醳傾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又稱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五月節(jié)等。由于端陽緊接夏至,是一年陽氣之端點,陽氣最盛,而泰極則否來,陽極而陰興,所以一方面天氣燥熱,另一方面五毒(蝎子、蜈蚣、毒蛇、蟾蜍、壁虎)、瘟疫、邪祟俱出,因此古時這一天也被稱為“惡日”。為了辟邪祈福,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動了很多腦筋,有人在這一天用蘭湯沐浴,有人在門上懸掛艾葉菖蒲,還有的將艾葉扎作虎形。后來,人們干脆以五毒圖繪制符咒張貼,或用窗花的形式剪出一只有五毒的倒掛葫蘆,取“泄盡五毒”之意。
為了趨避五毒,人們還發(fā)明了很多食物。老舍就曾寫過:“滿漢餑餑鋪”在端午節(jié)會特制出售應節(jié)點心,“五毒餅,上邊的蝎子,蜈蚣,都是模子刻出來的,沒有毒!”“五毒餅”其實是一種玫瑰餅,分為酥皮、硬皮兩種,餅上繪有五毒圖案,里面裹著玫瑰餡。做法是先將玫瑰花瓣搗成醬,加入蜂蜜和白糖加熱熬制,再混入松仁等果料調(diào)成餡,包入烙成的翻毛酥皮餅中,在餅面上印上鮮紅的五毒圖案。《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屆端陽以前,府第朱門皆以粽子相饋貽,并附以櫻桃、桑椹、荸薺、桃、杏及五毒餅、玫瑰餅等物?!笨梢娢宥撅灢粌H是一種節(jié)令食物,還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精致點心。
端午節(jié)吃五毒食品并不是北方地區(qū)的專利。在南京一帶,有所謂“炒五毒”,即取銀魚、蝦米、菱菜、韭菜、黑干雜炒”,寓意是炒死五毒,再將其吃掉,保闔家平安。無論是北京的“五毒餅”,還是南京的“炒五毒”,都反映出了勞動人民十分樸素的趨利避害的思想: ? ?吃什么不怕什么。將五毒吃掉,便能夠增強抵抗力,滅蟲免災,不生疾病——是一種在“惡日”里祈求安康的樸實無華的思想。
農(nóng)歷五月,江浙一帶稱之為“五黃月”。這“五黃”指的是黃魚、黃瓜、黃鱔、雄黃酒和鴨蛋黃。端午節(jié)的正午是全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人們相信在這一天的中午食用“五黃”可以利用端陽的力量,消除厄運,提升精力。
大黃魚在四到六月份洄游產(chǎn)卵,此時肉質(zhì)也最為肥美,它們會大量乘海潮而來,因而成為端午節(jié)時令菜。《吳縣志》中便有“食石首魚(即黃魚)以應時節(jié)”的記載。諺云:“諫子花開石首來,筐中絮被擁三臺”,同天津人“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有異曲同工之妙。黃魚所含有的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體代謝產(chǎn)生的自由基,可延緩衰老,起到保健強身的功效。
舊時沒有蔬菜大棚,黃瓜要自然生長,端午前后才能吃到。和其他時蔬相比,黃瓜上市較早,且因具有清熱解毒的功用,因而也躋身“五黃”之中。
鱔肉的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zhì)、脂肪以及磷、鈣、鐵等礦物質(zhì)。端午時節(jié)的黃鱔因為食物充足,不僅肉質(zhì)細嫩還能夠補虛損、強筋骨。因此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民間相信雄黃酒具有破解五毒,祛除邪祟的力量?!肚寮武洝酚涊d:“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眰髡f中,白娘子在端午這天飲了雄黃酒,破了法術(shù),現(xiàn)了蛇身。除了服用,也有人在孩子的額頭上用雄黃酒涂寫“王”字以保孩子平安。不過,我們現(xiàn)在知道,雄黃酒中含有三氧化二砷和五氧化二砷,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覷,所以不宜效法。
中學時學習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許多同學一邊讀課文,一邊冒口水: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zhì)細而油多,蛋白柔嫩……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咸鴨蛋微寒,能滋陰、清肺,還能補充人體的鹽分缺失和一些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耗,正適于夏季食補。因此,咸蛋黃雖沒有黃魚、黃鱔等的時令性,由于其味道美、營養(yǎng)高、寓意佳,也被入了“五黃”的行列。
《端午的鴨蛋》里還寫道:端午節(jié)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江南一帶的百姓,過端午節(jié)有吃“端午紅”的習俗,所謂“端午紅”就是一些色澤呈現(xiàn)為紅色的食物,據(jù)說有“五紅”可震懾“五毒”。在端午的中午食用“端午紅”,被稱作“嘗午”。汪曾祺先生所說的“十二紅”,一般指四冷、四熱、四燒,通常是有咸鴨蛋、煮黃魚、炒蝦子、炒紅莧菜、櫻桃、干菜燒肉、紅燒扒蹄、火腿、雄黃酒等。“十二”這個數(shù)字象征一個輪回,虛指多數(shù)。鄭燮在《憶江南端陽節(jié)》中寫道: ? ?“端陽節(jié),點綴十紅佳。蘿卜枇杷咸鴨蛋,蝦兒莧菜石榴花,火腿說金華?!辈⒎钦煤檬?。紅色在中國一直有著紅火、喜慶、辟邪的含義,而這些含義在端午節(jié)這天則被賦予了滿桌的“十二紅”。當鮮紅的菜肴擺滿餐桌,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隨著全家人的笑聲回蕩,撲鼻的香氣慢慢升騰,我們舉杯對親人祝福。端午節(jié)令美食寄托了我們對闔家安康的追求,也承載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