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宏濤 楊得草
【摘要】清代北方的皇家園林,有諸多景觀借鑒了江南的園林意境和手法,承德的避暑山莊將仿建美景匯集于一園,是當時仿建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園林。但避暑山莊的景觀仿建并非原樣地照抄照搬,而是因地制宜,呈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的規(guī)劃理念和設計手法,本文就是以此為角度,分析梳理避暑山莊在仿建文化下的設計創(chuàng)新。
【關鍵詞】皇家園林;仿建;創(chuàng)新
1、歷史背景
自清朝康熙開始,清代皇帝在北京及其周圍陸續(xù)修建了眾多的皇家園林,如避暑山莊、清漪園(今頤和園)、圓明園、北海等。其中始建于1703年的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建設的第一座皇家園林,是目前北方現(xiàn)存諸多氣派的清代皇家園林之鼻祖。所以在整個皇家園林仿建熱潮中,避暑山莊成為了仿建文化的最初嘗試,后續(xù)皇家園林中或多或少地吸取了避暑山莊的經(jīng)驗。如何仿建到精髓,避免照搬,并在仿建基礎上設計創(chuàng)新,是山莊設計者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
2、避暑山莊的仿建文化
2.1仿建緣由
我國園林歷史非常久遠,最初為宮廷的園囿,直到明清以來在江南地區(qū)興盛。江南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文人眾多,景色宜人,士紳階層得以有能力用充足的財力和精力打理自己的宅院,并把山水情懷融于自己的園子中。作為北方馬背上的民族,滿清皇帝常年生活在廣袤而相對寒冷的北方,當康熙第一次下江南的時候,他終于領略到了南國風光之秀麗,并為之陶醉,到訪的江南園林精致而充滿詩情畫意的空間令他折服,以致康熙、乾隆各6次下江南,皆去雅致的江南園林體驗一番。清朝在康乾時期財政雄厚,得以有能力營造大型的皇家園林,便將江南的風景“復制”到北方來,皇帝便可以在“家門口”盡賞江南景色。
2.2仿建過程
避暑山莊的設計者為宮廷設計師—樣式雷家族,為此,雷氏家族開始用精巧而熟練的園林建筑設計,創(chuàng)造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塞外皇家園林。除了采集江南園林的信息外,樣式雷又采用“燙樣”(手工模型)等方法推敲建筑尺度,以達到理想的設計效果。從1703年到1792年,樣式雷歷時89年時間完成了包括康乾七十二景在內的一百二十多組精致。其中仿建達一半以上。從最初的形式上的仿建到意境上的再創(chuàng)造,避暑山莊見證了清代皇家園林設計的成熟過程,也成為了仿建江南園林文化下創(chuàng)新手法的集大成者。
3、創(chuàng)新規(guī)劃理念
3.1 集園林之大成
由于傳統(tǒng)的南方園林都為私家園林,所以南方園林在占地面積上都非常小,且主題鮮明,一園一風格。而避暑山莊占地非常大,達5.64平方公里,囊括進了湖泊、平原、山巒等多種地形,在大園中建造小園,真真正正成了園林之大成。在這里形成了眾多截然不同的園林分區(qū),形成多種多樣不同的景色形態(tài),讓游者可以在不同場景中穿越、觀賞,增加趣味性。并且結合整個中國版圖而形成了避暑山莊全景,以及外八廟懷柔政策的體現(xiàn),更讓整座園林增添了執(zhí)政者的國家戰(zhàn)略情懷。
3.2 真山真水匯一體
南方園林的用地限制使得造園者不得不用“假山”“小水”來模擬自然山水,而避暑山莊宏大的規(guī)模讓園林可以利用真山真水,園林的意境尺度得以擴大。為取得真山真水的園林效果,避暑山莊在設計上將原有的武烈河東擴,形成寬闊而洲島錯落的湖區(qū);并在西北面將大片山地納入到園中,從梨樹峪、榛子峪再到松云峽,大片山林與湖區(qū)構成了尺度巨大的山水環(huán)境。并引入東側磬錘峰的遠眺視野,擴大了園林的景觀縱深,形成廣闊的可視范圍。
4、創(chuàng)新設計手法
4.1 因地制宜,符合北方禮制文化。
南方園林的亭臺樓閣多隨山就勢,在建筑的布局和朝向上講究完全自由。如蘇州網(wǎng)師園中除了正堂部分外,建筑本身并沒有固定的朝向。而避暑山莊的建筑則基本上鎖定在了“南北”“東西”的正交軸上,無論抄手游廊的形態(tài)多么自由。亭閣的朝向也不為所動。如位于如意洲上的無暑清涼建筑群以及月色江聲建筑群,形成了自由中保持秩序的平面布局形態(tài)。這在后邊的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園林中也得到了繼承。這集中體現(xiàn)了北方皇家禮制文化對建筑布局的影響:方正格局,四平八穩(wěn)。
4.2 符合地方審美和氣候狀況
南方園林發(fā)展到后期,開始越來越走向精巧、纖細的風格,以至于高高的嫩戧發(fā)戧形式被廣泛采用,體現(xiàn)建筑屋頂如鳥翼般的形象趣味。而樣式雷下的避暑山莊則依然采用傳統(tǒng)平緩的官式檐口。如山莊如意洲北側的“煙雨樓”雖然是仿造的嘉興煙雨樓的建筑形式,但卻舍棄了嫩戧的做法,并讓建筑緊鄰湖水,從而形成了端莊穩(wěn)重卻又輕盈靈動的建筑形象。
4.3 建筑體量的和諧共存
避暑山莊仿建了諸多南方名勝,如完全照搬原有建筑體量,勢必會造成像“世界公園”一般的陳列形態(tài),從而使建筑彼此的關系發(fā)生沖突而喪失園林的和諧美感。為了避免這種弊端的出現(xiàn),樣式雷在仿建的同時也對建筑體量做了不小的改動,如金山上帝閣是仿造鎮(zhèn)江金山寺而建,金山寺主塔建在山上,約30m高度,如直接原貌仿建,一則打破了塞湖周圍整體樸素低調的格局,二則與背后聳立的磬錘峰形成了景觀重疊。于是山莊在設計上巧妙地將仿建的金山縮小到了3層的高度,讓建筑掩映在湖邊的密林之中,取得了湖區(qū)景觀的和諧。再如位于平原區(qū)的永佑寺舍利塔是仿杭州的六和塔而建,而杭州的六和塔體量較為粗壯,但避暑山莊的平原區(qū)卻又是十分廣袤的環(huán)境,為取得對比突出明顯的視覺感,樣式雷便將永佑寺舍利塔做成了細高苗條的身材,形成了拔地而起的視覺效果。不同場景下的不同處理手法,增加了避暑山莊景觀豐富性和協(xié)調性。
總結:
避暑山莊,作為清代皇家園林的杰出代表,在仿建南方園林的熱潮中,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形成了皇家園林自稱體系的園林風格,并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獨特的范本,成為了我國園林史上的一大瑰寶。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 也體現(xiàn)了皇家建筑師在園林設計手法上逐漸成熟的設計智慧,值得當代建筑師和景觀規(guī)劃師們去思考。
參考文獻:
[1]祝丹,林振銘,楊旭東.有關清代皇家園林——避暑山莊與頤和園的比較研究[J]. 2010.2:89-91.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 (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392-394.
[3]王雪.淺析清代南北方造園風格差異——以留園和避暑山莊為例[J].福建建筑,2004.
[4]楊大禹.南北園林不同風格的文化透視[J].南方建筑,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