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
埃托雷·馬約納拉1906年8月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島的一個富商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對自然科學有著很大的興趣。為了不繼承家族產(chǎn)業(yè),他轉投學術的懷抱,17歲便考入了羅馬大學工學院,立志在學術研究領域一展宏圖。
但很長時間過后,馬約納拉都無法突破自己的瓶頸,直到好友塞格雷向他介紹了羅馬大學物理研究所。馬約納拉被羅馬大學物理研究所的“名氣”光環(huán)所吸引,因為這個研究所里全是知名的年輕物理學家,人人堪稱天才,特別是研究所的領導人、意大利皇家科學院院士恩利克·費米更是赫赫有名。
進入羅馬大學物理研究所后,馬約納拉天天和“聰明人”過招,常常展示出自己的數(shù)學天賦,眾人都對他的數(shù)學超能力贊嘆不已,唯獨費米不以為然。一次,費米提出要和馬約納拉一決勝負,天不怕地不怕的馬約納拉爽快地接受了費米的挑戰(zhàn),結果馬約納拉空手戰(zhàn)勝了使用紙筆驗算的費米。從此,在研究所里只要有馬約納拉的地方,人們再也不使用計算器了。
馬約納拉的超級分析和計算能力帶給同事們很多幫助,很多時候,一項實驗完成后,同事們會將結果拿給他,他就能馬上分析并計算出結果,然后給出理論上的解釋。彼時,費米領導的研究所已經(jīng)開啟對原子領域的研究,可馬約納拉不愿意發(fā)表論文以示他在該領域的研究結果,性格也越發(fā)孤僻,這讓費米既心急又無奈。
事實上,不管是和同事合作的研究,還是馬約納拉自己思索的結果,只要稍加整理發(fā)表出來,每一項都可以震驚科學界。早在1929年,馬約納拉就觸及了中子研究。那年,研究所的一位同事拿著對氮原子核研究的數(shù)據(jù)找到馬約納拉,他看了一眼實驗結果,腦子里靈光一閃,隨手拿起一張紙寫了起來。他發(fā)現(xiàn)過去的原子核模型根本就是錯誤的,原子核里沒有電子,只有一種不帶電、質量和質子相近的粒子,他將其稱之為“中性粒子”。敏銳的分析能力告訴馬約納拉,原子核里一定存在一種比電磁力更強大的作用力,可無論費米怎么說,馬約納拉都拒絕將自己的成果發(fā)表出來。直到五年后查理威克從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相同的現(xiàn)象,并發(fā)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為研究宇稱不守恒理論拿到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20世紀30年代,馬約納拉就研究過宇稱不守恒的問題。
類似的事例不勝枚舉。最讓費米無法忍受的是,馬約納拉總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隨手一寫,然后亂丟。等到別人再研究發(fā)表出來,費米想借此教育他時,馬約納拉卻只是淡淡地說:“現(xiàn)在,有人已經(jīng)把該做的做了,而我只要把問題弄清楚就行。”
馬約納拉對費米說:“物理已經(jīng)誤入歧途,我們都已經(jīng)誤入歧途?!闭f這句話的時候,他是痛苦的,也是無奈的。痛苦是因為他從自己的研究結果中早已預見到了核物理和核武器的來臨,無奈的是他深知自己在這一行里也已欲罷不能。極度的矛盾使得他病倒,他變得更加冷酷暴躁,不得不辭掉工作,回家做一個獨自研究的隱士。
1938年,依然集矛盾于一身的馬約納拉,為了生計決定出山。此時,他已經(jīng)構建出一個完整的中微子理論。為了應聘,他從廢紙堆里隨便撿出一張整理成論文,沒幾天就被發(fā)表出來。然而,他終究沒能戰(zhàn)勝自己,在成為那不勒斯大學教授后的幾個月,馬約納拉神秘失蹤,從此杳無音信。而此后不久,他的導師費米卻因為中子相擊的相關研究獲得了193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六年后,在費米的領導下,世界上第一個裂變反應堆建成。
這位物理天才馬約納拉帶著太多的秘密毅然消失于人海,致使后來者在核動力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推遲了近八十年,或是更長時間,無怪有人說他是“竭盡全力拖后腿的物理天才”。他認為,憑借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物理研究領域的進程,可如果他能看到現(xiàn)在物理領域的發(fā)展,不知會有怎樣的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