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顧園園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重點理解“凝神靜氣”“兀立”等詞語,會寫“翅”“膀”“霧”“蒙”。(3)發(fā)現人物對話單獨成段的特點,初步感受父親對鳥的喜愛。(4)知文章大意,聯系課題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1)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2)知曉文章大意,聯系課題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1)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意思。(2)了解人物對話單獨成段的特點。
【教學過程】
1.課前寫詞語“父親”“樹林”“鳥”,選擇詞語說話,了解并讀好“滹沱河”。
2.作者用了一個標點和一個連接詞,就把三者聯系到了一起(板書:、和)。指導讀課題。
【設計意圖】抓住課題三個關鍵詞,指導學生說話,在學生心中種下這三個關鍵詞,為文本的學習做好鋪墊。
(1)出示自讀要求,指名讀。(2)(出示第一組詞語:幽深,霧蒙蒙)指名讀。這兩個詞都是形容樹林的。學寫“霧”和“蒙”兩個生字。(3)(出示第二組詞語:喙,翅膀,潮濕)①看字形,了解“喙”。 ②學習生字“翅”和“膀”。(4)(出示第三組詞語:茫茫然,凝神靜氣,兀立)①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凝神靜氣”,找近義詞夸夸自己。②把詞語送回句子,指導停頓。(出示句子:我茫茫然地望著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③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茫茫然”。④結合上下文理解“兀立”。⑤帶著體會有感情地讀好這句話。(5)總結:通過找近義詞,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了詞語,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設計意圖】詞語的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篇課文中的詞語比較多,但我緊抓住與課題中的關鍵詞有關的詞語進行教學,讓學生自主尋找各種方法理解詞語,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課文的構段形式有什么特別之處?了解對話單獨成段的特點。(2)默讀課文,在沒有提示語的對話前,試著加上“父:”“子:”,幫助自己理清人物對話。(3)發(fā)現文本特殊之處:①如果一個人的話中包含很多內容,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分自然段,層次就更加清晰了。②獨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號;不止一段時,每段開頭僅用前引號,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號。
【設計意圖】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在于雙引號的特殊使用以及人物對話單獨成段,且沒有提示語。作為第一課時,引導學生發(fā)現、質疑、思考。
(1)課文圍繞課題寫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這樣的句子來說一說嗎?(2)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說呢?(3)正因為父親喜歡鳥,所以當我和父親在樹林邊走過,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并沒有聽到一聲鳥叫,而父親卻能感受到鳥的存在,他是多么了解鳥呀!我們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出示小組合作要求:①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4~22自然段,檢查朗讀情況。(A、B 成員讀父子對話,C 成員讀旁白,D 成員認真傾聽,評價朗讀)②結合相關語句說一說,父親是通過哪些方面發(fā)現林子里有鳥的?(大家各抒己見,相互補充)③D 同學匯報。④指名讀。學生小組討論。⑤學生匯報并小結:父親是那么了解鳥,愛鳥。
【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語理清脈絡,抓住關鍵詞語了解父親對鳥的感情。
(1)今天學了四個字,拿出練習紙描一個寫一個。(2)這堂課,我們了解了課文的特別之處,發(fā)現父親十分了解鳥,下堂課,讓我們繼續(xù)走進課文,感受父親對樹林和鳥濃濃的愛。(3)課后,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摘抄一兩句你喜歡的句子。
【思考、質疑,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對萬物的好奇感、探索欲。這堂課,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自主尋找答案,獲得學習的滿足感。所以在第二板塊的學習中,從書本找,從生活找,從經驗找,從三種不同的方式理解詞語,教師始終站在孩子的身后,鼓勵他們探尋詞語的秘密。
表達是兒童的本真,兒童喜歡表達,但對于如何說,是需要教師充分引導的。這堂課上,我以關鍵詞入手,從建立初步印象,到初次理解,再到最后的探尋,三個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表達欲望,把孩子放在本位,遵循“貴在傾聽,樂在分享”。表達是需要認識學生起點的。陶行知先生就說:“我們必須學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备┫律韥?,了解學生的起點,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再走進文本。這堂課上,“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這句話引領全文,但作為第一課時,孩子們沒有辦法一下子了解“最喜歡”這個詞,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中,我把層次降低,將感情定義為“了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
杜威指出:“經驗表明,當兒童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的自然沖動的身體活動時,上課便是一件樂事,兒童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學習也比較容易了?!苯處熅褪切枰┫律韥?,親近兒童,做一個引領者、傾聽者,讓孩子的學習真正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