xù),直到當下的村落社會中依然如此。[3]我們通過認知當下村落中的禮俗音樂形式便可發(fā)現,這種意義深遠的禮樂文化影響一直延續(xù)至今。
鄉(xiāng)下的喪葬儀式,哭靈的一片悲聲中,伴隨著樂班奏樂。這些人是一邊欣賞音樂、一邊沉浸在逝去之人的悲傷中嗎?顯然不是。廟會儀式中奏樂,樂班總是會先對著廟門演奏,那么這種音樂的欣賞者是人嗎?顯然也不是。此時奏樂,必定不是娛樂性質、不是欣賞性質,而是為了逝去的人和祖先奏樂。用奏樂的形式來取悅祖先和神靈。希望達到與神溝通,禳災祈福的作用。因而這些伴隨民間禮俗而存在的音樂首先強調的是它的實用性功能。
(二)象征性意義
村落禮俗中所用的音樂,不是一種單純的音響形式,而是村落人民生活觀念的折射。音樂本就是文化的一種體現,暗含著村落文化的禮治秩序。這便是音樂的象征意義。吳凡的《廟會、樂班、家族——鏈接群體儀式與家族儀式的象征文化》中,在描述陽高縣北部廟會儀式和喪葬儀式時談到:“廟會祈雨儀式中女人的邊緣化;男人管理一切事物的執(zhí)行權力;喪葬儀式中家族成員的服飾特性化不僅將其與眾人明顯區(qū)分開來,且在服飾的細節(jié)裝飾上體現出各自與亡者的親疏遠近與輩分關系?!薄皟x式中傳統套曲的演奏順序是不可更改的?!盵4]這些地方性儀式行為、以及用樂,無一不體現著對地方文化秩序的遵循、思想觀念的映射。
音樂具有象征性力量,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體現。音樂折射出習俗、信仰、傳統。地方性音樂體現出對已建構的禮俗文化中所體現的秩序的順應,象征地方的文化內涵。
四、結語
音樂與文化密不可分。雖然音樂最終呈現出的是一種旋律樣態(tài),是一種音響形式,但音樂的產生、存在、流傳皆離不開文化,文化是音樂生成、存在、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文化是有差異的,是地方性的,不同的地方文化也伴隨著相對的文化理解、文化認同。文化的差異性自然會導致音樂的不同。因此,對音樂的研究,不能只看到音響形式,那太過于片面;要真正理解一種地方性音樂,就需要關注音樂的深層意義,探尋它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項陽.功能性、制度、禮俗、兩條脈——對于中國音樂文化史的認知[J].中國音樂,2007(2).
[3]楊曦帆.音樂行為中的民俗文化——從音樂人類學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音樂探索,2012(2).
[4]吳凡.廟會、樂班、家族——鏈接群體儀式與家族儀式的象征文化(下)[J].中國音樂學,2007(1).
作者簡介:張羽(1995—),女,漢族,河南焦作人,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音樂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