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國
2018年4月19日,我在史家小學參加了“北京市小學品社學科評優(yōu)觀摩學習活動,開闊視野,收獲頗豐,感慨萬千。密云區(qū)于老師執(zhí)教的 《識別包裝上的信息》別開生面地讓學生組與組之間進行pk比賽,必答題搶答題開放題三輪闖關,整堂課充滿了童真快樂幸福。延慶區(qū)老師執(zhí)教的《大家的事情》課前師生實地調研,繪畫表演朗讀討論再現(xiàn)情景故事。板書設計:一條龍舟滿載大家駛入充滿愛心的新時代。西城區(qū)趙虎老師執(zhí)教的《出神入化的書畫藝術》師生互動詩書畫印以形傳神,彰顯意境之美。教師書法歲寒三友名畫鑒賞,引領學生感受到了中國書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美輪美奐。平谷區(qū)老師執(zhí)教的《輝煌的電影藝術》以視覺游戲導入,小組合作學習、有獎問答、體驗活動等,呈現(xiàn)了電影的發(fā)明、發(fā)展、繁榮、多彩繽紛的電影視覺盛宴……觀摩學習之后,靜下心來還是有幾點思考呈現(xiàn)給大家。
一、要珍惜學生的瞬間靈動
一節(jié)精心打磨的課,一節(jié)高水平的課,或者是高水平老師執(zhí)教的課必然使學生們產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激起學生的瞬間靈動。只是學生的這種靈動大概率超出了教學設計范疇,出乎教師教學步驟之外。正所謂水無常形兵無常勢,關鍵看我們老師第一時間如何把握。經驗豐富的老師能夠瞬間做到因勢利導,使教學效果再上新臺階。
二、要不忘初心做到形散神不散
課改到今天,大多數(shù)公開課定然是信息化技術手段貫穿始終,聲光電畫齊上陣,師生互動全員參與,全體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小組合作、小組比賽、小組探究、小組展演,有獎問答、必答搶答、集體闖關,課前調研準備,課上電腦統(tǒng)計……教學手段新穎稱奇豐富多樣,課堂充滿童心童趣,氣氛歡快娛樂到底。極大地吸引學生學習,豐富了學生的認知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但是我們要明白技術和手段是為課堂學習服務的,而不是相反。警惕多樣的技術和手段喧賓奪主,以至于我們出發(fā)的太久而忘了初心。
如《識別包裝上的信息》一課,老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與小組比賽形式完成學習:介紹比賽規(guī)則,第一關超市選擇商品,第二關根據(jù)課前調查問卷和資料盒完成必答題和搶答題,第三關小組討論選購商品優(yōu)先關注哪些信息完成開放題,情景再現(xiàn)環(huán)環(huán)相扣,很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但是學生們好像更在意是哪一個小組獲勝,以至于集體發(fā)聲老師記錯了分數(shù),強烈地要求老師進行更正。似乎今天學生們不是來學習的,而是來比賽的,學習了什么感悟了什么不重要,比賽得了第幾名很重要。還有其他幾節(jié)課上使用的討論時間計時器真的沒有必要使用。小學生在討論問題時已經不專心了,小腦袋里多了一個計時器,在最后一分鐘學生們不再討論發(fā)言,而是靜靜地等待聆聽計時器發(fā)出的鈴聲。當然瑕不掩瑜。我想說的是一節(jié)好的品社課應當像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做到形散神不散,做到不忘初心。
三、要追求學生的怦然心動
我們是小學品社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更應當引領學生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當然不是每一節(jié)課。我們應當在有的課上觸及學生心靈深處,追尋真善美,使學生怦然心動。
1978年我上小學五年級時,教語文的崔老師帶領我們學習課文《金色的魚鉤》,講的是紅軍過水草地,一位上了年紀炊事班長照顧三名傷病員的感人故事。老班長把縫衣針燒成魚鉤,宿營后釣魚挖野菜熬魚湯給傷病員吃,自己一口不吃,而是偷偷地吃傷病員吐出的魚骨頭魚刺,最后在出草地時餓死了。崔老師在讀課文時突然哽咽了,流淚了,她讀不下去了。那一刻,全班安靜極了。連再調皮的個別男生也嚴肅起來。大家深深地被老班長的犧牲精神所感動,許多女生眼圈紅了,流淚了。四十多年過去了,我還清楚地記得這感人的一幕,記得從市里趕來、帶著飯盒教我們語文數(shù)學的崔老師。
如《出神入化的書畫藝術》一課,趙虎老師當堂用毛筆書寫“出神入化的”五個板書大字時,字體挺拔飄逸蒼勁有力。學生們由衷地發(fā)出贊嘆聲,并自發(fā)地鼓起掌來。這何嘗不是為我們的國粹藝術所傾倒折服而怦然心動?我覺得在品社課堂上應當追求做到: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補充材料:筆者當班主任時曾布置全班學生利用假期時間觀看電影《雷鋒》,問電影的哪些情節(jié)使你感動?或不感動?調查結果發(fā)人深思。
系列1:不感動
系列2:深深感動
1.雷鋒冒雨送老大娘和小孩去蘇家屯,都不讓人家說一聲謝謝,來回走了幾十里泥路。
2.雷鋒犧牲休息時間到工地義務勞動,大太陽底下搬磚整整干了大半天。
3.雷鋒每月津貼就6元錢,平時舍不得花一分錢,可聽說戰(zhàn)友母親病了就馬上寫信并寄去20元錢。
4.雷鋒穿的襪子補了又補,舍不得買新的,可是給受災的人民公社捐贈了100元錢。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追求真、善、美是全人類的價值追求,也當然是小學生們的天性追求。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義不容辭!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庇捎趯W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所以要把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作為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要從屬于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然后再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意義建構。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我們要密切關注思考學生的心路歷程。
作為僅執(zhí)教兩年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老教師,所思所想所感所言基于自己幾十年從教經歷的反思,以及對教學的理解和對學生的關注,一家之言姑且算是拋磚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