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君 彭小明
【摘 要】語感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多頻提出,應當引起語文學科教學的高度重視。2017年版課標視域下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應是培養(yǎng)語感;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感;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式是實踐語感。2017年版課標中對語感教學的要求,將指導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建構全面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感;語感教學;語文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27-0032-04
【作者簡介】1.陳芳君,溫州大學(浙江溫州,325000)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2.彭小明,溫州大學(浙江溫州,325000)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語感”并非新名詞,最早見于夏丏尊在《我在國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信念——傳語感于學生》,他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氣概等說不盡的情趣。見到‘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說不盡的詩味來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盵1]呂叔湘先生也曾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2]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文的敏銳的感覺?!盵3]2003年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繼續(xù)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yǎng)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盵4]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年版課標”)對“語感”的重視可謂達到歷史新高。據系統(tǒng)整理與研究后發(fā)現,2017年版課標在語文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學習任務群等9處提到了“語感”,為語文教學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指明了方向。在2017年版課標視域下,語文教學如何落實“語感”培養(yǎng)呢?筆者以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樹立培養(yǎng)語感的語文教學目標
李海林在其《言語教學論》當中陳述:“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這種語文能力的心理學表達不是別的,就是語感?!盵5]2017年版課標在基本理念當中首先強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在基礎階段的前提下繼續(xù)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提出要培養(yǎng)良好語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2017年版課標又在課程目標當中的“語言積累與建構”“語言表達與交流”中分別強調: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能憑借語感和對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把握,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表達與交流。[6]從中可以看出語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對于語感教學要達到怎樣的目標,王尚文先生給出過這樣深刻而明了的定義:“語文教學必須致力于語感的培養(yǎng),千方百計提高學生語感的素質,以期能夠自然而然地一讀就懂,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而且聽得真,懂得深,說得好,寫得美。”[7]一句話將語感的內涵深入淺出地進行了概括,將語文能力中的外在表現——聽說讀寫明確展現,并且對其達到的目的與要求明確出來。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培養(yǎng)語文能力,這種語文能力的心理學表達不是別的,就是語感。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語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部分,而語感的外在表現是聽說讀寫能力。那么語文教學所要做的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能力,2017年版課標中跟進指出能憑借語感和對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把握,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表達與交流。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在自覺與不自覺的語境當中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加以總結、歸納、反思,使之培養(yǎng)一種規(guī)律的、規(guī)范的、規(guī)則的語言直覺,即語感。
2017年版課標在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中共同對培養(yǎng)語感提出了要求,這不僅是教育部門的課程指向,更應該說是語文教育界的共同傾向或共同認識。語文基礎教育者必須要明白,我們應當做的是教人們一種語言,而不是教給他們關于語言的知識。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使用語言的人而不是語言學家,是能“用這種語言講話的人”,而不是“談論這種語言”的人。[8]對語言進行分析教學、總結規(guī)律,這樣的語文教學是必要的,沒有規(guī)律的專憑借語感進行教學是不夠嚴謹的,但語文教師一定要分清,培養(yǎng)語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而語文知識是作為輔助支配的。
二、確定學習語感的語文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一門學科的核心,由教學目標決定,通過教學方法傳達。過去的語文教學改革當中,多在教學方法上做學問,語文學界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在新課改后如雨后春筍般推出,但追其本源,語文教學應該著眼于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改革要著眼于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學方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更好地呈現。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語感能力強的人往往表現出一種很強烈的閱讀欲和說話欲,因為他的語感圖式時時處在渴望新信息來平衡要素關系的狀態(tài)之中。當新的信息輸入彌補、調整了原有的不平衡,同時又帶來了新的不平衡,于是需要新的信息輸入來彌補、調整……人的語感就是這樣不斷得到發(fā)展的。在王尚文先生提出語感圖式后,語感教學理念就有了相對完善的體系,人的所有知識組成一定的單元,語感的培養(yǎng)就是在學生已經形成的語感圖式中不斷地提供新的要素與之順應、同化而產生新的單元存儲在大腦中,當生活中有類似的情境出現那么語感將調動語感圖式中的存儲來選擇最合適的語言表達。因此語文教學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通過聽說讀寫來建構學生的語感圖式,形成語感。學生語感能力培養(yǎng)得好,其語言表達就會更加得體更有自信。
2017年版課標最大的亮點是將課程內容部分分為18個學習任務群,將教學內容作為單獨大章節(jié)提上版面,相對2003年版課標成熟了很多。其內容包含:從古代到現當代;從中國到外國;從跨媒介到跨文化;從文學到學術;從實用到理論;從積累到思辨,等等。其方式有閱讀、積累、實踐、研討、表達交流,可以看出2017年版課標無論是內容還是方式都十分成體系且全面多樣。與此同時,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也貫穿于2017年版課標中。
首先,任務群4“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的教學提示強調,“重在過程的典型性,不論是積累、梳理還是探究,都注重發(fā)展語感,增強對語言規(guī)律的認識,不追求知識點的全面與系統(tǒng),切忌違背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生硬灌輸一些語言學條文。”可以看出,語感教學的重要意義就是不能硬性灌輸語言知識,而是要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當中積累整合,這樣的語言教學才能夠被使用,而不是只教給學生語言知識。因此語文教育者一定要明白,語感是語言教學的核心,形成語感才會發(fā)展語言,語感得到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自然就會提高。
其次,在任務群8“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的教學提示中要求“重視誦讀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增進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積累古代作品的閱讀經驗”。將感受的言語對象轉化為語感的實踐主要是讀。讀分為很多種,有朗讀、默讀,有精讀、略讀,有泛讀、細讀,等等,很多的語文教學強調學生的默讀,但是默讀卻將整個閱讀材料當中的感情泯滅于無聲之中,使得聲音當中所沁染的感情變化都趨于平淡。因此,語感教學強調誦讀,要將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對于語言在不同情境中的感受全部激發(fā)出來,讀這一過程可以同時讓語言完成習得與輸出的雙重訓練,學生通過讀完成看同時轉換為說,在習得與輸出的不斷練習下,形成自己的語感圖式。
最后,語感的培養(yǎng),除了誦讀、精讀外更需要廣泛的閱讀,而2017年版課標完全符合語感教學的這一要求。2017年版課標在課程內容的任務群中要求學生要進行整本書閱讀,其中包含長篇小說與學術著作。2017年版課標將“學術著作閱讀”寫入,并且在任務群18“學術論著專題研討”中要求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寫成小論文,這對中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2017年版課標在文學閱讀中要求精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藝術方式;還有實用性閱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外國作家作品研習、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漢字漢語專題研習等等,可謂涉及面廣、理論程度深、課標要求高、培養(yǎng)方面全。學生在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群后,能夠系統(tǒng)且全面地形成語感,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并且能更好地適應今后所面臨的各個領域。
三、選擇實踐語感的語文教學方式
語感的獲得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自然言語實踐”,一種方式是“自覺言語實踐”?!白匀谎哉Z實踐”就是在沒有任何指導的狀態(tài)下,無意識的、無目的的一種習得,比如生活中所聽、所看,比如無意識地隨意瀏覽、翻看,比如在與他人的言語交際中所獲得的語感。這樣的言語實踐比較自然、不受約束、隨時實踐、內容涉及各個方面,但口語居多。相對于“自然言語實踐”,“自覺言語實踐”就系統(tǒng)很多,它的主要方式是以知識為先導,其優(yōu)勢在于明確的語感目的性和學習的科學性,它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下的學習過程,學生主體的言語結構不斷得到主體有意注意的強化和教師有針對性的外部修正。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度,只有在教師引導而非主導的課堂中,學生才是課堂的言語實踐者,但教師要學會安排好任務、搭建好平臺、組織好活動,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實踐,最終完成語感的培養(yǎng)。
實踐語感不僅僅只停留在表達交流的層面,而是要涉及聽、說、讀、寫、思的各個層面,對于學生語感的養(yǎng)成,首先要能聽得懂,要不僅能聽懂表面含義更要理解語言藝術背后的深層內涵;其次要說,說不僅是交流更是表達,要學會將自己所聽所讀表達出來,不僅能夠表達的深刻、更要深入淺出讓聽者明白理解,才是表達的真正意義;然后要讀,讀不只限于多讀、泛讀、廣讀,更要學會有選擇地讀,要能夠在知識海洋中學會選擇與安排才是讀書的至高境界;最后是寫,寫是在聽說讀的基礎上書面的表達,對于寫的要求不僅要寫得對、寫得通,更要寫得獨到、寫得精彩,這就要上升到思;思是貫穿于聽說讀寫的整個過程的,2017年版課標一直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語感訓練的整個過程都要求學生不斷進行思考、總結、思辨、整理,只有在吸取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思考與篩選,才會形成自己的見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一定不要扼殺學生的某些不成熟、不系統(tǒng)的思考,要在學生語感實踐的過程中、在走歪路的過程中及時給予斧正和引導,這才是實踐語感與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夏丏尊.文心·文章作法[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166.
[2]劉連庚.學習語法和培養(yǎng)語感——訪呂叔湘先生[J].語文學習,1985(1):54-55.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66.
[4]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5]李海林.言語教學論: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9.
[6]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41.
[7]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7.
[8]S.皮特·科德.應用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