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希 顧一星 李慧勤
[摘 要] 實踐能力是青年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目前高校實踐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高校培養(yǎng)人才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從實踐教學和實踐能力中存在的缺陷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關 鍵 詞] 高校;實踐;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01-0106-02
一、實踐教學與實踐能力
(一)實踐教學
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實踐教學,并且它也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進而促進其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教學的構成多樣化,由單個的實踐內容構成,主要包括各種各樣的實習和實踐活動,如專業(yè)實習和實踐。其中融入的教學方式也豐富多彩,主要有演示法、案例分析的方式等。這些方法能夠幫助教育達到最終的目的,培養(yǎng)出更多的人才。
(二)實踐能力
如今的大學生較年輕,并且自身具有文化科學素養(yǎng),他們邁向了成熟之路,但是并沒有完全脫離稚嫩,其智力發(fā)展已具備了接受專業(yè)性實踐活動的條件,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已基本達到成人水平。他們若想真正完全脫離幼稚階段,則需要提高實踐能力,這種能力展示的是他們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當前大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當前,高校培養(yǎng)的人才實踐能力較為缺乏,這種缺乏最終導致高校培養(yǎng)的學生與社會需要脫軌。部分高校只注重學生的理論學習而忽略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需要人才而高校畢業(yè)生不能滿足其需要,從而導致大批高校畢業(yè)生不能就業(yè)。從中可見,高校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并沒有達到理想化的效果,在實踐中還是會有些差距。本文將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概括為以下兩點。
(一)高校的實踐教學存在漏洞
1.高校未給予實踐教學足夠的重視
高校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理解和領悟能力,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理論較強,導致大學生在校所學不能直接運用到社會生產實踐中?,F(xiàn)階段,高校主要把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學生的學術科研以及專業(yè)知識上,忽視了實踐,將這部分拒之門外。雖然有的高校打著重視實踐的旗號,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還是不會將其有效貫徹,一切都只是形式的表現(xiàn),并沒有實質性的效果。
2.高校課程結構失衡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shù)的高校主要教授傳統(tǒng)課程,教學計劃主要以專業(yè)為基礎進行安排。所以基本是按學科安排課程,并且對不同學科,否定單一性和孤立性。在進行教學時,主要以學科為中心,全面、系統(tǒng)地安排教學,一味地傳授知識。此課程圍繞著專業(yè)進行發(fā)展,并且主要展示課程的獨特性,所以這樣會使課程結構沒有達到平衡。這種不平衡的現(xiàn)象就是不重視實踐課、選修課而把中心嚴重傾斜向專業(yè)課造成的。所以,現(xiàn)在的大學課程一味強調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獲取,并沒有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沒有讓學生朝多元化方向發(fā)展。
(二)高校的學生實踐評價體系存在漏洞
1.評價方式相對單一
很多高校在近幾年中,全力傾心于教學活動和科研。所以其評估的對象是教師,主要評價教師上課的質量,進而促進了教師教學評價的系統(tǒng)化,這種評價顧此失彼,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被忽視,沒有得到考察。通常高校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評價的方式大多只有單一的考試,而考試的成績并無法全面、真正地表現(xiàn)出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所以現(xiàn)在社會上充斥了很多只會考試能力不高的人。
2.評價指標缺乏明確性與針對性
如今,評價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是通過考核以及素質拓展活動,前者根據(jù)大綱,后者主要通過實踐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大綱對學生專業(yè)性知識培養(yǎng)方面相對完整,而且有助于學生全方面了解專業(yè)性知識。但是針對社會實踐的評價就缺乏一定的標準,受主觀評價的隨意性比較大,學生既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教師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去進行評價。實踐課中對學生的考察主要是看其有沒有達到劃定的標準,會設置一定的指標進行評價。所以這會導致學生的個性被遺忘。指標所體現(xiàn)的是學生都具有的能力,并且它使用的范圍比較廣。在這種模式的評價下,學生容易被同化,缺乏個性。
3.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
高校紛紛邁入了新的時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僅僅依賴于教和學任何一方面,兩者互幫互助,才產生效果,對它不能定量評價。在實際的操作中,為了衡量學生的實踐能力,一般只適用任課教師的評價結果,這種打分成了學生能力唯一的標準。眾所周知,這種評價不具有客觀性、科學性,教師是社會中的人,他所做的評判一定帶有主觀色彩,所以這種結果并不能凸顯公平性,也不能系統(tǒng)、科學地揭示學生的能力。對這種方式存在了較大的局限。能表現(xiàn)出學生實踐能力的方式有許多種,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分數(shù)只能表現(xiàn)出來這個學生一個方面的能力,甚至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中有很多教師看不到的成分。另外,對學生這種能力的評價并不細致,這種方式太過于模糊。只要學生參加了社團活動,進行了相關的素質活動,就給分,而完全不管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這種一刀切的方式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實踐在學分和績點中被埋沒,發(fā)揮不出一丁點的作用,學生成為書本的奴隸,缺乏實踐創(chuàng)新的意識。
三、解決方案
(一)高校應加強對實踐教學的重視
1.更新思想觀念
我國高校首先應從認識層面上糾正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進一步明確培養(yǎng)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真正從行動上開展實踐活動,并不使其流于表面。每個學校都需要重新審視實踐,重新在此教學中投入心血,悉心指導,提高其地位,促使它在教學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作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學資源。要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多種方法,教育和引導教師、學生更新思想觀念,正確認識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深化課程改革
高校一直致力于課改,其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此舉措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學校的培養(yǎng)方案為基礎,需要對課程結構進行設計,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即通識課、基礎課、專業(yè)課、實踐課。有的學科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密,差距較小,可以合并,對有的理論課可以相應減少,將其勻給實踐課。通過合理分配各門課程的比例來改善當前課程的比重,提高實踐課所占比重,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旦開始實施,需要對課程之間的關系進行融洽化解,不論是實踐課還是理論課、必修課、選修課。除此之外,還需要對這些課程所占用的時間、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最后還需要選擇最優(yōu)的評價方式,多方努力才能提升實踐價值。
(二)高校應改革學生實踐評價方法
專業(yè)和實踐能力息息相關,但是兩者的評價方式具有很大差異,實踐能力的評價更加困難。所以對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需要有所取舍,設置合理的評價方式去發(fā)揮其真正的價值。
1.定性、定量相結合
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一種定量的方式,從態(tài)度、方法、效果等方面入手。但是課外實踐活動不同,它不能僅局限于定性的方式,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要求,考察的是溝通、表達、組織等多方的能力。目前,對能力一詞,并沒有一個限定的框架,它的范圍比較廣泛。所以對學生這方面的考察,需要使用綜合的方式。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學生的多方面進行考察,并不是單一的指標,用綜合指標測出學生的能力。
2.課內、課外相結合
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將其局限于課堂中,需要跳出課堂,走向課外。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對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xiàn)做多維的考察。在課堂中,涉及的是知識的獲取,但是課堂外不同,它展現(xiàn)的是對知識的運用以及怎么運用。課內和課外,學生的表現(xiàn)不會一樣,所以,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他們所展示的能力也不相同。
3.考核、考評相結合
實踐課必須建立在教學目的的基礎之上,其考核和評價的方式不能多樣化,需要統(tǒng)一。此評價的方式能夠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情況以及在學習中的一些弊端,課外實踐活動考察的主體可以多樣化,不僅是教師,還可以是社團人員、學生會等,根據(jù)指定的統(tǒng)一標準去評價學生。學生在實踐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據(jù)此評價分出不同的級別。
參考文獻:
[1]李娜,賈方,楊瀚宇,等.我國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困境及對策[J].大學教育,2015(1):16-19.
[2]周愛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9(1).
[3]劉思峰.實踐型人才:普通高校人才培養(yǎng)艱難選擇[J].教育管理研究,2010(10).
[4]譚亞莉.對構建高校現(xiàn)代學生評價體系現(xiàn)狀的分析[J].財經(jīng)科學,2002(7).
[5]王志剛.大學生就業(yè)能力提升的路徑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3(5).
[6]楊翠屏.碩士研究生就業(yè)問題分析及對策[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5(10):88-90.
[7]黃勇榮,何亨瑜,丁麗麗.基于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高校課程改革研究[J].黑龍江高教,2014(5):153-155.
[8]趙志英.高等體育院校體育專業(yè)學生實踐能力與培養(yǎng)[D].北京體育大學,2011.
[9]申成.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0,23(5):102-104.
[10]劉興亞.淺析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內涵[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12-114.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