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儲岐 郝迎燦
貴州遵義草王壩村,是一個被層巒疊嶂的山峰藏得死死的村莊。千百年來,這里的人祖祖輩輩吟唱著一首心酸的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而村里有一位老人,他和大山較著勁,用多年的時間,干成了一件事——修水渠。這條水渠,就是讓世人驚嘆為“掛于云端”的大發(fā)天渠。大發(fā)天渠交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如鬼斧天工一般。這位老人,就是今年84歲的黃大發(fā)。
草王壩村因石漠化嚴重,很多年里全村灌溉和人畜飲水要不靠山坡自滲水,要不靠守著一口望天井不分晝夜地排隊挑水,接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一個多小時。如果想要喝山谷小河里的水,那么上下山一趟就得4個多小時。沒有水,種水稻就是天方夜譚,村里人很少能吃上一頓可口的白米飯。引水入村的辦法也有,只要想辦法把幾公里以外的河水引過來就可以了??墒?,草王壩村和小河之間相隔的幾公里,被懸崖峭壁給阻隔了。要引水只有劈山,依山鑿渠,可現(xiàn)實卻無比殘酷,不懂技術、缺乏水泥、沒有工具等難題擺在村民們面前,修修補補十幾年,辦法想盡,水就是進不來草王壩村。
做村支書的黃大發(fā)立誓,一定要解決村民用水的難題。
1989年,楓香區(qū)水利站迎來一位五旬老漢,54歲的黃大發(fā)申請跟班學習水利技術。說是學習,其實就是在工地遞上傳下,給技術員打雜。
不識字,他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不懂測繪,他就纏著技術員著圖紙講解;不會用工具,他就在一旁專心看別人怎么用……這位五旬老漢謙遜得像個小學生。
他要從零起步、從頭開始,掌握修渠的知識,知曉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導洪溝,并學會了開鑿技術。
1990年冬天,從草王壩村通往縣城的崎嶇小路上渺無人煙,可有一個矮小佝僂的身影在這條小路上走了整整兩天——村支書黃大發(fā)要去縣水電局給飲水工程立項。徒步跋涉了兩天的黃大發(fā),走到了縣水電局時,瘦弱的身軀已經(jīng)沒幾分人樣,可眼神并不改當初,一樣鏗鏘、堅定。不巧的是,水電局領導當天下鄉(xiāng)了,不在單位。黃大發(fā)就打聽到縣水電局副局長黃著文的家庭住址……
晚上7點,黃著文回家,在家門口,他看見一個瘦弱的身影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身上穿著破爛單薄的衣服,臉上凍得紅一塊紫一塊,一雙磨破了的解放鞋,露出臟臟的腳趾……
“我是草王壩村的村支書黃大發(fā),來找你給我們村的飲水工程立項?!?/p>
“這么冷的天,你怎么來了,快進屋說?!?/p>
終于,經(jīng)過專業(yè)測繪和精心謀劃,草王壩水利工程批復了!縣、鄉(xiāng)政府從當時拮據(jù)的財政里劃撥了6萬元資金和19萬公斤玉米。可水利站要求:如果村民們能在第二天湊齊1.3萬元作為規(guī)劃押金,技術人員就能馬上到位。
明知籌錢很難,但黃大發(fā)一聲沒吭,當天就火急趕回村里開動員會。全村一起集資。可這對于當時窮得叮當響的草王壩村,談何容易?
果不其然,在動員會上有村民發(fā)難,為首的就是黃大發(fā)的舅公楊春發(fā)?!按蟀l(fā),你要是能把水引過來,我拿手心板煮飯給你吃”“你要是能修好渠,我買煙花給你放”……但散會后,楊春發(fā)還是悄悄地將錢塞進黃大發(fā)手里。黃大發(fā)激動地說:“舅公,你這是逼我立軍令狀?。 ?/p>
草王壩人到底是被干旱折磨得太久了!盡管失敗了一次又一次,可當黃大發(fā)再次提出要動工修渠引水時,村民們還是興奮得炸開了鍋。
湊不出錢的就借錢,借不到錢的就賣東西換錢。豆子、雞蛋、蜂糖……樸素的草王壩村民走到80里外的甘溪集市,吆喝聲一陣接著一陣。隨后,鄉(xiāng)親們打著火把,拿著皺巴巴的零錢,交到黃大發(fā)手里。
看著大伙兒湊來的錢,盯著鄉(xiāng)親們質樸的眼神,黃大發(fā)流著眼淚立下了軍令狀——“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來做保證,我拿命來換!”
1992年,那是一個春天,黃大發(fā)帶領村民一頭扎進深山開工鑿渠,沉寂數(shù)十年的大山再次沸騰了。
在沒有水的地方修水利,和水泥灰沙得用水,澆濕渠基得用水,沒水怎么辦?只好將水引一截修一截。在懸崖峭壁上修水渠,怎么修?人在腰間拴一條纜繩,從山頂一尺一尺試著往下放,人懸在空中操作。故事遠不止這么簡單,而是充滿了曲折和辛酸。
絕壁鑿渠,每一處都充滿未知和危險。擦耳巖是最險的一段,壁立千仞,巖壁中間有個凸起,擋住了視線看不到前面的情況,懸崖上沒有樹枝,全是禿巖。太危險了,給多少錢都沒人敢動工,連請來的施工隊也停下了手腳。黃大發(fā)就用大繩把腰拴著,自己帶頭翻了過去……
日復一日不停歇。每天早上,黃大發(fā)帶著200多人的隊伍,自帶飯菜進山,施工隊在前面鑿壁打槽,村民們在后面挑土砌堡。為了搶進度,他們不分晝夜寒暑,每天堅持苦干到天黑。
水渠一尺一米延伸,清澈的河水爬上了懸崖、峭壁、陡坎??嘈娜?,終不負,1995年,這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10余個村民組,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通水了。
通水那天,山崖上、水溝邊人山人海,鞭炮聲、鼓掌聲不絕于耳,好不熱鬧!村民擁簇著黃大發(fā)上臺講話。他沉默良久,欲言又止,眼淚順著黝黑、皺褶的臉龐嘩嘩往下流。
渠通了,水來了,草王壩開始稻花香里說豐年。然而,黃大發(fā)并沒有歇下來,他繼續(xù)帶領村民拉電、修路、建學校。如今,即使已經(jīng)卸任村支書十多年,黃大發(fā)老人依然沒有停止腳步。他思考的最多的事,就是怎樣讓村民們盡早過上小康生活。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