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凌康 張英 揭紅東 班琦沁 揭雨成
[摘 要]本文研究了飼用苧麻湘飼苧1號的收獲高度、干燥方式與其營養(yǎng)品質之間的關系,設置四種收獲高度和三種干燥方式。以期篩選出湘飼苧1號較佳的收獲高度和干燥方法。結果表明:三種干燥方式對飼用苧麻的營養(yǎng)品質影響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隨著高度增加,粗蛋白含量下降、粗纖維含量提高,NDF、ADF含量提高。營養(yǎng)品質最好的處理是45cm,最差的是90cm處理。綜合考慮以75cm作為飼用苧麻收獲標準,其營養(yǎng)品質和生物量均較高。
[關鍵詞]飼用苧麻;收獲高度;干燥方法;營養(yǎng)品質
[中圖分類號]S563.1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苧麻種植國家,種植面積和苧麻的總產(chǎn)量均超過了世界的90%,苧麻蛋白質含量高,年生物產(chǎn)量大,營養(yǎng)成分結構合理,有望成為重要的植物蛋白質飼料來源。作為一種非常規(guī)牧草有很大的開發(fā)潛力,尤其是我國南方地區(qū)蛋白飼料緊缺問題尤為突出。苧麻嫩莖葉營養(yǎng)豐富,可以和苜蓿相媲美,粗蛋白含量較高,且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飼料原料。在我國南方地區(qū),由于夏季高溫高濕,不適宜苜蓿等北方優(yōu)質牧草的種植,而苧麻的生態(tài)適應性強,在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且可獲得很高的生物產(chǎn)量。因此,苧麻在我國南方地區(qū)進行蛋白質飼料開發(fā)方面具有很強的優(yōu)勢,并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本研究試圖了解湖南地區(qū)飼用苧麻的收獲高度和干燥方式對飼用苧麻的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以對飼用苧麻的產(chǎn)業(yè)化提供理論與技術。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苧麻品種和種植基地
品種:湘飼苧1號
種植基地:汨羅飼用苧麻基地
1.1.2 苧麻干燥、粉碎和營養(yǎng)品質分析
①不同收獲高度的苧麻樣品刈割后置于6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然后稱量干重,莖葉整體用小型植物粉碎機粉碎,過40目篩備用,用以檢測營養(yǎng)品質。
②在75cm收獲苧麻,不同干燥方式下的苧麻樣品莖葉一體用小型植物粉碎機進行粉碎,過40目篩備用,用以檢測營養(yǎng)品質。
1.2 方法
1.2.1 苧麻收獲
在同一苧麻種植田內劃出4×3共12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0m2(5m×2m),4個收獲高度處理,3個重復小區(qū)。同一茬苧麻,分別在生長至45cm、60cm、75cm和90cm收獲。2017年5月收獲樣品。
收獲生長高度80cm的苧麻用以試驗在不同干燥方式下苧麻營養(yǎng)品質的變化。2018年4月收獲樣品。
1.2.2 苧麻干燥、粉碎和草粉生產(chǎn)方法
苧麻草粉的生產(chǎn)流程包括干燥、粉碎、包裝和貯存。具體方式如下:
不同高度收獲的苧麻樣品置于105℃烘箱中殺青15min,然后置于6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采用小型植物粉碎機進行粉碎,過40目篩,然后裝入自封袋,封口放置于冰箱中貯存。
不同干燥方式設置三種處理。陰干、曬干和烘干。
烘干法,將收獲的苧麻置于65℃的烘箱中,168h。
曬干法,將收獲的苧麻放置于干燥受陽光照射的水泥平地上,168h。
陰干法,將收獲的苧麻放置于陰涼通風的水泥地上,168h。
將所有干燥完成的苧麻樣品采用小型植物粉碎機進行粉碎,過40目篩,然后裝入自封袋,封口放置于冰箱中貯存。
1.2.3 營養(yǎng)分析方法
上述各種干燥方法至水分含量在15%時,測定營養(yǎng)指標項目包括:含水量、粗蛋白、粗纖維、粗灰分,粗脂肪,無氮浸出物,中性洗滌纖維和酸性洗滌纖維。
1.2.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方法
所得數(shù)據(jù)運用Excel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運用DPS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Duncan新復極差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干燥方法處理下苧麻的水分下降速度(%)
本試驗對比由2018年4月7日開始,由表1可知,24小時以后,烘干法材料鮮重由383g干燥為164.5g,鮮重減少了57.05%。曬干法由483g干燥為287g,鮮重減少了40.58%。陰干法由460.5g干燥為289g,鮮重減少了37.24%。由此法可推算二十四小時內各個方式的干燥速度分別為9.1g/h、8.2g/h、7.1g/h。不同干燥方式水分的具體變化趨勢如下:
(1)烘干法:0至48h內呈持續(xù)下降趨勢,0至24h下降幅度最大,僅僅24h之后鮮重就下降超過50%。24至48h下降速度次之,48h后鮮重下降82.55%,之后就趨于穩(wěn)定。
(2)曬干法:0至72h下降趨勢較大,24至72h呈下降趨勢稍緩,72至96h還有微緩的下降。24h后的鮮重下降比率為40.58%,48h后達到61.70%,72h后達到77.63,96h后達到80.44%,之后趨于穩(wěn)定。
(3)陰干法:0至168h內都有下降趨勢,0至24h下降趨勢最大,24至72h內下降趨勢稍緩但也很明顯,72至96h也在緩慢的下降之中。24h后鮮重僅僅下降37.15%,96h之后也才下降74.94%。
由此可見,烘干法水分下降速度最快,僅需要48h,就基本干燥完成。陰干法水分下降速度最慢。曬干法介于二者之間。在此基礎上計算每個干燥方式整個干燥過程的干燥速度。烘干法6.6g/h、曬干法4.0g/h、陰干法3.4g/h。
2.2 不同干燥方法處理下飼用苧麻營養(yǎng)品質比較分析(%DM)
從表2可以看出:3種干燥方式中曬干法對飼用苧麻的粗蛋白含量影響比不大。對粗纖維的影響:烘干法飼用苧麻的粗纖維含量最低,陰干法與曬干法的粗纖維含量不存在顯著差異。三種干燥方法對飼用苧麻粗脂肪、粗灰分的含量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
陰干法與曬干法處理的飼用苧麻的無氮浸出物含量相近。烘干法處理下的飼用苧麻的無氮浸出物含量稍高。據(jù)此可知,三種干燥方式對飼用苧麻的營養(yǎng)品質影響之間的差異不大。
2.3 不同收獲高度處理下飼用苧麻營養(yǎng)品質比較分析(%DM)
據(jù)表3此得出結論,在75cm時收獲飼用苧麻較好。在60cm至75cm間各項營養(yǎng)品質含量的差異并不顯著,僅僅有ADF一項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并且此時蛋白質含量較高與45cm處理間的差異也不顯著。在45cm左右時收獲,飼用苧麻產(chǎn)量較低,株高65cm左右正值苧麻旺長期,此時收獲未能充分利用其生長潛力。將苧麻做反芻動物飼草利用時,可適當增加收割高度,以便在減少收割次數(shù)的同時獲得更高的產(chǎn)量。90cm粗蛋白的含量下降速度較快且粗纖維含量上升較大。因此75cm是較好的收獲高度。
3 討論與結論
3.1 討論
大量研究表明,隨著刈割高度的增加,飼用苧麻干物質產(chǎn)量隨之增加,莖內粗纖維含量隨之提高,但莖葉內粗蛋白含量隨之下降。本實驗也表明了這一傾向。裴彩霞的研究表明牧草干燥方法對牧草的營養(yǎng)成分影響很大,干燥方法對各種牧草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的影響極其顯著(P<0.01),并且順序都一致,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烘干、曬后烘干、曬干、陰干,牧草干燥方法不同粗蛋白含量也不同。許慶方等通過陰干、曬干、模擬雨淋等方式,測定不同苜蓿品種絕干物質、酸性洗滌纖維、中性洗滌纖維、粗灰分的含量,都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但是干燥方式不同對粗蛋白的影響不同,干燥速度上烘干最快,其次是曬干后烘干、曬干,最后是陰干。本次實驗各干燥方式對飼用苧麻大部分營養(yǎng)品質影響也同樣不顯著,對粗蛋白含量的影響差異很小可能由于實驗樣本質量偏小,樣品收獲高度過高本身粗蛋白含量偏低,氣溫原因導致。另外,本次實驗對干燥方式和收獲高度處理數(shù)量有限,對本實驗之外的其他干燥方式和收獲高度對飼用苧麻的營養(yǎng)品質的影響還有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3.2 結論
本實驗對三種干燥方式和四種不同的收獲高度各自對飼用苧麻的營養(yǎng)品質的影響進行了實驗分析。烘干法對飼用苧麻營養(yǎng)品質的影響最小,是較好的干燥方式。但三種干燥方式對飼用苧麻的營養(yǎng)品質影響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
收獲高度在75cm最好,此時營養(yǎng)品質較高,與45cm和60cm的營養(yǎng)品質差異不顯著,但生物量比45cm和60cm的要高。
[參考文獻]
[1] 熊和平. 苧麻多功能開發(fā)潛力及利用途徑[J].中國麻作,2001(01).
[2] 姜濤,熊和平,喻春明,等.苧麻在飼料中的研究及開發(fā)應用[J].飼料工業(yè),2008(03).
[3] 朱玨,張彬,譚支良,等.刈割對牧草生物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進展[J].草業(yè)科學,2009(02).
[4] 許慶方,崔志文,張翔,等.7個品種苜蓿3種干燥方法營養(yǎng)成分的比較[J].中國奶牛,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