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
【教學目標】
1.喚醒學生觀察和記錄生活中的“微人”、小事的意識;
2.教會學生找尋“微人”、小事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會學生找尋“微人”、小事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設(shè)疑激趣,導入教學
(屏顯兩幅圖片)
師:第一幅圖片,同學們在哪里看到過?
生1:我不知道在哪里看到過。
師:這是你們學校老師的家規(guī),由學生手書,放置于教師辦公樓一樓展廳。第二幅圖中的對象又是什么?
生2:這是我們的圖書角,還有我們平時的借書記錄。
師:難怪咱們育才中學這么有文化底蘊,也難怪你們的作文寫得那么出色,皆來自于這里的源頭活水。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他們是誰。
(屏顯另兩幅圖片)
生3:第一個是門衛(wèi)爺爺,我們天天可以見到。第二個我不認識。
師:第二幅圖中的小男孩跟陸老師雖只有一面之緣,但他是我在育才中學遇到的擁有“大可愛”的孩子,因為他熱情地給我這個陌生人指路。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愛的鏡頭,只是因為種種原因,都被我們忽視了。龍應臺說,寫作就是要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今天,我們先去“看見”生活里的“微人”、小事。
二、掃視生活,找尋小人物
師:什么是“微人”?
生1:就是那些很普通的人。
生2:就是那些平凡又不平凡的人。
師:所謂“微人”,一般是指那些平凡普通,甚至是容易被忽視的小人物。現(xiàn)在,請大家掃視一下自己的生活,說說讓你印象深刻的小人物。
生3:校園里的保潔阿姨。
生4: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一個小人物。她雖然平凡、微小,卻很愛我,也愛我們的家。
生5: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門口接送學生的家長們。
生6: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外賣小哥。
師:同學們說了好多。如果進行分類歸納的話,大家的思維分別從校園、家庭、社會三個方向進行了發(fā)散。如果繼續(xù)掃視下去,我們還會有更多精彩的發(fā)現(xiàn)。
三、凝視生活,找尋“大可愛”
師:這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有什么值得可寫的呢?我們先來看三個片段,看看是什么打動了大作家們。老師請一位同學讀第一段文字。
(屏顯張曉風《種種可愛》中的一段文字,生1朗讀)
師:這里的小人物是誰?是什么打動了張曉風?
生2:一個賣水果的,還是專門賣木瓜的。他說話時的“驕矜自喜”打動了張曉風。
師:這種驕矜自喜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種怎樣的情緒?
生2:我感覺他賣木瓜賣得特別得意。
師:你說得真好,一種得意,一份自豪,這就是驕矜自喜。那么,請你把他說的兩句話讀出這樣的感覺,好嗎?
(生2動情朗讀,效果很棒)
師:小販普通,聞其趣言,頗為自豪,令人歡喜。我們再來看第二個片段,還是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下。
(屏顯丁立梅《女人如花》中的一段文字,生3朗讀)
師:文中的如花從事著什么職業(yè)?她身上的什么特質(zhì)打動了丁立梅呢?
生4:如花是個家政工作人員,她的笑容和笑聲打動了丁立梅。
師:這樣的笑容和笑聲背后,彰顯出如花怎樣的品質(zhì)?
生4:對待生活十分樂觀。她丈夫因病癱瘓在床十多年了,唯一的兒子還坐了牢,可是她見到人還是笑聲朗朗。最主要的是她對兒子說的那句話,特別富有樂觀精神。
師:請你把那句話朗讀出來,讀出如花的樂觀。
生4(十分投入):兒子,媽媽會陪你重活一次,就當重生養(yǎng)你一回!
師:如花平凡,觀其神態(tài),實在樂觀,令人溫暖。從中,我們也汲取到了一份力量來面對生活。接下來的第三個片段,你們又會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呢?老師再請一位同學來朗讀。
(屏顯魯迅《一件小事》中的一段文字,生5朗讀)
師:魯迅先生寫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這種事情現(xiàn)在我們稱之為——
生(齊):碰瓷。
師:誰被“碰瓷”了?他又是怎么辦的呢?魯迅先生對此的看法是什么?
生6:是一名車夫。他把那個“碰瓷”女人送到巡警分駐所去了。魯迅先生覺得這名車夫特別高大。
師:除了有對車夫的敬佩,魯迅先生還看到了什么?
生7:看到了自己的“小”。魯迅先生用“榨出”這個詞,太震撼了。
師:車夫卑微,見其義行,充滿責任,令人反思。三位作家把他們?nèi)粘K姷摹拔⑷恕?、小事記錄了下來,反復品讀,我們能感受到一份歡喜,汲取一些溫暖,還能觸發(fā)一點反思。
(屏顯:小販普通,聞其趣言,頗為自豪,令人歡喜;如花平凡,觀其神態(tài),實在樂觀,令人溫暖;車夫卑微,見其義行,充滿責任,令人反思)
師:同學們,你們的生活中肯定也有這樣的小人物存在。請從你剛才掃視的小人物中選擇令你印象最深的一個人或一群人,寫出其打動你的原因。友情提醒:一定要在你的小生活里尋找。
(生寫作,5分鐘)
師:看著你們思維開花、下筆有神的模樣,就是一種可愛?。∥覀儊斫涣饕幌掳?。
生8:我印象最深的是學校里的保潔阿姨。她們在下雨天不停歇地把我們踩出的腳印清理干凈,這份執(zhí)著打動了我。
師:育才中學的環(huán)境這么好,離不開這些保潔阿姨的付出。她們除了執(zhí)著,還有什么?
生8:還有一份責任意識。
師:你的發(fā)現(xiàn)真不錯。咱們繼續(xù)。
生9: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看到的一群在很高的輸電塔上修理電纜的工人。他們做事時的忘我精神打動了我。
師:這種忘我精神的背后是什么?
生9:是想趕快把電纜修好,不要耽誤了別人的工作。
師:你又往前走了一步。
生10:我想到的跟她差不多。上次我看到一個人掛在高高的空中清理窗玻璃上的灰塵,那個畫面讓我特別有感觸。
師:請你具體說說是怎樣的感觸。
生10:是那種生存的不易。
師:你真是個有悲憫情懷的孩子,相信你的作文寫出來肯定會打動很多人。還有誰要表達?
生11:我被一群家長打動了。昨天放學時,我看到校門口站滿了來接孩子的家長,他們臉上寫滿了期盼。
師:我特別喜歡你的這個發(fā)現(xiàn)。老師有個建議:你能不能在一群人中聚焦一位,給他一個特寫鏡頭?
生11:我不太記得了。
師:那好,今天放學的時候,請你用心觀察一下,凝視一個最有特點的家長,相信你會有新的突破。著名作家曹文軒曾說,未經(jīng)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剛才,經(jīng)由你們的思考,身邊的小人物都具有了一份可愛的氣質(zhì)??墒牵@樣的句子只能算是一個寫作提綱,要想打動別人,成為一篇小短文,還需要什么?
生12:還需要細節(jié)描寫。
師:你學過哪些細節(jié)描寫呢?
生12:外貌、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
師:那么,使用細節(jié)描寫要注意什么?
生13:要為中心服務。
師:人物描寫的中心是什么?
生13:人物的特點及其品質(zhì)。
師:除此之外,還可以添加怎樣的寫法呢?
生14:還可以加點環(huán)境的渲染。
師:說得真好。我們要給故事的發(fā)生創(chuàng)設(shè)情境,這樣人物的特點就可以在情境中凸顯,而環(huán)境描寫就是一個妙招。還有什么妙招呢?
生15:還可以借用他人來襯托。
師:用正面的形象來襯托就是——
生(齊):正襯。
師:用反面的形象來襯托就是——
生(齊):反襯。
生16:還可以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
師:對的,恰當?shù)男揶o能夠讓人物特點更形象、更生動。不僅如此,我們在寫這些小人物的時候,還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一定要把“我”放進去,加以審視。
四、審視生活,深化小人物
師:未經(jīng)凝視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未經(jīng)凝視的小人物也是不夠鮮活的。要想寫好小人物,就必須將其放入一定的情境中,觀其行,品其言,察其貌,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小人物的“大可愛”來。現(xiàn)在,請同學們動筆寫寫吧。
(生寫作,8分鐘)
師:下面,老師請一些同學發(fā)言。
生1:這是一個陰雨綿綿的早晨。我來到廁所,鞋子上沾滿了泥土,走一步就是一個黑腳印。我回頭看著這串黑黑的腳印,覺得很不好意思。這時,一位打掃衛(wèi)生的阿姨過來了。她用拖把輕輕地拖去了那些污漬。等我出來的時候,外面已經(jīng)光潔如新了??墒?,我再一次把地面踩臟了,而且不僅是我,又來了好幾個同學,把阿姨剛剛拖干凈的地面踩得亂七八糟。但阿姨依舊很耐心地把地面拖干凈,沒有責怪,沒有抱怨,讓我很感動。
師:你真是個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孩子。還有誰來說一說?
生2:那天我跟媽媽回家,看到一個外賣小哥很著急地要進電梯送外賣,可是物管攔住了他。因為沒有門禁卡,外賣小哥只能無奈地爬了樓梯。
師:你說得我心里也酸酸的。那外賣小哥讓你印象最深的行、言、貌是什么?
生2:他特別委屈和無奈的眼神讓我印象深刻。
師:對了,這就是你接下來要重點描寫的地方。老師想問的是,當你看到這一幕以后,你還會因為外賣遲到而隨意給外賣小哥打差評嗎?
生2:我會更加理解他們,不會再隨意評價了。
師:真好。同學們,咱們的寫作就是由掃視到凝視再到審視的過程。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可能遇到“微人”、小事,希望大家仔細凝視,同時審視自我,將其流諸筆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老師期待你們能夠像張曉風那樣,描摹小生活里的“大可愛”,變成一本《種種有情種種可愛》;等你們再大點后,能夠像柴靜用《看見》記錄社會中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那樣,傳遞出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yè)
師:課后,請同學們把今天課上寫的片段擴成一篇長文。下課!
【教學反思】
狄德羅說,每一個心靈都有他的望遠鏡。擁有美的心靈,自然會望見世間的美好。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語文教研員徐飛老師也說,未能與學生精神生命聯(lián)結(jié)起來的寫作知識是虛假的。因而我的這節(jié)課少的是技法和知識的教學,多的是看見生活、喚醒生命。
一、看學生見起點
現(xiàn)在,不少學生掌握了很多寫作技巧,說起寫作知識來也頭頭是道,但拿到作文題后仍是無從下筆,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養(yǎng)成用心觀察生活、細致記錄生活的習慣,學到的寫作方法僅是方法,無法融會貫通。新課標對于七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中有一條是“養(yǎng)成觀察分析周圍事物、收集積累語言材料,勤動筆、多修改的習慣”,因此,這節(jié)課我設(shè)定的首要目標便是喚醒和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關(guān)注,并能凝視生活中的“微人”、小事,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在此基礎(chǔ)上,我引入名家撰寫的“微人”、小事片段,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意識,也為他們提供了較好的寫作范本。再考慮學生的寫作狀態(tài),便有了這堂課的起點。
二、看教材見內(nèi)容
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真研讀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上)寫作序列,發(fā)現(xiàn)其寫作訓練具有如下特點:閱讀和寫作雙線交織,更加注重讀寫結(jié)合;作文與學生生活相匹配,更加注重生活價值;作文與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更加注重序列化;方法指導滲透于教材中,更加重視梯度性;寫作要求豐富多元,更加注重多體寫作。而在上這節(jié)課前,七年級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三個寫作單元,具備了一定的寫作基礎(chǔ),因此,我將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選定為對前三個單元寫作內(nèi)容的復習,旨在引導他們將寫作視野打開,看看社會上那些平凡的小人物。從教學效果看,這樣的內(nèi)容選擇還是比較妥帖的。
三、看寫作見重點
上海市黃浦區(qū)教師進修學院語文教研員鄧彤老師在《寫作教學密碼》一書中說,寫作教學的出路在于知識的開發(fā),因此語文教師肯定要研究寫作技術(shù)。特級教師王君在《一路修行教作文》一書中則強調(diào)“我寫是因為我有,我寫是因為我愛”“寫法就是活法,活法就是寫法”,認為寫作需要情懷、需要喚醒,所以語文教師還要修煉喚醒藝術(shù)。因此,我將這節(jié)課的寫作訓練定位為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掃視生活、凝視生活,將發(fā)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結(jié)合起來,幫助他們打開寫作思維,凝視生活中的小人物,并能審視自己的成長。
四、看效果見理想
寫作課的教學效果不是一堂課就能衡量的。語文是養(yǎng)出來的,寫作更是一個養(yǎng)的過程。特級教師陳日亮曾說,“作文沒有差生”,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心”,要先把學生從“害怕寫”和“討厭寫”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感到有話可說,再教他們把話說好,這就是作文的“第一律”。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我們更是要首先培養(yǎng)他們想寫、敢寫的心態(tài),然后才能實現(xiàn)讓他們會寫的愿景。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我就是把閱讀和寫作結(jié)合在一起,先從課內(nèi)學起,再把目光投射到課外。這樣的課內(nèi)外結(jié)合,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讀書的習慣,另一方面訓練了他們的寫作基本功,同時也為我的作文教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案例。我認為,只有教師的寫作教學情懷豐滿、理念先進、思維開闊、技術(shù)成熟,學生的筆墨才能通靈。
(本節(jié)課為2018年12月于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育才中學舉行的第六屆“蘇派作文教學名師精品課堂觀摩與研討活動”展示課之一,執(zhí)教者為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