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沁嶷
那是一個很平常的下午,上完初二年級四班的心理課,我待在教室里,準備和一擁而上的同學們談談他們愿意和我分享的新鮮事,這已經是習慣,我很享受這樣的課間狀態(tài)。可是,當我還在同學問應答的時候,一個女同學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陪著她向走廊走去。
第一次談話只有短短五分鐘,她個頭中等,清瘦,戴著一副金屬框的眼鏡,整齊的劉海,背后是一個干爽的馬尾。她說自己已經在網上查了資料,擔心自己是不是有精神?。课覇査唧w是什么情況?她聲音慌亂,哭著描述:最近聽到了不存在的、奇怪的聲音,昨天自習課突然又聽到一次奇怪的聲音。我第一反應是必須安撫好她的情緒,不影響她接下來的課堂,便主動告訴她我會和她一起面對,預約好下午放學后咨詢的時間。緊接著我需要先弄清楚“幻聽”的原因?判斷它是否是學校咨詢的范圍。
第一次正式咨詢,我給她做了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SCL90,測試結果顯示她的總分、總分均分,陽性項目數得分均在正常值范圍,單個因子強迫、焦慮、抑郁分值偏高,排除精神病。該女生能夠主動尋求老師幫助,有較好自知力;困擾時間為1周,能夠正常來校上課學習,社會功能正常,沒有出現泛化,屬于一般心理問題。是學校咨詢的范圍。
這次咨詢她向我詳細說明這些“幻聽”的聲音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四天前的傍晚一個人在家里房間內聽歌;第二次是昨天下午在學校上自習課。我問她聽到的聲音是什么樣的?持續(xù)多久?聽到這些聲音她會出現什么應激情況?她反饋說聲音感覺從耳機傳出來,聽不清楚是什么聲音,就突然的幾秒鐘,當時特別害怕,手心出汗,全身發(fā)抖,她一說到這里,情緒被喚起,又開始發(fā)抖,害怕地問我“老師,我是不是有精神???”
簡單的情緒安撫后,我們聊了一些來訪者小時候和最近家庭生活中、學校學習活動情況。通過兩次的咨詢,收集了一些基本的信息:來訪者小學之前和父母、爺爺奶奶一起住,小學后和父母一起住,父母有固定工作,家庭經濟一般。從小成績拔尖,經常得到父母表揚;初中后,成績仍然保持尖子班前十,但沒有考進過前三名。初中后很少得到父母學習方面的夸獎。來訪者寫作業(yè)很快,在學校利用自習課和部分課余時間就能把文字作業(yè)寫完。從小學到現在一直保持固定的生活習慣:吃完飯和爸媽一起走大橋——聊天、散步。初一結束后的暑假(咨詢前一個月)父母花三萬塊給她參加英國夏令營,上星期物理測試沒考好,父母責備:“我們家又不是很有錢,這么貴的夏令營都給你去了,成績不進步反而退步了!初二有物理了,不能去走大橋了,在家多做題,多背書,多復習!”咨詢過程中女生反復提出“我爸媽說我為什么不像某某某那樣學習,我自己也感覺自己不夠勤奮”、“自己很害怕晚上一個人在家”。因為“不能走大橋”的事情和父母發(fā)生激烈爭吵并對初二物理成績始終充滿擔心。在學校經常聽見老師說“初二是分水嶺,初一學習好的初二不一定好!寫作業(yè)、背誦復習、預習到10點是正常的!”而一個人留在家里復習的時候,她常常在聽歌,看課外書,有一晚突然聽到耳機里傳來奇怪的聲音,嚇得她全身發(fā)抖,手心冒汗。
長期的學校心理咨詢工作,遇到過不少出現過“幻聽”的學生,概不能一聽到“幻聽”就貼標簽。引起幻聽最常見的原因除了聽覺中樞障礙或精神病之外,正常人在過度精神緊張、疲勞、高燒、缺乏睡眠等情況下也會誘發(fā)偶爾的幻聽或者幻視。
咨詢中為了避免被來訪者的情緒帶著走,鉆到死胡同里去,咨詢師必須對來訪者的問題進行正確的概念化。什么是“個案概念化”呢?個案概念化(caseconceptualization)是指咨詢師依據某種心理咨詢理論對來訪者的問題進行理論假設。具體來講,針對來訪者的問題要獲得哪些信息,如何獲得信息并加以有意義的綜合,如何利用信息進行臨床預測和假設,從而由這種判斷或假設進一步形成咨詢計劃的雛形。這是對來訪者問題診斷評估與干預之間承上啟下的重要步驟,既是對評估獲得信息的整合,又是進一步干預的基礎。
綜合來訪者提供的信息,依據精神分析理論對個案進行理論假設。來訪者到初中仍能保持在學校完成全部家庭作業(yè),期末考試班級前十的優(yōu)異成績,是一個效率高,有規(guī)劃,學習能力很強的女孩。對她而言,問題的關鍵:不是一次物理成績考不好的問題,也不是不能“走大橋”的問題,而是父母懷疑她的學習能力,她內心非常憤怒但“超我”又不允許,只能壓抑到潛意識里。于是出現一個人在家復習就聽歌、看課外書的行為,但這樣違抗又使得她十分內疚,內心深處一直有強烈的心理沖突。其實,她選擇私自改變違背父母安排的復習策略,才能使來訪者的自我概念統(tǒng)一起來,建立自我認同感。因為它需要用學習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目前沒有得過全班前三名,物理考試又考砸,長期精神高度緊張,學習焦慮導致“耳機里傳來奇怪的聲音”。
從認知療法對個案進行概念化:認知心理學家將常見的核心信念分為無能類、不可愛類和無價值類。從認知療法來看,來訪者的核心信念有無能類的核心信念,“我無能,我不夠好(根據成就)”,來訪者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夠能干,考不進全班前三。我是個失敗者。”在小學時,由于學習成績在班里名列前茅,還是積極信念占優(yōu)勢,但進入中學后,因為身邊的同學都是各個小學選拔出來的優(yōu)等生,自己不再能夠始終像小學一樣名列前茅,消極的信念顯現出來,盡管來訪者努力把更多時間放在學習上,但是物理考試卻沒考好,越來越感到焦慮。這種觀點因為父母對自己的高要求,尤其在與他人競爭時,父母希望來訪者成績能超過對方,父母對來訪者的期望(來訪者已經內化成自我要求),促使來訪者自動化思維“如果別人比我強,就說明自己不夠勤奮,不夠優(yōu)秀”就會出現。長期處于這樣的內心沖突之中,導致“耳機里傳來奇怪的聲音”。
表面看來,這位來訪者因為出現幻聽擔心是不是有“精神病”,通過個案概念化發(fā)現來訪者的核心問題卻是考試焦慮,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不自信。因為家長對她成績下降采取的施壓、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誘發(fā)她內心的沖突。但是,個案概念化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隨著咨詢的進展,不同的來訪者因為和咨詢師建立更為牢固的信任關系,可能會暴露更多的重要信息或者揭開之前故意隱藏的信息,所以案例概念化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咨詢目的和計劃隨著案例的推進也會相應地改變和修正。
“因此,對個案進行的概念化從本質上說是咨詢師對來訪者核心信息、關鍵信息的收集和歸納,對這個案例有一個完整的把控。個案概念化最終考察的是咨詢師對來訪者問題結構的思考方式,整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一名優(yōu)秀的心理咨詢師成長過程中必須加強訓練的必備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