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琛欣 郭筱雯
摘 要:現(xiàn)代漢語反義形容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寬”“窄”在義項、詞法和句法上都是對稱與不對稱并存,空間義的差異使二者隱喻的目標域呈現(xiàn)不完全對稱。在描述不對稱現(xiàn)象的基礎上,利用標記模式從詢問域的角度區(qū)分有標記項和無標記項,利用關聯(lián)標記模式分析有無標記的組配,并對“寬”“窄”標記模式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釋。
關鍵詞:形容詞;寬;窄;不對稱;標記
“對稱”與“不對稱”現(xiàn)象在語言中普遍存在。反義詞的成對出現(xiàn)是對稱的表現(xiàn),一組反義詞的兩個詞在具體使用中又會在語義、句法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不對稱性,如在詢問重量時可以說“有多重?”,卻不說“*有多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反義詞集中體現(xiàn)了漢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
趙元任(1979)、呂叔湘(1984)、陸儉明(1985)等先后對“好/壞”“大/小”“多/少”等形容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進行了描寫和分析。之后,文煉(1990)、石毓智(1992)、沈家煊(1999)等則進一步將標記理論引入不對稱研究中,區(qū)分出有標記項和無標記項,并嘗試解釋不對稱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①。近些年來,研究者又著眼于不對稱形容詞的個體研究,涉及“對/錯”(武文杰、徐艷,2008)、“高/低”(于德輝,2012)、“快/慢”(薛俊杰,2016)等。
“寬/窄”是描述空間維度的一組度量形容詞,屬于相對詞的“大小類”(沈家煊,1999)②,前人很少以“寬/窄”作為研究對象。本文從語義、構詞能力、句法分布三個方面,描述“寬/窄”的不對稱現(xiàn)象,然后利用標記理論分析其標記模式,最后從邏輯、認知、語用三個方面解釋這種不對稱現(xiàn)象及其標記模式的形成原因。
一、“寬/窄”的不對稱
(一)語義及其隱喻機制的不對稱
我們不妨先將《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2016)“寬”“窄”的義項整理如下:
從表1可以看出,“寬”的義項較多,而“窄”的義項較少且沒有動詞義項。對稱的義項共有三組,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相同義項,即都有名詞性的用作姓氏的義項;另一種是相對義項,如在形容“橫的距離”和“生活經(jīng)濟狀況”方面,“寬”和“窄”是對稱的。不對稱的義項也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應用范圍不對稱,“寬”的形容詞義項“寬大、不嚴厲、不苛求”用于形容待人方式、處理方式等,例如“寬容”“從寬處理”“對己嚴,待人寬”,而“窄”的形容詞義項“(心胸)不開朗;(氣量)小”用于形容人的心胸和氣量,如“心眼兒窄”。二是“寬”獨有兩個義項:名詞性的“寬度”和動詞性的“放寬、使寬松”,這是“窄”所不具備的。
“寬/窄”在義項上的差異與各自在空間維度上的隱喻密切相關。隱喻反映的是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映射的結果(Lakoff & Johnson,2003)。人類的活動往往從對空間的探索開始,空間是很多抽象概念的起點,也成為隱喻產(chǎn)生機制的重要方面?!皩挕薄罢笔强臻g維度詞,空間義是它們隱喻的基礎。二者共有的空間義主要是維度義和面積義。維度義是指事物前部的橫向維度或最小的水平維度,例如“寬巷子”“窄巷子”中的“寬”“窄”是指巷子的橫向維度。面積義是指物體所占據(jù)或者覆蓋的面積,例如“操場很寬”“房間很窄”。此外,“寬”獨有的空間義是距離義,例如“兩堵墻之間寬兩米”,是指兩堵墻之間的距離,“窄”則沒有此類意義。維度義和面積義是用來描述事物本身的屬性,距離義是說明事物之間的間隔(伍瑩,2013)。
具體來說,首先,“寬”“窄”以面積義為核心可以投射到范圍域和心理域。例如:
(1)語言學研究既可以對其內部的具體問題深入研究,也可以跨學科從更寬廣的層面進行研究。(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以下簡稱CCL)
(2)由于單式記賬憑證的使用范圍較窄,以下不再作專門介紹。(CCL)
(3)嗓音寬厚洪亮,完全是一副絕好的銅錘花臉嗓子。(CCL)
(4)普遍存在旋律單調、歌詞簡單、缺乏和聲伴奏、節(jié)奏松散以及演唱者音域窄、方言重等局限性。(CCL)
“寬”“窄”在范圍域的映射與面積義有關,面積大意味著區(qū)域內包含的事物多、種類多、活動范圍廣,反之亦然。同樣,范圍廣也意味著所含事物多、種類豐富、活動領域大。由此可以看出空間域和范圍域有相似之處,把對空間域的認知投射到范圍域,“寬”“窄”就出現(xiàn)了“范圍大”“范圍小”的隱喻義,如例句中的“寬廣的層面”“適用范圍窄”“嗓音寬厚”等。
再例如:
(5)一個心胸寬闊的人不會為了小事斤斤計較、大發(fā)雷霆。(CCL)
(6)您別想這么心窄呀!九爺愛混鬧,這九城誰不知道?(鄧友梅《煙壺》)
例(5)、例(6)中的“寬”和“窄”是由面積義隱喻為心理狀態(tài)。其中的隱喻機制可以這樣理解,如“房子寬”不僅是水平維度寬,更意味著面積大,因此側重“寬”的面積義。我們可以把房子看作一個大的容器,“房子寬”意味著容器大、可容納的事物更多,“房子窄”則容納的較少。心也可以看作一個容器,憑借這樣的相似性,“寬”“窄”的面積義投射到心理域,“心寬”則容積大,可容納的事物多,就會相對豁達;“心窄”則容積小,可容納的事物少,就難免斤斤計較。
其次,“寬”“窄”以維度義為核心可以投射到經(jīng)濟域。例如:
(7)父親在家里經(jīng)濟并不寬余的情況下,特意買了一個錄音機給她。(CCL)
(8)種植業(yè)結構單一、收入狹窄是大多數(shù)貧困地區(qū)貧窮的直接原因。(CCL)
例(7)、例(8)是用“寬”“窄”形容經(jīng)濟狀況,與“寬”“窄”的維度義相關。若某事物的橫向維度較寬,意味著它多少有所剩余,比如說“巷子寬”,那么巷子的橫向維度除行人通行所必需的最小寬度外,還有剩余的地方;相反,“巷子窄”一般僅能通過行人,沒有其他剩余。這樣的特點與經(jīng)濟域有相似之處,“經(jīng)濟寬余”意味著在基本生活的必要開銷外還有結余,消費潛力較大;“收入狹窄”則意味著收入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開銷,根本沒有剩余。這樣,“寬”“窄”就從維度義出發(fā)投射到了經(jīng)濟域。
此外,“寬”因為具有距離義還可以投射到政策域和時間域。例如:
(9)由于海南特區(qū)市場開放度大,政策寬松,辦事方便,六年來吸引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大批企業(yè)參與海南的開發(fā)建設。(CCL)
(10)因為時間寬裕,他們并不急于趕路。(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例(9)、例(10)是“寬”在政策域和時間域的隱喻,“窄”沒有此類用法,因為“窄”缺少政策域和時間域的隱喻出發(fā)點——距離(間隔)。“寬”可以表示兩個事物之間的距離,事物之間的距離大,就會變得寬松,受到的限制比較少,因而可以投射到時間域和政策域。政策寬松,即意味著限制條件少。我們可以把政策、規(guī)則理解為一條條的界線,如果線與線之間的距離寬,那么在不觸線、不逾矩的條件下,活動范圍就比較大,行動相對自由。時間也是同樣如此,從某件事情的時間起點到截止時間點,如果相隔的距離大,則時間較為“寬?!?,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去做更多的事情。因此,“政策寬松”“時間寬?!钡恼f法是有其理據(jù)性的。與“寬”不同,“窄”沒有距離義,隱喻的目標域也相應地缺少時間域和政策域,取而代之的是表示距離近的“緊”。例如,只能說“時間緊”而不說“*時間窄”,說“政策緊”而不是“*政策窄”。
(二)構詞能力的不對稱
1.構詞數(shù)量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倒序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87)所收錄的詞條,我們統(tǒng)計了“寬”“窄”的構詞總數(shù),如表2所示:
兩部詞典收錄的詞目中,由“寬”構成的共有46條,包括“寬”位于前位所構成的詞,如“寬敞、寬帶、寬衣”等;也包括“寬”位于后位所構成的詞,如“姑寬”(意為“姑息寬容”,見《倒序現(xiàn)代漢語詞典》)?!罢睒嫵傻脑~目總計共有8條,包括“窄”位于前位所構成的詞,如“窄小”等;也包括“窄”位于后位所構成的詞語,如“狹窄、心窄、冤家路窄”等。其中“寬”所構成的詞占兩者構詞總數(shù)的85.71%,而“窄”僅占14.29%??梢?,從構詞能力來看,“寬”要遠遠高于“窄”,這與“寬”的義項多于“窄”的義項有關,“寬”具有更多的義項,相應地也有更強的構詞能力。
下面再看“寬/窄”分別置于前位和后位上的構詞數(shù)量,如表3所示:
從構詞位置來看,“寬”傾向于前位構詞,而“窄”前位構詞數(shù)和后位構詞數(shù)均等。“寬”前位構詞的總數(shù)為45,占“寬”構詞總量的97.83%;后位構詞數(shù)為1,僅占總量的2.17%。而“窄”的前位構詞數(shù)和后位構詞數(shù)相等,均為4,各占“窄”構詞總量的50%。
2.構詞方式
“寬”和“窄”的構詞方式如表4所示:
從構詞方式看,“寬”構成的都是復合式合成詞,主要以并列式為主,其次是偏正式、支配式?!皩挕钡?條義項中有一半都是形容詞性的,如表示“橫的距離大;范圍廣”、“寬裕;寬綽”、“寬大;不嚴厲;不苛求”,與這些義項意義相近的語素較多,例如“廣、曠、宏、厚、和”等,因而可與“寬”構成大量的并列式復合詞。
“窄”構成的合成詞較少,其中復合式合成詞有并列式、偏正式和陳述式。此外,還有一個附加式合成詞“窄巴”,由詞根“窄”加后綴“巴”構成,而“寬”沒有這類構詞方式。詞綴“巴”沒有實在意義,在詞尾讀作輕聲,起到加強詞根意義和感情色彩的作用,使形容詞更為生動形象。此類用例還有“擰巴”“干巴”“瘦巴巴”等,具有明顯的口語色彩。
除此之外,“寬”“窄”在構詞方面的不對稱還表現(xiàn)為:(一)由于沒有動詞義項,“窄”所構成的詞中沒有支配式復合詞;(二)“寬”的“寬裕;寬綽”義項多出現(xiàn)在并列式復合詞中,而“窄”的“(生活)不寬裕”義項則是以附加構詞的形式出現(xiàn),如“窄巴”;(三)“寬”的“寬大;不嚴厲;不苛求”義項多出現(xiàn)于并列式復合詞中,而“窄”的“(心胸)不開朗;(氣量)小”義項出現(xiàn)于陳述式復合詞中。從構詞形式看,形式與意義對稱的僅有“寬帶—窄帶”“寬幅—窄幅”“窄小—寬大”三組詞;更多的是形式與意義不對稱,其中尤為典型的是一系列由“寬”構成的并列式合成詞,如“寬厚、寬讓、寬延、寬饒、寬恕、寬舒、寬展”等,沒有與其對稱的由“窄”構成的詞語。
3.量度詞“寬度”的構成
現(xiàn)代漢語量度詞一般都由“大”類詞加上“度”構成,如“高度、長度、厚度、濃度”等,表達寬窄的量度時為“寬度”,而不是“*窄度”。通常情況下,相對詞的對立可以分解為三種情況:-X、+X、±X,如果將其中的兩個值附在同一語言單位上,便可用兩個語言單位來表達對立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三種情況,達到減省的效果(張建理,1999)??梢哉f,這是由語言“經(jīng)濟原則”所決定的。具體來講,一組表示相對意義的反義詞,如“寬”和“窄”,在兩個對立的意義之間存在中間現(xiàn)象,即在“寬度”這個概念域中,“寬”和“窄”作為兩端,它們之間有“不寬不窄”“不太寬”這樣的中間地帶。因此,它們的對立可以抽象為上述三種情況。出于經(jīng)濟便利的考慮,我們用一組反義形容詞中的一項來表達對立狀態(tài)下的兩種情況,另一項表示其余的一種情況,這樣就可以用一組反義詞的兩項來表示相對詞的對立。
以“寬”“窄”為例,設X=寬,則:
寬:+X,或±X
窄:-X
因為“寬”具有更顯著的特征,容易被認知,所以賦予“寬”+X和±X兩個值,從而達到經(jīng)濟的效果。于是“寬”可以指稱整個量級上的各個量,量度詞也就用“寬度”來表示,而不是“*窄度”。
4.并列復合詞“寬窄”的構成
由一組反義語素構成的并列復合詞,如“長短”“大小”“寬窄”等,綜合了正反兩個意義來表示整個量度范圍,表達上具有周遍性和泛指性。這些反義并列復合詞的構詞順序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改變,例如“大小”一詞不能改為“*小大”,“長短”也不能說成“*短長”。往往都是表量大、特征顯著的詞在前,而表量小、特征不顯著的詞在后,這樣的構詞順序受到語言“象似原則”中“順序相似”的影響(沈家煊,1999)。語言的“象似原則”是指語言的結構和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有著相當程度的對應或相似。在人的經(jīng)驗結構和認知中,一般會先注意并認知有顯著特征的一項,進而才習得與之相對的、特征不顯著的一項,這是有一定順序的。受這樣的認知順序影響,“寬”與“窄”相比,“寬”是具有顯著特征、容易被認知的一項,因此,并列復合詞“寬窄”的構詞順序也是“寬”在前、“窄”在后。
(三)句法分布的不對稱
1.程度副詞+A
“寬”“窄”是漸變的、有程度之差的連續(xù)范疇,能受程度副詞修飾,并且表示的維度可以根據(jù)程度副詞分為不同量級。石毓智(2001)選擇了幾個由小到大的關鍵點,用Li表示量級,將角標i的大小與量級的大小定義如下:
L1=最不; L2=十分不; L3=太不;? L4=很不; L5=有點不; L6=不; L7=有點/比較; L8=很; L9=太; L10=十分; L11=最
石毓智還指出,“大小”類反義形容詞的積極成分(表量大的)和消極成分(表量小的)量幅相同,都可以用L6~L11修飾,而不能用L1~L5表示量級。如可以說“不長”“有點短”,不能說“*太不長”“*有點不短”,這樣的形容詞叫“半量幅詞”?!皩挕薄罢睂儆凇按笮 鳖悾强梢允躄6~L11修飾的“半量幅詞”,因此,“寬”和“窄”在程度副詞搭配方面是對稱的。例如:
(11)山頂?shù)穆愤€有點寬,兩個人并排走著,他一直側著臉望她,問:“大媽昨天找你干什么?”(CCL)
(12)歐垂爾家和史泰德家的樹籬距離非常近,連喜歡躲在這里的小孩都覺得有點窄,更別說是個大人。(CCL)
(13)說話時聲帶振動,產(chǎn)生基音的頻率通常叫基頻,用F0表示,同時也產(chǎn)生范圍很寬的許多附帶的頻率成分。(CCL)
(14)到了路上就簡單了,雖然是很窄的一條路,但有路就好辦了,史玉柱和他的部下四人就順著下坡機械地走了下去。(CCL)
上述例句中的“寬”和“窄”同樣可以受“有點”“很”等程度副詞的修飾。
2.數(shù)量短語+A
在“數(shù)量短語+A”的結構中,數(shù)量短語表示量度,A為“大”類詞。從語義特征上分析,“寬”為[+度量],“窄”為[-度量]。例如:
(15)馬承林為珠寶店訂制了一塊八尺長、四尺寬的金字招牌,上書“筱芳珠寶店”五個金光閃閃的大字。(CCL)
(16)一時洪水滔滔涌出,將堤口沖開百余米寬,黃河水洶涌咆哮,向東南泛濫,淹沒了豫、皖。(CCL)
例(15)、例(16)中數(shù)量短語“四尺”“白余米”后加“寬”,均表示寬度,但沒有“數(shù)量短語+窄”的用例,“窄”不能直接與數(shù)量短語搭配。再如:
(17)境內東西全長1655公里,南北最寬處530公里,最窄處35公里。(CCL)
(18)一層有四個安全出口,卻有三個被鎖死或焊死,僅留的一個出口的中間也裝上鐵欄,形成一條長約8米、寬0.8米的窄長通道。(CCL)
即使當“窄”與數(shù)量短語共現(xiàn)時,數(shù)量短語也不能直接加“窄”,而是在“最窄處”后加數(shù)量短語?;蛘呤恰罢弊鞫ㄕZ修飾其后的名詞,“窄”前有數(shù)量短語加“的”;在這種情況下,數(shù)量短語的語義指向是“窄”所修飾的名詞,而不是“窄”。
3.“有多A?”
“有多A?”是用來詢問度量的格式。對于問句“有多寬?”,可以直接回答“很寬”或“很窄”?!皩挕痹谠搯柧渲?,沒有預先設定是寬是窄,屬于中間問。例如:
(19)運河有多寬?船的高度?(CCL)
(20)試問:兩道折痕之間有多寬?答案:一厘米。(CCL)
例(19)是兩個并列問句,分別問運河的寬度和船的高度。例(20)的答案是“一厘米”,它顯然不是一個很寬的距離。這更能體現(xiàn)出“有多寬?”是在沒有寬窄預設的情況下來詢問的,也就是說,在提問時沒有或寬或窄的偏向。
與問句“有多寬?”不同,“窄”在“有多A?”問句中有偏向性。“有多窄?”會先預設這個事物是窄的,屬于偏向問??梢灾苯踊卮稹昂苷?,但如果實際很寬,回答時需要先否定問句的先設——“不窄,很寬?!倍皇侵苯踊卮稹昂軐挕!比纾?/p>
(21)手機的邊框到底有多窄?(搜狐網(wǎng),2016-05-17)
(22)甘肅最窄處有多窄?(百度知道,2010-07-13)
例(21)是在預設手機邊框很窄的前提下來詢問的,這與現(xiàn)實情況相符。智能手機的液晶屏幕邊框越來越窄,以致于新一代的手機競相提出無邊框設計,將窄邊框進一步縮小直至消失,因此才有這一發(fā)問。例句(22)也是先預設甘肅省的地域寬度狹窄,句中“最窄處”更明確了這一預設。事實上,與其他省份相比,甘肅省也的確是一個狹長的省份。
此外,還有一種句法結構是“A嗎?”,對“大小類”的“寬/窄”而言,“寬嗎”和“窄嗎”都是偏向問,因此二者是對稱的。
二、“寬/窄”的標記模式
(一)有標記項和無標記項
具有反義關系的一組形容詞,常常一項是有標記的,而另一項是無標記的。石毓智(2001)指出,形容詞的有標記和無標記可以歸結為詢問域的不同。實際上,“詢問域”就是詢問的范圍,是語義范圍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語義范圍較大的一項為無標記項,語義范圍較小的一項是有標記項。將語義范疇的大小與有無標記相匹配是有理據(jù)的,因為語義范圍小的一項可以看作是從大的表達范疇中加了標記而區(qū)分出來的,用來表達大范疇中的小量。當然,分辨語義的范圍并不容易,因為語義涉及到具體語境和個人的主觀理解,所以要以統(tǒng)一的或者較為通用的形式標準來判斷語義范圍的大小。我們這里使用的是問句。問句的詢問范圍可以通過回答的語境來展現(xiàn),答語的范圍即詢問范圍。
比如,“寬”用于問句“有多寬?”時,詢問范圍包括了從寬到窄的所有量度,不僅包括了“寬”自身的語義范圍,也包括了“窄”所指的量度。這表現(xiàn)為“有多寬?”的回答可以是“很寬”,也可以是“很窄”,回答范圍包含了從“寬”到“窄”的所有量級,因而“寬”的語義范圍廣,是無標記的。當“窄”用于問句“有多窄?”時,其詢問的范圍只包括較窄的量級,而不包括寬的量級,這表現(xiàn)在答語只能圍繞“窄”來展開,如“挺窄的”、“特別窄”。如果實際情況是“很寬”,我們則要先對問題的詢問范圍進行否定,如“不。不窄,很寬?!庇纱丝梢?,“窄”的詢問范圍較小,因而是有標記的。這也正是前文提到過的“中間問”和“偏向問”,其實質也是由于語義范圍的有無標記造成的一種不對稱現(xiàn)象。
(二)有、無標記項的使用頻率
《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中詞的“使用度”是利用多重數(shù)據(jù)和相應公式計算出來的綜合指標,涵蓋了該詞在不同文本類型和不同語篇中出現(xiàn)的詞次,從而避免了一個詞只在一篇或一類文章中大量出現(xiàn)造成數(shù)據(jù)偏誤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度”來考察反義詞的有標記項和無標記項在使用上的差異。
《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中記錄的“寬”和“窄”的詞次、頻率、使用度數(shù)據(jù)如表5所示:
表格說明: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的編纂說明,“詞次”是指該詞在所統(tǒng)計語料內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頻率”是該詞的出現(xiàn)次數(shù)占全部語料總詞次的百分比,為表述方便,只標出小數(shù)點后五位,例如將0.00228%寫成00228。
從表5可以看出,無論是在語料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頻率,還是綜合指標“使用度”,無標記項“寬”都高于有標記項“窄”。
同時,我們還借助CCL語料庫,檢索了老舍小說和戲劇中“寬”“窄”的出現(xiàn)次數(shù),進一步驗證了二者的使用頻率。其中,“窄”共出現(xiàn)54次,戲劇作品中出現(xiàn)2次,小說52次;“寬”共出現(xiàn)202次,戲劇作品中出現(xiàn)12次,小說190次。僅從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來看,“寬”的出現(xiàn)次數(shù)也比“窄”多,“寬”出現(xiàn)了54次,“窄”只有12次?!皩挕钡某霈F(xiàn)頻率確實高于“窄”,這與《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的統(tǒng)計結果一致??梢姡瑹o標記的“寬”比有標記的“窄”更為常用。
(三)有、無標記項的組配
先看下面幾個例句:
(23)進行城市總體規(guī)劃修編,力求讓道路寬起來,讓荒地綠起來,讓公園多起來,讓奎屯美起來。(CCL)
(24)這個島大部分綿延著這樣的寬度,只是兩端漸漸地窄下去。(CCL)
(25)寬大是相對于懲辦而言的,沒有懲辦,寬大也就無從談起。(CCL)
(26)東豐街是一條舊巷,窄小、幽靜,偶爾有一兩輛汽車駛過。(CCL)
能與“寬”“窄”組配的詞語不同。例如“形容詞+起來”有“寬起來”,表示“寬”這種性質狀態(tài)正在發(fā)展壯大,程度逐步加深。能與“起來”搭配的形容詞多為表示積極意義的無標記項,我們可以說“寬起來”“大起來”,卻不能說“*窄起來”“*小起來”,而是用“窄下去”“小下去”。因為“形容詞+下去”表示狀態(tài)正在衰落、程度正在縮減,所搭配的形容詞多為表示消極意義的有標記項。與之類似的還有“寬”與“大”“窄”與“小”的組配,有“寬大”沒有“*寬小”,有“窄小”沒有“*窄大”。
沈家煊(1999)曾用“關聯(lián)標記模式”來解釋這種現(xiàn)象。把表示橫向維度范疇的“寬”“窄”,與表示動態(tài)范疇的“起來”“下去”和表示整體空間范疇的“大”“小”相聯(lián)系,建立關聯(lián)標記模式,便可以看出“寬”與“窄”之所以構成不對稱的組配方式,是因為“起來”“大”都是表示帶有積極意義的無標記項,與無標記項“寬”配合構成一種無標記的組配;“下去”“小”都是帶有消極意義的有標記項,與有標記項“窄”配合構成有標記的組配。
三、“寬/窄”不對稱及其標記模式
的成因
(一)邏輯成因
在一定程度上說,有標記項和無標記項的對立,其實也是肯定和否定的對立。邏輯上的肯定項多是無標記的,否定項則多是有標記的?!皩?窄”中的“寬”是肯定項,“窄”是否定項。例如:
這條街寬:這條街的寬度跟一般街道的寬度的差距處于寬度量級的正常方向。
這條街窄:這條街的寬度跟一般街道的寬度的差距處于寬度量級的非正常方向。
“這條街寬”是說與一般街道相比,這條街更寬,即一般街道窄,這條街寬?!皬恼綄挕笔菍挾攘考壍恼7较颍簿驼f是,“這條街寬”暗含的比較過程符合寬度量級的正常方向,因此,“寬”是邏輯語義的肯定項。而“這條街窄”是說相比一般街道,這條街更窄,即一般街道寬,這條街窄。這個比較過程是從寬到窄,與寬度量級“由窄到寬”的方向相反,是寬度量級的非正常方向,因此,“窄”是邏輯語義的否定項。邏輯語義的肯定項“寬”是無標記項,邏輯語義的否定項“窄”隱含著“非”的語義成分,是有標記項。
(二)認知成因
語言中反義詞的無標記項和有標記項,除了可以和邏輯的肯定項與否定項對應,大多還可以和認知的肯定項、否定項對應(沈家煊,1999)。在“寬”“窄”這對反義詞中,如果說“路很寬”,我們憑借自己的認知經(jīng)驗會立刻聯(lián)想到一條寬闊的路面,可以同時讓很多車輛和行人通過;而說到“路很窄”,我們便會推測是一條細細的羊腸小道。相比而言,“寬”的特征遠比“窄”的特征更顯著、更突出,于是也更容易認知,成為認知中的肯定項。我們再加以推想,如果將一條路不斷拓寬,它依然存在,而且會更加凸顯;但是如果讓一條路不斷地變窄,這條路就會一點點地消失。在寬度量級上,“窄”是趨向于零的一端,所以是否定項;而“寬”是可以不斷延展的一端,所以是肯定項。認知的肯定項特征突出、認知方便,是無標記的;而否定項的特征不夠顯著,認知較困難,是有標記的。舉例說,我們可以把“寬”的東西理解為“很有”寬度,“窄”的東西理解為“缺乏”寬度,這樣的解釋很容易明白;反過來,如果把“寬”的東西解釋為“缺乏”窄度,而“窄”的東西“很有”窄度,這樣的認知方式就會變得抽象而復雜。
(三)語用成因
語用評價上的否定項和肯定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褒義和貶義?!皩挕薄罢彪m然不能直接定性為褒義詞和貶義詞,但在語用評價上依然有褒貶的傾向?!皩挕本哂小皩捲?寬綽”、“寬大;不嚴厲;不苛求”、“放寬;使松緩”這些帶有積極意味的義項,而“窄”具有“(生活)不寬?!?、“(心胸)不開朗;(氣量)小”這樣帶有消極意味的義項?!皩挕眱A向于褒義,而“窄”傾向于貶義。Boucher & Osgood(1969)通過心理實驗證明,人們總是看重和追求積極的、好的方面,排斥和躲避消極的、不好的方面,這一規(guī)律被稱為“樂觀假說”(Pollyanna Hypothesis)。這種對美好的追求和樂觀的心理反映在語言表達中,就是人們更愿意使用帶有積極意味的詞語,因此,具有積極意味的詞語普遍比具有消極意味的詞的使用頻率更高?!皩挕薄罢币彩侨绱?,從構詞能力和構詞數(shù)量來看,具有褒義意味的“寬”遠高于具有貶義意味的“窄”。如前文提到的一系列由“寬”構成的并列式合成詞“寬厚、寬讓、寬延、寬饒、寬恕、寬舒、寬展”等,但沒有與其對稱的由“窄”構成的詞語,這也是受大眾樂觀心理的影響。人們偏向具有積極意味的“寬”及其他同樣具有積極意味的詞語,所以有大量“寬”的并列復合詞,而不常用“窄”及其他帶有消極意味的詞語,因此缺少由“窄”構成的并列復合詞。再從CCL語料庫的檢索結果來看,“寬”共有50029條,“窄”僅有7595條,“寬”的用例約為“窄”的6倍。這些使用頻率和構詞方面的差異,都可以看作是由語用評價的樂觀原則所決定的,比起有消極意義的“窄”,具有積極意味的“寬”在構詞和使用上更受人們的青睞。
認知和語用評價上偏向“大”和“好”成為人們的心理常規(guī),并逐漸固化成一種社會文化。社會文化中對強大、廣博、壯闊的崇尚,反映到語言上,也使得一組反義詞中的兩個詞呈現(xiàn)不對稱狀態(tài)。具有大而強等顯著特征的詞,例如“寬”“高”“大”,就要比“窄”“低”“小”更受社會主流文化的歡迎、推崇。因此,更常用的、受人們歡迎的一方是無標記的,而不常用的、受人們冷落的一方相對就成為有標記的。
“寬”和“窄”對稱與不對稱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體現(xiàn)在語義、隱喻機制、構詞能力和句法分布上。如“寬”和“窄”都具有維度義和面積義,相應的隱喻目標域有范圍域、心理域和經(jīng)濟域,這是對稱的;而距離義是“寬”獨有的,它投射的目標域為政策域和時間域,這是“窄”所不具備的。再如,量度詞為“寬度”而不是“窄度”,反義并列復合詞的構詞順序是“寬窄”而不是“窄寬”,“數(shù)量短語+A”中的A只能是“寬”不能是“窄”,“有多A?”句型中A為“寬”時是中間問,無偏向性,A為“窄”時是偏向問,偏向窄。但是在“A嗎?”問句中,A無論是“寬”是“窄”都是偏向問,又體現(xiàn)出對稱性。從標記模式看,無標記項“寬”的使用頻率高于有標記項“窄”。“寬”與“起來”、“大”構成無標記的組配;而“窄”與“下去”、“小”構成有標記的組配?!皩?窄”不對稱現(xiàn)象及標記模式是邏輯上的肯定與否定、認知上的顯著與非顯著、語用上的樂觀評價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北京語言學院語言教學研究所編.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Z].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6.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倒序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4]陸儉明.“多”和“少”作定語[J].中國語文,1985,(1-6).
[5]呂叔湘.語文雜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6]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8]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增訂本)[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9]王冠.反義語素合成詞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0]文煉.語言單位的對立和不對稱現(xiàn)象[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4).
[11]武文杰,徐艷.論“對”與“錯”的不對稱分布[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12]伍瑩.漢語空間形容詞“寬”語義系統(tǒng)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1).
[13]王銀平.英漢空間維度詞“寬、窄”的認知隱喻對比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7,(11).
[14]薛俊杰.反義詞“快/慢”的不對稱分析及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15]于德輝.反義詞“高”“低”的不對稱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6]張建理.標記性和反義詞[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3).
[17]趙平分,曹衛(wèi)紅.漢語反義詞不平衡現(xiàn)象及文化闡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18]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呂叔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9]何樂士.“以政治民”和“政以治民”兩種句式有何不同?[A].何樂士.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0]杜兆金,陳保亞.語音標記性與維漢聲調匹配[J].語言暨語言學(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7,(3).
[21]Boucher,J.&C.E.Osgood.The Pollyanna Hypothesis[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9,(8).
[22]Lakoff,George&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