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遠堂是塔下村張氏家廟的所在地,建于明末,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德遠堂前立有24根石龍旗桿,也是目前中國姓氏祠堂保存最完整,也最多的一處。據(jù)張氏族譜銘記,石龍旗桿全用石雕,文官的旗桿頂端雕著筆尖,意為人才輩出,武官的旗桿頂端鐫刻坐獅,意寓平安、鎮(zhèn)邪、添財。綜觀這24根石龍旗桿,體現(xiàn)出塔下村人奉行“耕讀傳家、敬宗報本”的傳統(tǒng),石龍旗桿作為家族功名與地位的象征,彰顯著家族的尊榮。
作為一個祖籍上的客家人,我從未踏足客家故地,不論廣東,還是此時正在前往的福建山鄉(xiāng)。從廈門機場落地,車行經(jīng)過泉州,進入漳州,再上山道,3小時的路程中,來自瑞典的攝影師一再跟我確認目的地是不是土樓?我反復給出的肯定答案讓這位一貫沉穩(wěn)的“中國通”顯得莫名有些小興奮,倒教我好奇起來——莫非他對客家人的歷史感興趣?他狡黠一笑:“賣個關子,到了再說。”
伴著一路山溪潺潺、村路彎彎,我們就這樣進入了隸屬福建省南靖縣的塔下村。正是暮色時分,散養(yǎng)的鴨子和看門犬正在炊煙中各自歸家,這個始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的古村落乍看之下好像未曾被時光驚動,村婦們做的還是近700年前的那頓飯。踏過圓石小路,我們沿河進入了今天的下榻地——青普土樓行館。接待員帶著軟軟的當?shù)乜谝?,為我們端上地道的客家飯食,一道麻糍讓我們吃得不亦樂乎,山鄉(xiāng)夜深露重,我們卻安安穩(wěn)穩(wěn)地酣睡了過去。
次日,我們的文化講解員是塔下小學的張校長。對當?shù)匚氖啡鐢?shù)家珍的他在村中的威望從沿途村民的語氣中便知一二。盡管現(xiàn)在我們身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區(qū)域內(nèi),但張校長開口先講的是歷史?!按迓涞脑雌鹨匪莸皆┟鞒酰瑥埿杖腴}的始祖張化孫派下第九代孫小一郎與妻子華一娘……”這可真是個評書故事的好開頭,特別是站在眼前這座建在建村始祖原住地上的張氏家廟“德遠堂”里聽。
對于幾乎全員姓張的塔下村村民來說,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德遠堂”就是他們的精神中心。譬如來勸阻我們拍攝的守衛(wèi)大叔就鄭重道來:“你們?nèi)ヅ耐饷姘桑@里面有神明!”或許也是真的,才保佑了這座古雅的兩進院落在明末至今的歷史風雨中得以完好保存。門口的古式牌樓上彩色瓷片剪接鑲嵌的雙龍戲珠紋樣仍舊生動,殿內(nèi)門扇上的彩繪也依然靜美,至于家廟前豎立的24根石龍旗桿更是此地特有的“功勛碑”。它不僅是當?shù)孛说南笳?,更是功德的體現(xiàn)?!耙⑦@石龍旗桿光有財富地位不行,還要對村子有過大貢獻,其德行、聲譽都要經(jīng)過全村人的認可?!?p>
土樓是利用生土版筑墻作為承重系統(tǒng)的兩層以上的房屋,被稱為漢民族傳統(tǒng)民居的瑰寶。土樓主要分布在我國福建、江西、廣東三省的客家地區(qū),是中國乃至東亞幾次歷史動蕩和民眾大遷徙的產(chǎn)物。2008年,46座“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土樓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須是沒有雜質的細凈紅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摻以細河沙、水田底層的淤泥和年代久遠的老墻泥。將各種材料充分攪拌均勻后,加水用鋤頭反復翻整發(fā)酵,方可使用。建土樓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由于土墻的干燥速度慢,建一層需要停墻讓土墻干燥后才能再建第二層,所以建造幾層的土樓就要幾年或更長時間。在幾百年前,其難度可想而知。
土樓不僅只有我們印象中的圓形,還有長方形、正方形、一字形、曲尺形等30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圓形土樓。土樓這種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考慮而采取的一種自衛(wèi)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內(nèi)有內(nèi)戰(zhàn)的情勢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在他鄉(xiāng)選擇一種既有利于家族團聚,又能防御入侵的建筑方式便被接納下來。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也符合儒家大家族群居的觀念。
在這個住著400多戶人家的村落里,家家都有海外關系,但客家人走再遠、官再大、錢再多,不忘的都是“德遠堂”中那句朱子家訓上的話:“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边@些走出去的塔下人想方設法寄錢回家,讓建國前僅有的3座木橋變成了如今溪流上的11座石拱橋。而重視教育更是這里的傳統(tǒng)。民國初年,南靖縣的10位留學生和20位大學生中就分別有4人和6人來自塔下。旅居海外的族人持續(xù)支持辦校,張校長任教的塔下村小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眼中,這也是客家人遷徙千年仍能凝聚不散的原因——他們總有著一個盡管虛無,但在精神上要共同回歸的“家鄉(xiāng)”。
就像他們的土樓,圓圓一座“城堡”,里面裝著客家人的天地玄黃。當年因閩西南一帶高山密林、盜匪猛獸猖獗,于是張姓族人沿溝谷兩旁建造了集居住、防御功能于一體的圍合型土樓。塔下村最早的土樓“福興樓”始于1631年,之后又陸續(xù)建了42座,有方形、圓形、圍裙形、曲尺形……每座土樓都以祖堂為核心,樓樓有廳堂,以主廳為中心組織院落,又以院落為中心組合群體。一座大型土樓要住兩三百人,真可謂“一樓一世界”,也成為儒家思想里大家族群居的生動體現(xiàn)。
此刻,我們正站在這片世界文化遺產(chǎn)區(qū)域內(nèi)標志性的田螺坑景區(qū)的觀景平臺上,面對這個被當?shù)厝诵蜗蟮胤Q為“四菜一湯”的小群落,攝影師興奮得眼冒金光。他選了平臺上靠右的位置,手握相機遙控線,等待天光色溫的變化,久久不肯離開。
飽食了一天的精神食糧,回到行館的我們更為昨日人住了如此歷經(jīng)風云變幻的土樓而備感榮幸。設計師華黎和他的跡,建筑事務所(TAO)也正是被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歷史所打動,接下了這個高難度的老建筑改造項目?!霸赨NESCO世界文化遺產(chǎn)區(qū)域內(nèi)改造5幢百年土樓,這樣的酒店今后難再有。”一貫偏好在典型的自然及歷史人文場地中進行項目的TAO為這里制定的設計方針是整體功能追隨結構,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建筑的結構框架,并據(jù)此進行空間設計和植入酒店功能。這也是他們用自己的設計語匯在對這些建筑的老靈魂表達敬意。恰如“青普”在藏語中的本意——原初。
如今的行館由5幢土樓組成,同屬清末張嘉程家族。最早建成的“稻孫樓”距今已有180多年。這5幢建筑同為典型清末風格的方形土樓,以中心庭院為公共生活的聚合所,每幢樓中均有水井和祖庭。TA0將這些歷史遺存全數(shù)保留,并遵循原有土樓的立面邏輯進行立面設計,盡可能尊重客家人的居住觀,即人與人的聚合,同時大量保留了土樓的公共空間,還在設計中突出了客家人重視的生活元素:天、山、田、水。景觀部分則維持了原有場地的肌理和痕跡,維持周邊道路、河流以及街巷空間不變。
但傳統(tǒng)土樓的住宿條件不佳,每個房間只得8平方米左右,所以TAO在原有建筑框架中將其內(nèi)部結構全部打通,重新運用傳統(tǒng)土木建筑方式來分配客房空間。與個性強烈的建筑本身相比,室內(nèi)的風格則盡量古樸簡約。至于大堂與餐廳的部分,則改變了原有建筑的封閉性,將建筑兩側打開,不僅在視覺上讓它與內(nèi)部庭院和外部依傍的河流貫通起來,也成功解決了土樓內(nèi)光線不佳的問題。而新建筑部分則全部以謙卑的尺度與低姿態(tài)融入現(xiàn)有場地。
運用當?shù)夭牧吓c建筑方式來做設計是TAO的一貫方法。這次,他們挑選了建筑內(nèi)部拆除后剩下的可用建材來重新處理運用,并結合當?shù)氐纳寄?、草泥灰等材料,把當?shù)卦械暮煌良夹g和木匠的傳統(tǒng)手藝重新用到建筑上,讓它們得以“再生”。
夜里有點兒濕冷,想泡一泡茶,就手就有當?shù)氐摹凹t美人”茶;走了一天,腳有些酸,抬眼處已擺好了柔軟的拖鞋;躺在床上聽著夜雨看書,想著若能有點兒甜食就能做個美夢了,床頭就正擺著一保溫杯的果蔬甜湯……員工手寫的卡片上字跡有點兒呆萌,可是突然讓我有些感動。
再見到張校長時,他已在準備去鎮(zhèn)上的事宜。我們還想追問他做村小老師的經(jīng)歷,他卻突然沉默了?!拔以诖謇锴昧?0多年鐘,好多家里兩代人都做過我學生,現(xiàn)在終于不用再敲了?!痹瓉黼S著年輕人外流,這個曾經(jīng)風光的村小漸漸生源枯竭,到最后整個學校只剩下他這一位校長兼老師、一個保安和一名學生?!懊恐芤簧靸x式,保安放音樂,我拉旗桿繩,學生敬禮?!钡饺ツ?月1日,塔下小學正式宣布閉校,校舍將被繼續(xù)用作招待所?!皬膹堩槷犗壬杞ǖ介]校,剛好100年啊?!彪S著他這句好似無盡的陳述,我們突然語塞,像看了電影里才有的場景,情緒不知如何安放。但比電影里慶幸的是,張校長不必離開他的工作,還會去鎮(zhèn)上的小學繼續(xù)教書。
久久我們都無話,還是攝影師打破了僵局:“嘿,給你們看樣東西!”這還是我們第一次接過他的名片,干凈的白色紙片上有一塊燙印圖案,是一位高瘦攝影師帶著他的貓站在觀景平臺偏右的位置上正在拍攝“四菜一湯”。我們又一時語塞,他兀自笑道:“大概是10年前吧,我在網(wǎng)上查看資料,意外看到這張土樓群的照片。它即刻擊中了我,我很久都沒有那樣對一個事物產(chǎn)生如此豐滿的好奇心了!”恰逢他當時要印新名片,于是思考了兩整天,這位原本只想要白底黑字干凈名片的處女座攝影師決心讓這素未謀面的土樓與自己發(fā)生點兒關系?!皬哪菚r起我就想,一定要到這里看一看,但只知它是福建土樓,并不知道是哪一座,直到昨天我們站到那里?!边@下,輪到我們眼冒金光了。山河仍在,人事變遷,一些結束或許正是另一些的開始,有一些遺憾就會有另一些圓滿,這是歷史、風景和人共同要經(jīng)歷的圓環(huán)。而身在這個動態(tài)的圓環(huán)里,不論我們身在何處,心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尋路“歸鄉(xiāng)”。
交通:乘飛機到廈門機場,轉坐汽車約3小時到達或高鐵至南靖站,轉汽車約1.5小時到達。游覽“世界文化遺產(chǎn)”南靖土樓建筑群,包括著名的田螺坑土樓群(俗稱“四菜一湯”),只比比薩斜塔晚了十幾年建造的“裕昌樓”(俗稱“東歪西斜樓”),依山傍水的塔下村和村中的張氏家廟“德遠堂”。第二日可前往附近的“云水謠”景區(qū)(《爸爸去哪兒》拍攝地)游覽,再之后可前往永定土樓群繼續(xù)參觀。
飲食:一定不能錯過用當?shù)厥巢呐腼兊牡氐揽图绎L味。筍、毛豆都新鮮美味,麻糍和用木薯粉與芋頭做成的燕子餃更是讓人停不下筷子。當?shù)匾渤霎a(chǎn)茶葉,尤其以“紅美人”為獨特。
住宿:位于塔下村的青普土樓行館是唯一一座由5幢百年土樓改建的人文主題酒店。該酒店于2018年11月加入了全球設計酒店聯(lián)盟Design Hotels。除住進歷史的奢侈外,酒店每日還提供種類豐富的藝文及手作活動,包括人文歷史類的徒步講解“塔下漫談”,適合親子的上山挖筍,獨家秘境雨林穿行,還有制作客家酸柑茶、錯銀入畫制作等手作課程體驗。酒店實行單雙人同價,是和親友一同體驗人文假期的絕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