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芳 吳平 梁珺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前社會各界關心的焦點之一,作為勞務輸出大省,2018年,河南省留守兒童數量約為69萬人。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尤其是父母雙方均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其教育現狀令人堪憂,本文基于普惠金融角度,梳理當前農村“雙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試圖提出相關建議,為其“留住”媽媽。
關鍵詞:農村“雙留守”兒童;留守;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根據是否和父母雙方一起生活,可分為:”雙留守”兒童和單留守兒童[1]。農村留守兒童被父母留在農村,主要源于家庭生活經濟壓力較大或父母改變生活現狀迫切。農村父母基于城市生活成本較高,短時間無法帶著孩子在城市生活,因此,在本文中研究對象僅限于農村“雙留守”兒童。
一、農村“雙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現狀
1.農村“讀書無用論”頑固
在農村,很多父母認為:讀書只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錢,加之大學生人數增加,其中很大部分人的工資甚至沒有送快遞、送外賣或者建筑工地打工者的收入高,這更讓之堅信“讀書無用”,不僅不賺錢甚至賠錢。在中科院的調查中,村莊貧困層認同度有62.32%,農村中間層認同度為37.24%,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村莊貧困層認為讀書無用比例最高。
2.教育學校責任論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學校是教書育人之地,規(guī)范的教育制度,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專業(yè)的教學團隊,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育人的主要責任,因此,部分學生父母,努力將子女送入教學條件好的學校,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甚至很多農民工父母將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認為學校和老師應該完全為孩子教育負責。
3.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缺位”與“邊緣”
農村父母教育觀念淡薄,往往將教育僅僅歸類為學校教育,其他方面的教育很少關注,甚至自身也從未將之認同,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對于正處于貪玩階段的兒童,村莊每一寸土地都隨時可能是其玩耍的場所,因此加強村莊安全勢在必行。據農村留守女童性教育和性安全研究結果顯示:在農村“雙留守”兒童中,留守女童遭受性傷害的問題較為嚴重[2]。此外,溺水死亡率較高人群也是農村兒童尤其是“雙留守”兒童,由于監(jiān)督人監(jiān)管不力,農村留守兒童安全意識淡薄和農村地理環(huán)境缺乏安全性[2],悲劇往往容易發(fā)生。
二、農村“雙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原因剖析
1.家庭教育缺位
伴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農民工越來越被關注,許多中小城市先后在戶籍方面放低門檻,鼓勵農民進城,以提高城鎮(zhèn)化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農民工市民化不單單是就地將其農業(yè)戶口變?yōu)榉寝r戶口,更多地包括工作市民化,生活市民化,社會意識行為市民化等。在實踐中顯示,農民工之所以徘徊游離在城鄉(xiāng)之間,很大原因在于社會意識行為上與城市不融入和城市生活成本較高,大部分農民工選擇將子女留守農村。但是,留守給子女帶來的影響無法從經濟上得到全部補償,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缺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子女第一任啟蒙教師,其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將潛移默化影響著子女的成長。“學區(qū)房=好學校=高學歷=高收入”的錯誤觀念盛行,加劇了農民工父母“提高家庭收入以購買學區(qū)房,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的急切渴望,從而忽視、淡漠家庭教育。據調查顯示:孩子成龍或成蟲取決于:家庭教育、遺傳基因和學校教育,其中家庭教育的貢獻率占50%,遺傳基因占40%,僅10%源于學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教育階段之一,是不可逆的過程,它不單單是一個家庭的問題,更關乎國家的未來。
2.學校義務教育資源不均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國務院領導,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因此,提高義務教育發(fā)展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級政府必須以足夠財力投入義務教育。但鑒于地方財政有限,義務教育資源呈現分布不均,甚至失衡,導致形成教育鄙視鏈:教學資源豐富的學校,學生爆滿,個別義務教育學校生源陷入尷尬。為解決公平教育,部分地方教育實行按片區(qū)就近入學,但效果并不樂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滋養(yǎng)了“學區(qū)房”,替代了“個人稟賦競爭的公平”。兒童教育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教育資本化”,加劇義務教育資源失衡,尤其是農村學校撤并后,“寄宿生”劇增,但“寄宿制學校”整體教學設施和環(huán)境較差,將更容易出現一系列教育問題及相關衍生問題。
3.農村留守兒童管理主體不明確
農民工是城市發(fā)展建設的主力軍之一,其子女問題被高度關注。在實際工作中,縣級政府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013-2017年底,河南省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1740.7元增至2017年的 29557.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8969.1元和12719.2元[1]。數據顯示,2013-2017年間,河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為0.42,高于城鎮(zhèn)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0.36,城鄉(xiāng)收入比值由2013年的1.42倍縮至2017年的1.32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優(yōu)惠,培訓農民工的“陽光工程”、每年8月針對留守兒童的 “關愛保護月”等,讓農民工實現60%省內就業(yè),其人均收入大大提高。同時,各界社會人士向義務教育學校伸出援助,保障留守兒童的膳食營養(yǎng),民辦教育學校也加入教育大軍,以解公辦院校教育壓力。
但因留守兒童的管理主體不明確和績效評估機制缺位或不健全,出現口號大于行動,關愛、管理淪為“慈善事業(yè)”,部分地區(qū)的“營養(yǎng)早餐”流于形式,甚至部分地區(qū)的小學出現學生“倒牛奶”的現象,從而形成“大家都在管,誰也管不好”的局面。
三、立足普惠金融視角,為農村“雙留守”兒童“留住媽媽”
1.增強家庭教育觀念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積極推動家庭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家庭教育關過國家未來發(fā)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且不容替代的是 “媽媽”,因此,延長母親養(yǎng)育期可以有效強化家庭教育的開展。為建立長久有機激勵機制,各級地方政府要成立專項經費給予支持,補貼符合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正處于養(yǎng)育期中的“媽媽”,減免雇傭處于養(yǎng)育期女職工的企業(yè)稅收等形式,從而減輕“延長養(yǎng)育期”而帶來的“蝴蝶效應”。
2.鼓勵新時代女性創(chuàng)業(yè)
習近平主席提出: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脫貧工作的深入離不開駐村干部的努力和金融機構方面的涉農資金整合,因此,針對新時代女性,要多元化幫扶方式,發(fā)現市場洼地,精準脫貧,從而建立穩(wěn)定脫貧長效機制。
創(chuàng)業(yè)的背后是堅實資金的支持,新時代女性創(chuàng)業(yè)的資金來源渠道不應僅僅局限于金融機構,要動員和鼓勵非金融機構參與,嚴格信貸審查,規(guī)范信貸程序,促成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從“出口”方面減少農村留守兒童[3]。
3.建檔健全教育工作鏈
張玉滾,為師者表率,80后之楷模。在仁師背后有著無盡的心酸,“雙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困難重重,僅僅依靠教師難以撐起數量之龐大的留守兒童的教育藍天。因此,政府要明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社會職能牽頭單位和責任部門,在權、利、責對等前提下,給予專項資金支持,成立系統(tǒng)管理組織。
學校要建檔、健全教育工作鏈,將學校、家庭、企業(yè)三位一體,以媽媽為中心樞紐,暢通班主任和爸爸(提供主要經濟來源者)隔空喊話渠道。
針對經濟困難家庭,政府、學??蔀槠洹皨寢尅碧峁┻m當崗位,一方面為農村“雙留守”兒童“留住”媽媽,另一方面增強困難家庭經濟收入,讓親子教育不再是孤單、落寞的代名詞。
注釋:
[1]數據來源:2018年國家統(tǒng)計年鑒
參考文獻:
[1]姜錦泉.“33433”模式:留守兒童教育的福音[J].江蘇教育,2012(6)
[2]王進鑫.青春期留守兒童性安全問題調查研究[J].青年研究,2008(9)7-14
[3]王正惠.《規(guī)劃綱要》視域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服務體系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
作者簡介:
陳艷芳(1984--)女,河南安陽人,安陽學院財會學院,教師,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鎮(zhèn)化與城市經濟。
吳平(1985--)男,江蘇鹽城人,中國農業(yè)銀行鹽城亭湖支行,經濟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經濟。
梁珺(1985--)女,湖南永州人,中國人民銀行永州市中心支行,科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政策、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