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杰
【摘要】目的 本文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有效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后,對其肺功能的作用。方法 本次實驗研究的時間選擇為2018年1月~2019年10月,實驗對象則選擇我院抽取的3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進行實驗之前,對實驗中的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以及研究組,每組患者數(shù)量為18例。實驗過程中為兩組患者提供不同護理方案,研究組為綜合康復護理措施,而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結果 本次實驗通過不同護理工作后,研究組患者的肺功能變化均高于對照組,能夠發(fā)現(xiàn)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對兩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不同護理方法,結果表明研究組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能夠為患者有效改善肺功能,加快患者的康復,應該大力推廣與使用。
【關鍵詞】綜合康復護理措施;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現(xiàn)如今,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成為了高發(fā)性的老年疾病,患者一旦患病,其肺功能會受到嚴重的損害[1]。因此,必須要將相關的護理措施加強,而臨床醫(yī)學護理表明,綜合康復護理措施的應用,能夠確?;颊叩姆喂δ艿玫接行Ц纳疲涌旎颊叩目祻?。因此,本文將針對于常規(guī)護理與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對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情況展開對比分析,從而選取最適宜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護理方式,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研究的時間選擇為2018年1月~2019年10月,實驗對象則選擇我院抽取的3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進行實驗之前,對實驗中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以及研究組,每組患者數(shù)量為18例,其中,研究組患者年齡為83±61.5歲,對照組患者年齡為82.5±62歲。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調查;患者有很好的依從性;患者能夠完成隨訪;患者診斷符合國家醫(yī)學會頒發(fā)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調查未允許;患者存在精神異常;無法完成隨訪。
1.2 方法
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護理,在飲食、用藥等方面進行護理。
為研究組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護理措施:
第一,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及家屬講解清楚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病原因,以及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的相關事項[2]。同時,應當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并讓患者了解用藥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一些不良反應。對患者展開醫(yī)學知識的普及,從而促使患者能夠正視自身的疾病。
第二,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導:患者由于受到病情的影響以及自身的壓力,會在護理期間出現(xiàn)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緒,應當對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疏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讓患者能夠配合護理工作[3]。
第三,為患者提供咳痰、咳嗽護理:為患者提供一些能夠化痰的藥物,并且指導患者展開深呼吸的訓練,促使患者的聲門能夠緊閉,隨后在打開聲門,將痰液排出,重復開展。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況展開對比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集本次實驗收獲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護理數(shù)據(jù)與信息,并將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放入到SPSS 21.0軟件,計量數(shù)據(jù)信息可以通過(x±s)作為表示;判定統(tǒng)計學差異的標準為P<0.05。
2 結 果
研究組患者在經(jīng)過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后,其肺功能改善情況要高于對照組患者的常規(guī)治療,如表1所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呼吸科中屬于比較嚴重的病情,如果沒有及時的進行治療,將會導致患者的肺功能出現(xiàn)嚴重損害,而應用綜合康復護理措施,能夠幫助患者擴張氣道,抑制炎性反應,將炎癥介質的形成進行減少,從而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
根據(jù)本文的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FEV1(L)、FEV1%、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可以兩組患者的FEV改善率具有顯著性差異,因此,綜合康復護理措施要更為適用。
綜上所述,采取綜合康復護理措施,能夠為患者有效改善肺功能,加快患者的康復,具有顯著的護理意義,應該大力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 韓彩芳,張智霞,段冬仙.分析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效果[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85):124-125.
[2] 徐旻璐.應用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1):27+44.
[3] 覃鶯來,林慶葵,李麗平.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對患者肺功能的改善研究[J].黑龍江醫(yī)學,2017,41(12):1238-1239.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