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高良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構建高效的教學活動,構建興趣課堂,從而促進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在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情況,導致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沒能實現(xiàn)“無縫對接”,制約了學生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的發(fā)展。
一、選用有趣味性的素材,激發(fā)學生探究信息技術的欲望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倘若學生沒有知識學習的興趣,此刻就依靠‘外力干預、強行維持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精神和意志被磨滅,這樣是無法持久的。”就信息技術教學的學習而言,興趣才是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主要動力。教師應真正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實際生活中找尋到學生感興趣的各種話題與素材,將抽象的信息知識變得生動、活潑,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和知識性。
如在教學“填充顏色”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找到默認位置下的畫圖工具,學會使用工具進行顏色選取、填充,給圖畫填上指定或自己喜歡的顏色,從而達到良好的觀賞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選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素材,素材可以是動畫片《熊出沒》中光頭強、熊大、熊二的圖片,而且都是“留白”的。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你瞧!現(xiàn)在它們都是‘裸著的,你有什么辦法給它們填上顏色嗎?”學生對這樣的素材十分感興趣,急不可耐地動手操作,認真按照操作步驟進行顏色填充,給光頭強、熊大、熊二都填上了非常適合的顏色。
二、選用具有生活性的素材,增強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動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信息技術的教學應與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習情況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問題,從而讓學生在信息技術問題和信息技術操作活動中理解、掌握相關知識,實現(xiàn)問題的解決。在實際生活中,處處皆有利用信息技術知識的痕跡,所以教師應該利用生活中的真實素材,促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學習知識的質量和效率得到保證。
如在教學“圖形的美化”時,教師可以這樣對學生說:“同學們,在慶祝六一兒童節(jié)那天,我們拍了很多照片?,F(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睂W生聽了這話,個個都感到很新奇,目不轉睛地看著視頻。在教師出示的各種照片中,有跳舞的,有唱歌的,有說相聲的……于是課堂學習討論的氛圍漸漸“熱乎”起來。這時,教師趁勢追問:“同學們,我在拍照時,一不小心把旁邊的垃圾桶也拍進了照片里面,顯得非常不和諧,這應該怎么辦呢?你們能想到什么辦法把它處理一下嗎?”經過學生的討論后,教師要求學生在電腦上找到“美圖秀秀”這個軟件,使用軟件對照片進行加工。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很認真地學習了圖片的縮放、美化、藝術修剪等功能。
三、選用拓展性素材,培養(yǎng)學生應用信息教師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倡導: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建構開放、有趣且充滿活力的課堂,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健康的發(fā)展,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挖掘。因此,信息技術教師要合理使用具有拓展性的教學材料,開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空間,拓寬學生的視野,強化信息技術知識的延伸,進而發(fā)展學生的信息思維,使他們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
如在教學“編輯文檔”內容時,教師向學生講授了有關于WPS文字處理的方法,在學生掌握了刪除、添加、插入、復制與粘貼等操作后,教師還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素材,讓學生自己練習,提升他們軟件操作的熟練技能和程度。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網絡環(huán)境,一邊讓學生利用移動設備進行相關的寫作,一邊給學生播放利用手機撰寫文檔的教學視頻。在這樣的教學案例中,教師沒有單純地講授文檔編輯,而是利用相關的拓展性素材在“學”與“用”之間搭建好橋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這門知識的作用,促進他們自我要求學好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運用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必須為學生精選素材,調動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和積極性,促進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白駒鎮(zhèn)洋心洼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