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梅
[摘要]目的 比較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篩選出本院2014年1月~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106例子宮肌瘤患者,按照不同術式將其分為:腹腔鏡組(26例),腹腔鏡組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開腹組(80例),開腹組應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腹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開腹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后極度疼痛、重度疼痛、中度疼痛的構成比均小于對照組,且輕度疼痛、無疼痛感的構成比均大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6.2%)高于開腹組(83.8%),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8%)低于開腹組(10.0%),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明顯改善手術相關指標,具有疼痛輕微、療效確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
[中圖分類號]R7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2-96-04
子宮肌瘤又稱為纖維腫瘤、子宮纖維瘤,是危害女性腫瘤疾病中最常見的腫瘤之一,也是女性婦科疾病中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1]。多以30~50歲的婦女為主的一種常見良性腫瘤,通常無需治療,在出現白帶多、月經不調、墜痛感、腫瘤壓迫膀胱直腸等情況時,則應積極治療[2]。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是目前臨床治療的主要措施,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laparoscopichysteromyomectomy,LM)為臨床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療效顯著,相比于傳統的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traditionallaparotomyhysteromyomectomy,TAM)具有術中出血量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3]。為了進一步比較子宮肌瘤在腹腔鏡下剔除術與開腹剔除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故展開回顧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7年9月期間所收治的106例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本院2014年1月~2017年9月期間收治的106例子宮肌瘤患者。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有效;(2)均經超聲、盆腔CT檢查等確診,符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婦產科學》的相關診斷標準[4];(3)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宮頸惡性病變;(2)治療前3個月內應用藥物、激素治療;(3)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4)全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精神疾病患者。按照不同術式將患者分為腹腔鏡組(26例)與開腹組(80例)。腹腔鏡組年齡22~42歲,平均(27.2±1.3)歲;最大肌瘤直徑2~11cm,平均(5.5±0.3)cm;肌瘤數目1~7個,平均(2.0±0.3)個;單發(fā)21例,多發(fā)5例;漿膜下肌瘤患者13例,肌壁間肌瘤患者12例,黏膜下肌瘤患者1例。開腹組年齡22~43歲,平均(27.4±1.5)歲;最大肌瘤直徑2~11cm,平均(5.8±0.2)cm;肌瘤數目1~7個,平均(2.0±0.4)個;單發(fā)32例,多發(fā)48例;漿膜下肌瘤患者20例,黏膜下肌瘤患者3例,肌壁間肌瘤患者47例。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被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月經干凈后的4~7d進行手術,術前進行B超檢查,明確子宮肌瘤部位、數目、大小等情況。
腹腔鏡組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具體操作步驟為:先行子宮動脈臨時阻斷術,在子宮峽部下緣用電鉤打開闊韌帶后葉,游離子宮動脈,用10號絲線打活結暫時將子宮動脈血流阻斷,近子宮旁雙極電凝。之后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患者體位為平臥位,排空膀胱并導尿,于臍輪上1cm處作1cm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壓力控制在14mmHg,在肚臍上緣置鏡,在臍部左下5cm、反麥氏點處建立操作孔,置入器械,放置尿管,患者取頭低足高位;注入縮宮素20U,單極電鉤梭形打開肌瘤包膜,鉗夾肌瘤并向外牽引,鈍性分離,電動粉碎器旋切肌瘤,條狀取出,剝離基底部;雙極電凝止血,強生可吸收線縫合。抽去子宮動脈結扎線。
開腹組應用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具體操作步驟為:持續(xù)椎管內麻醉,患者體位取仰臥位,經下腹部作6~8cm的橫向切口,常規(guī)游離肌肉與組織,有效顯露子宮,于肌瘤處作橫向切口,常規(guī)剔除肌瘤,清理盆腔,縫合關腹,常規(guī)止血。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米索前列醇及縮宮素,以促進子宮收縮,部分放置硅膠引流管,密切觀察患者術后盆腔有無活動性出血,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相互比較,包括術中出血量多少、手術時間長短、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快慢、住院天數;(2)兩組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相互比較,采用描述式評分法進行評估,疼痛等級分為極度疼痛、重度疼痛、中度疼痛、輕度疼痛、無疼痛感[5];(3)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相互比較,判斷標準為,1顯效:月經量顯著減少,癥狀消失,子宮肌瘤變小≥50%;2有效:月經量減少,癥狀改善,子宮肌瘤變小但<50%;3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未達上述標準[6]。總有效率計算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4)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相互比較,包括大出血、尿潴留、切口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比開腹組患者的手術所用時間短、出血量少、肛門排氣時間快以及住院時間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術后極度疼痛、重度疼痛、中度疼痛的構成比均小于對照組,且輕度疼痛、無疼痛感的構成比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6.2%)高于開腹組(8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8%)低于開腹組(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典型的女性生殖系統良性腫瘤,其發(fā)病率較高,達到了30%[7]。該疾病是由少量纖維結締組織及增生的子宮平滑肌組織形成的良性腫瘤[8]。子宮肌瘤的早期多無明顯癥狀,肌瘤小時,不易被患者引起注意,一旦癥狀表現明顯時,常會出現繼發(fā)貧血、經期延長、月經量變多等不良情況,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在子宮肌瘤治療上,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均可達到一定的療效,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颊吆茈y接受子宮全切這種傳統術式,因為可導致患者失去子宮,無法生育。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因為對機體的損傷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多,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導致患者恢復慢,住院時間長,因此其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臨床治療中,隨著腹腔鏡技術被越來越廣泛應用,臨床醫(yī)師在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優(yōu)勢也被明顯的體現出來。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夠將患者的病灶進行徹底清除,對機體損傷較輕微,因此患者術后恢復較快。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子宮具有豐富的血供,子宮動脈、卵巢動脈、陰道動脈的供血形成了豐富的血管網,而子宮肌瘤的血供主要源自子宮動脈。局部注射縮宮素或垂體后葉素預防出血,亦可以配合子宮下段套扎術和行子宮動脈臨時阻斷術或者永久阻斷術來減少術中出血,止血效果較佳是子宮動脈永久阻斷術,該止血方法可能對患者的生育功能存在影響[9]。子宮動脈臨時阻斷術方法是:用10號絲線將雙側子宮動脈打活結臨時阻斷血流,術中絲線易獲取,打活結以及松解簡單易行術后抽去結扎線,子宮血供即可恢復。子宮動脈阻斷后,子宮的側支循環(huán)可以很快重新建立,大大減少了手術對子宮血運的影響,因此術后子宮血運恢復快,不會對將來生育構成影響。一但術中出現腔鏡下難以制止的較大量的出血,立即中轉行開腹手術,不能一味追求腔鏡手術的優(yōu)點而存僥幸心理。我院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前采用子宮動脈臨時阻斷術將大部分子宮血供阻斷,不僅確保了手術視野清晰,大大降低了術中出血量,也達到了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fā)癥、減輕疼痛的臨床效果。該術式還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且術后不易復發(fā),效果理想。子宮肌瘤直徑較大,且為多發(fā)性,選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更具有優(yōu)勢[10]。但開腹術式有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的缺點,因此臨床應用容易受到限制。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不僅能夠減小手術對患者身體帶來的創(chuàng)傷,還可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1]。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最大限度穩(wěn)定患者內環(huán)境、術野清晰、損傷較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以及并發(fā)癥更少的優(yōu)點[12-13]。該手術方法十分適合注重術后療效和美觀性的女性患者[14]。經臨床觀察組與對照組研究表明,觀察組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下剔除治療子宮肌瘤術對機體損傷小、術后恢復快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與以往研究報道一致[15-16]。
本研究對比分析了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肌瘤復發(fā)率均明顯少于開腹組,且腹腔鏡組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小于開腹組,總有效率高于開腹組,由此提示,腹腔鏡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均優(yōu)于開腹組患者,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高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17]。
由上可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可明顯改善手術相關指標,具有疼痛輕微、療效確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韓華,孫湘華.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重慶醫(yī)學,2017,12(A1):339-341.
[2]喻曉琴.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療效的分析[J].中國性科學,2013,5(22):30.
[3] Sun XC,Xi-Qian LI.Comparison of effective rates of transvaginal hysteromyomectomy and laparoscopic hysteromyomectomy in treatment of hysteromyoma[J].
Maternal &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2017,32(18): 4570-4572.
[4]梁月珍,杜珍,陳志美.微創(chuàng)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療效的比較[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6,23(2):209-211.
[5]朱曉華.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22):47-48.
[6]楊曉麗,海蓮.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7(22):100-101.
[7] Dubin AK,Wei J,Sullivan S,et al.Minilaparotomy versus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after Cessation of Power Morcellation:Rate of Wound Complications.[J].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2017,24(6):341-343.
[8]王瑞敏,候懿,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重慶醫(yī)學,2014,43(7):852-854.
[9]丁金萍,將素玲,王金彩.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療效及其對術后妊娠的影響[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7,38(1):4-5.
[10]王海波.263例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效果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1):1853-1855.
[11]李霞.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探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8,5(25):131-133.
[12]田玉翠,代蔭梅.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殘留和復發(fā)的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4,49(8):594-598.
[13]裴桂華.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5,40(2):186-188.
[14]蔣珊珊,胡京輝,沈燕.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聯合術前應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大子宮肌瘤的療效觀察[J].中國內鏡雜志,2017,23(5):1-4.
[15]林建國,何恒君.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近期臨床療效及組織損傷程度觀察[J].河北醫(yī)學,2014,20(8):1256-1258.
[16]沈東成,徐秋霞,杜潔,等.子宮肌瘤中西醫(yī)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學,2015,5(33):1110-1112.
[17]支翠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手術的療效研究[J].安徽醫(yī)藥,2014,18(8):1538-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