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麗, 劉思宇,2, 劉艷爽, 曹明星
(1.牡丹江師范學院 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2.富錦市第四中學, 黑龍江 富錦 156100)
棕黑錦蛇(Elapheschrenckii)屬脊索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游蛇科,錦蛇屬[1],為我國北方常見的大型蛇種,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高,市場需求量較大,而人工養(yǎng)殖的棕黑錦蛇死亡率較高,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致使野生資源不斷遭到濫捕,野生資源量逐漸減少。因其種群結(jié)構(gòu)簡單,捕獲的個體越來越小,是亟須保護的對象。
消化酶是由消化道或消化腺分泌的起營養(yǎng)消化作用的一種特殊酶類,對于動物的生長和發(fā)育極為重要,在動物生理生化研究中,其消化酶研究是不能缺少的重要一環(huán)。酶的本質(zhì)是蛋白質(zhì),決定了其酶促反應受溫度和pH的影響,國內(nèi)外有很多關(guān)于溫度和pH對動物消化酶活性影響的報道[2-5]。目前,有關(guān)動物的消化酶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產(chǎn)品消化酶性質(zhì)的研究、外界因素對消化酶活性的影響[6-8]等,而有關(guān)蛇類消化酶的研究國內(nèi)外僅有少量報道[2-3,9-10]。為此,筆者以棕黑錦蛇為研究對象,研究溫度和pH對棕黑錦蛇消化酶活力的影響,以期為其消化生理研究、人工配合飼料的研制及潔凈養(yǎng)殖生產(chǎn)提供參考,以實現(xiàn)對棕黑錦蛇的有效保護及可持續(xù)利用。
1.1.1 棕黑錦蛇于2014年7月采集于牡丹江東京城林業(yè)局,共15條,均為健康成年個體。樣本存于超低溫冰箱中待測。
1.1.2 儀器超純水系統(tǒng)(上海和泰儀器有限公司),高速分散均質(zhì)機(FT-200型,上海標本模型制造),高速冷凍離心機(Beckman64R,美國),L3S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儀電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微量移液槍(Rainin Pipetlite Magnetic Assist Pipette SL-10 SL-100,德國Eppendorf公司),超低溫冰箱(美國貝克曼公司)。
1.1.3 試劑磷酸氫二鈉、磷酸二氫鈉、檸檬酸、巴比妥、濃鹽酸、甘氨酸、氫氧化鈉、酪素、可溶性淀粉、碘酸鉀、碘化鉀、聚乙烯醇粉末、橄欖油、甘氨酸、福林酚、95%乙醇、碳酸鈉、三氯乙酸和酚酞等,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
1.2.1 粗酶液制備取棕黑錦蛇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和胰臟,用生理鹽水清洗胃中食糜和腸道內(nèi)容物樣本。樣本與磷酸緩沖液按1∶20比例于冰浴中充分勻漿,勻漿液置于高速冷凍離心機中(4℃,12 000 r/min)離心20 min,上清液即為粗酶液。
1.2.2 反應體系的pH和溫度設(shè)置pH:在37℃條件下,以pH間隔0.4,在5.0~10.6范圍內(nèi)設(shè)置15個pH梯度(5.0、5.4、5.8、6.2、6.6、7.0、7.4、7.8、8.2、8.6、9.0、9.4、9.8、10.2、10.6)。溫度:在最適pH條件下,以溫度間隔3℃,在23~56℃范圍內(nèi)設(shè)置12個梯度(23℃、26℃、29℃、32℃、35℃、38℃、41℃、44℃、47℃、50℃、53℃、56℃)。
1.2.3 酶活力測定
1) 蛋白酶。采用福林-酚法[11]測定蛋白酶活力。蛋白酶活力以比活力表示(U/mg),即在pH 7.5和37℃條件下,1 mg蛋白酶每分鐘水解酪素產(chǎn)生1 μg酪氨酸為1個酶活力單位(表示所用粗酶液中每毫克酶蛋白的活力單位)。
2) 淀粉酶。采用淀粉-碘法[11]測定淀粉酶活力。淀粉酶活力以比活力表示(U/mg),即在pH 7.5和37℃條件下,30min內(nèi),100 mL粗酶液中1 g淀粉酶能完全水解淀粉10 mg為1個酶活力單位。
3) 脂肪酶。采用聚乙烯醇橄欖油乳化液水解法[11]測定脂肪酶活力。脂肪酶活力以比活力表示(U/mg),即在pH 7.5和40℃條件下,1 mg脂肪酶水解脂肪每分鐘產(chǎn)生1 μmol脂肪酸的酶量為1個酶活力單位。
用軟件Origin Pro 9.0計算酶液蛋白含量及酪氨酸含量。試驗數(shù)據(jù)用軟件SPSS 16.0進行ANOVA單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較進行顯著性檢驗。
2.1.1 淀粉酶從表1可知,棕黑錦蛇食道、小腸、大腸淀粉酶活力在pH 5.0~6.6時呈上升趨勢,pH為6.6時最強,分別為56.72 U/mg、43.79 U/mg和67.15 U/mg;pH 7.0~10.6時酶活力呈下降趨勢。胃淀粉酶活力在pH 5.0~6.2時升高,pH為6.2時最強,為137.95 U/mg;pH 6.2~10.6時酶活力呈下降趨勢。肝臟淀粉酶活力在pH 5.0~7.0時逐漸上升,pH為7.0時酶活力最強,為166.61 U/mg;在7.0~10.6時酶活力逐漸下降。胰臟淀粉酶活力在pH 5.0~5.8時逐漸升高,pH為5.8時最強,為315.92 U/mg;pH 5.8~10.6時酶活力呈下降趨勢。表明,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中淀粉酶活力的最適pH分別是6.6、6.2、6.6、6.6、7.0和5.8。
表1 不同 pH下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的淀粉酶活力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下同。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same below.
2.1.2蛋白酶從表2看出,pH對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蛋白酶活力的影響無明顯規(guī)律。食道蛋白酶活力在pH 9.8時最強,為141.42 U/mg;胃蛋白酶活力在pH 6.6時最強,為132.74 U/mg;小腸蛋白酶活力在pH 9.0時最強,為199.54 U/mg;大腸蛋白酶活力在pH 8.6時最強,為105.96 U/mg;肝臟蛋白酶活力在pH 5.8時最強,為347.97 U/mg;胰臟蛋白酶活力在pH 10.2時最強,為957.38 U/mg。表明,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中蛋白酶活力的最適pH分別是9.8、6.6、9.0、8.6、5.8和10.2
2.1.3 脂肪酶從表3可知,食道脂肪酶活力在pH 5.0~6.2時逐漸升高,pH 6.2時最強,為0.034 U/mg;pH 6.2~10.6時酶活力逐漸下降。胃脂肪酶活力在pH 5.4時最強,為0.036 U/mg;pH 5.4~10.6時呈下降趨勢。小腸、胰臟脂肪酶活力在pH 5.8時最強,分別為0.036 U/mg和0.038 U/mg;pH 5.8~10.6時呈下降趨勢。大腸脂肪酶活力在pH 5.0~6.6時逐漸升高,pH 6.6時最強,為0.035 U/mg;pH 7.0~10.6時酶活力逐漸下降。肝臟脂肪酶活力在pH 5.0~7.4時呈上升趨勢,pH 7.4時最強,為0.039 U/mg;pH 7.4~10.6時酶活力逐漸下降。表明,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中脂肪酶活力的最適pH分別是6.2、5.4、5.8、6.6、7.4和5.8。
2.2.1 淀粉酶從表4可知,棕黑錦蛇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淀粉酶活力分別在32℃、35℃、35℃、35℃、38℃、29℃時最強,分別為83.56 U/mg、52.45 U/mg、49.47 U/mg、35.22 U/mg、72.09 U/mg和91.68 U/mg。在最適溫度條件下,6種組織中淀粉酶活力胰臟>食道>肝臟>胃>小腸>大腸,且差異顯著(P<0.05)。
表2 不同 pH下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的蛋白酶活力
表3 不同 pH下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的脂肪酶活力
表4 不同溫度下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的淀粉酶活力
2.2.2 蛋白酶從表5看出,棕黑錦蛇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蛋白酶活力分別在38℃、41℃、38℃、44℃、47℃、53℃時最強,分別為128.13 U/mg、88.70 U/mg、194.53 U/mg、84.52 U/mg、135.30 U/mg和133.54 U/mg。在最適溫度條件下,6種組織中蛋白酶活力小腸>肝臟>胰臟>食道>胃>大腸,且差異顯著(P<0.05)。
2.2.3 脂肪酶從表6看出,棕黑錦蛇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脂肪酶活力分別在38℃、47℃、38℃、35℃、41℃、44℃時最強,分別為0.27 U/mg、0.31 U/mg、0.42 U/mg、0.03 U/mg、0.51 U/mg、0.51 U/mg。在最適溫度條件下,6種組織中脂肪酶活力胰臟=肝臟>小腸>胃>食道>大腸,且差異顯著(P<0.05)。
表5 不同溫度下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的蛋白酶活力
表6 不同溫度下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的脂肪酶活力
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是與動物消化作用緊密相關(guān)的酶類,對動物的消化營養(yǎng)及生長發(fā)育起關(guān)鍵作用。同種動物消化系統(tǒng)不同部位不同消化酶的活性具有較大差異,不同動物消化系統(tǒng)同一部位消化酶的活性也存在差異。pH是酶促反應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酶促反應均在一定pH條件下進行,pH能改變酶的活性中心或者有關(guān)基團的狀態(tài)[12]。當酶處于某一特定pH環(huán)境時,其活性達到最大,即為該酶的最適pH,當?shù)陀诨蚋哂谠損H值時酶活性都會下降,過酸或過堿會使酶的活性改變或喪失,酶活性隨pH值變化呈倒“V”字形。
試驗結(jié)果表明,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6種組織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最適pH不同,其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中淀粉酶活力的最適pH分別為6.6、6.2、6.6、6.6、6.6和6.2,蛋白酶活力的最適pH分別為6.2、6.8、6.2、5.9、6.2和6.2,脂肪酶活力的最適pH分別為6.2、5.2、5.4、6.2、7.4和4.6。在pH 5.0~8.2時胰臟中淀粉酶活力較高,尤其在pH 5.8~7.8時其活力是其他組織的數(shù)倍;同時,在pH 5.0~8.2時肝臟中淀粉酶活性除在pH 6.2時低于胰臟和胃外,其余pH下僅次于胰臟、高于其余組織。表明,胰臟在淀粉的消化與吸收過程中發(fā)揮主要作用,其次為肝臟。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各組織的蛋白酶活性整體在中性偏酸性時較高,在偏酸性條件下肝臟蛋白酶活力最強,其次為胰臟,在中性和堿性條件下胰臟蛋白酶活力最強,其次為肝臟。表明,肝臟和胰臟在蛋白質(zhì)的消化及吸收過程起主要作用。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各組織的脂肪酶在接近中性弱酸時活性最強,在中性偏堿條件下脂肪酶活性呈遞減趨勢,在試驗設(shè)置的最大pH 10.6時最低,呈即將失活狀態(tài),同時在最小pH 5.0時活性也較低,與pH對酶活性影響的典型特點(倒“V”字形)相符。因此,在棕黑錦蛇養(yǎng)殖過程中要對飼料成分適當調(diào)整,以促進棕黑錦蛇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化吸收,提高飼料的能量利用率,以達到促進生長及節(jié)約成本的目的。
溫度是影響酶促反應的重要因素之一。酶表現(xiàn)最大活力時的溫度即為該酶的最適溫度,溫度過高會使酶失活,低溫只會降低酶的活力而不會使酶失活。酶的最適溫度也不是酶的特征常數(shù),與底物濃度、作用時間等因素有關(guān)[12]。在動物消化系統(tǒng)的不同消化部位,因酸堿度和酶的種類不同其最適pH和最適溫度也不同。
蛇是變溫動物,其體溫隨環(huán)境溫度變化而變化,直接影響到體內(nèi)消化酶的活力。試驗結(jié)果表明,溫度對棕黑錦蛇消化酶活性有顯著影響。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中淀粉酶活力的最適溫度分別是32℃、35℃、35℃、35℃、38℃和29℃,蛋白酶活力的最適溫度分別是38℃、41℃、38℃、44℃、47℃和53℃,脂肪酶活力的最適溫度為38℃、47℃、38℃、35℃、41℃和44℃。棕黑錦蛇胃淀粉酶活力的最適溫度是35℃,與虎斑頸槽蛇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3]。胃、小腸、大腸淀粉酶活力的最適溫度均是35℃,食道淀粉酶活力的最適溫度是32℃,說明消化道內(nèi)淀粉酶的功能具有一致性。同時,在試驗所設(shè)溫度范圍內(nèi),胰臟淀粉酶的活力最強,與pH對淀粉酶活力的影響結(jié)果一致。胃、小腸中蛋白酶活力的最適溫度分別為38℃和41℃,與對虎斑頸槽蛇的研究結(jié)果[3]相近。在23~41℃時小腸的蛋白酶活力最強,其次是肝臟;在44℃和47℃下肝臟的蛋白酶活力最強,在50℃及以上時胰臟的最強。在23~38℃各組織蛋白酶活力隨溫度增加呈上升趨勢,在47~56℃隨溫度增加呈下降趨勢。表明,溫度對棕黑錦蛇消化系統(tǒng)各組織中蛋白酶活力的影響基本一致。在6種組織中,除大腸脂肪酶活力隨溫度變化波動不大外,其余組織均呈典型的倒“V”字形變化。棕黑錦蛇小腸脂肪酶活力的最適溫度為35℃,與對虎斑頸槽蛇的研究結(jié)果[3]相近。除大腸外其余5種組織脂肪酶活力的最適溫度都偏高,同時,從整體看,肝臟和胰臟的脂肪酶活力強于其余組織,說明肝臟和胰臟在脂肪的消化吸收方面起重要作用。
蛇類屬于喜涼動物,當環(huán)境溫度在40℃以上時極易死亡[13],在離體條件下測定得到的結(jié)果表明,棕黑錦蛇部分組織個別消化酶的最適溫度超過致死溫度。因此,測定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化酶的耐熱性和適應性,可為棕黑錦蛇人工飼養(yǎng)的溫度控制提供借鑒。
棕黑錦蛇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中淀粉酶活力的最適pH分別是6.6、6.2、6.6、6.6、7.0和5.8;蛋白酶的最適pH分別是9.8、6.6、9.0、8.6、5.8和10.2;脂肪酶的最適pH分別是6.2、5.4、5.8、6.6、7.4和5.8。棕黑錦蛇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中淀粉酶活力的最適溫度分別是32℃、35℃、35℃、35℃、38℃和29℃;蛋白酶的最適溫度分別是38℃、41℃、38℃、44℃、47℃和53℃;脂肪酶的最適溫度分別是38℃、47℃、38℃、35℃、41℃和44℃。
在最適pH和最適溫度條件下,棕黑錦蛇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臟、胰臟中淀粉酶活力胰臟>食道>肝臟>胃>小腸>大腸,且差異顯著(P<0.05);蛋白酶活力小腸>肝臟>胰臟>食道>胃>大腸,且差異顯著(P<0.05);脂肪酶活力胰臟>肝臟>小腸>胃>食道>大腸,且差異顯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