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波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以廣東武術文化及新時期廣東精神為研究對象,從地域歷史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借助嶺南武術文化、新時期廣東精神文化內(nèi)涵等理論展開分析,結合廣東地區(qū)地區(qū)內(nèi)與武術相關的歷史發(fā)展脈絡,通過分析廣東武術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新時期廣東精神等內(nèi)容,探索廣東武術文化與以“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的新時期廣東精神的契合特征與發(fā)展規(guī)律,提煉出廣東武術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進而全面展示廣東武術豐富的文化內(nèi)核。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運動文獻資料法、田野調(diào)查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開展研究。
三、研究結果
(一)廣東武術文化的歷史溯源
廣東武術源遠流長、枝繁葉茂,既是南派武術的優(yōu)秀代表之一,同時又是嶺南武術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機主體。廣東武術具有與內(nèi)地武術明顯不同的特點,自成體系,屬于所謂的“南拳系統(tǒng)”。廣東武術文化具有地域性、移民性、交融性、多樣性、適應性等顯著特征。
本文是在“嶺南武術文化”的成果基礎上進行的分析和研究。
(二) “廣東人精神”與新時期“廣東精神”
得益于得天獨厚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廣東,在繼承了古代百越先民“銳兵任死”的民性后,逐漸將先民們“好相攻擊”之俗演進為嶺南地區(qū)早期的“好武之俗”,是故早有“粵人好技擊”的說法,因此隨之孕育出了廣東先民們思想開放、勇于進取、敢于開拓的果敢精神,勤勞、善良、樸實、進取的廣東人也世代秉承著“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yè)奉獻”的廣東人精神。
2012年5月9日開幕的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大會報告中首次公布了新時期廣東精神,即“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標志著新時期廣東精神正式誕生,這是建設幸福廣東、突出文化引領的又一壯舉。
(三)廣東武術文化與新時期“廣東精神”的有機契合
1.“厚于德”是廣東武術文化發(fā)展的情感認同和來源基礎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士有百行,以德為首”的古訓時刻警醒著我們要崇德、尚德、立德。因此,崇尚道德是中華民族歷來的傳統(tǒng)美德,從古至今,百家爭鳴,道德為大。
本文探討的“武德”指的是懲惡揚善、見義勇為、鋤強扶弱、尊師重道、仁義孝悌、武林義氣等積極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和社會公德,其始終是廣東武術文化體系中不斷廣泛推崇的重要道德標尺??梢哉f,廣東武術在道德層面所崇尚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對于每一個習武者而言,都是一種人格的教化。
廣東歷史上長期處于中原統(tǒng)治的邊遠地區(qū),南越少數(shù)民族不斷侵擾,加之當時武舉制的盛行,廣東歷史上出現(xiàn)過眾多以譯吁宋、朱可貞和冼夫人為代表的古代武將、科舉武將和巾幗不讓須眉的嶺海武林女將等。其中著名抗倭女英雄冼夫人武藝高強,以邊陲番族歷事三朝,為人明大體、識大義、安撫百姓、綏靖地方,畢生致力于維持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以實現(xiàn)百姓安居樂業(yè)為己任,她審時度勢,反對地方割據(jù),極大地促進了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與團結,成為愛國典范,功勛卓越、功績彪炳。蔡李佛拳是清末嶺南武術最大的拳種流派,影響最為深遠,聲名最著?!安獭敝覆谈?、“李”指李友山、“佛”指陳遠護,因三人均與佛門有關,故此拳名為“蔡李佛拳”。后世之人無不為以冼夫人、陳享為代表的眾多古代廣東武者身上展現(xiàn)的愛國尚德、勇敢頑強、尊師重道、樂業(yè)奉獻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鼓舞,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廣東武術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從側面印證了“粵人好技擊”的民風民俗,這也正是“厚于德”新時期廣東精神的最好佐證,在今天看來,對于習武之人仍有極大地引領意義,是對廣東武術文化的情感認同和來源基礎。
2.“誠于信”是廣東武術文化的價值整合和踐行路徑
中國人所謂的“處世”,首先是要“做人”,即立身處世首要以德律己,以誠待人。從人際關系的視角來審視廣東武術的精神內(nèi)涵,不難看出“寬容仁愛、誠信待人”是一種社交禮儀,更是一種處世精神。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的廣東,眾多的習武者都是普通人,且各種武術流派機會結社,制定各戒約均是靠誠、信來明確成員的義務和責任。是故“行必果、言必信、諾必誠”就成了廣東武術文化倫理文化中三條重要的行為準則。在新的歷史時期,廣東武術被賦予了新的社會文化價值,廣東武術文化的行為文化反映的正是廣東人民尚武崇德的精神狀態(tài)和道德面貌。故而,寬容立世、誠信待人的廣東武者在批判、改造和汲取外域武術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正在一步步踐行著實事求是、講求實效、真抓實干、求真務實的廣東精神,這也是“誠于信”的新時期廣東精神的一大亮點,是廣東武術文化的價值整合和踐行路徑。
3.“敏于行”是廣東武術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歸宿和原生動力
廣東是近代南派拳術的興盛要地,近代廣東人以武術作為鋒利武器,在中國大地上最先舉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以武術來說,其鍛煉的不僅僅是身體,更是能培養(yǎng)習武者直面困境的勇氣、應對挑戰(zhàn)的沉著和永不屈服的斗爭精神。近代的廣東地區(qū)風雨飄搖,動蕩不安,廣東武術恰在此時閃耀出不同于其他文化要素的光芒,在風起云涌的時代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三元里抗英斗爭、寸金橋起義、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革命運動的爆發(fā)和廣東精武體育會、兩廣國術館等民間武術社團的相繼出現(xiàn),都無不彰顯了廣東武者們敢為天下先、勇于拼搏、勇于創(chuàng)新的大無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新中國成立后,具有深厚民間群體基礎的廣東武術率先在國內(nèi)恢復并盛極一時,同時充當著與香港、澳門乃至國際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故而敏行實干、敢為人先的當代廣東習武之人們的鮮明特性在“敏于行”的新時期廣東精神中得到了極有力地印證,是廣東武術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歸宿和原生動力。
四、研究結論
廣東武術在中國武術發(fā)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廣東武術文化與新時期廣東精神二者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和貫通性。經(jīng)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厚于德”是廣東武術文化發(fā)展的情感認同和來源基礎;2.“誠于信”是廣東武術的文化價值整合和踐行路徑;3.“敏于行”是廣東武術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歸宿和原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