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嬌 蔡燕芳 林碧輝
(福建省立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1)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患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而大部分患者常發(fā)生于院外,為挽救患者生命,對其實施院前急救尤為關鍵,而有效護理是保證救治成功的關鍵,所以,除對患者實施急救外,對其開展護理干預亦十分重要[1]。我院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別應用院前急救心理護理、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以探究院前急救心理護理的有效性,見如下報道。
隨機將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為觀察組(45例)、對照組(45例)。
觀察組45例患者年齡為42-78(62.65±3.73)歲,男女分別為 27(60.00%)、18(40.00%)例。
對照組45例患者年齡為41-77(62.58±3.68)歲,男女分別為 26(57.78%)、19(42.22%)例。
兩組資料經(jīng)對比可知統(tǒng)計值P>0.05,可對比。
對照組45例患者應用常規(guī)院前急救護理,即護理人員接到急救120后,詳細詢問患者所在地點及病情狀況,并通知急救小組做好出診準備,在出診期間,護理人員應主動聯(lián)系患者家屬,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實施簡單救治,并告知其相關的注意事項,待到達現(xiàn)場后,對患者實施心電圖檢查、吸氧、建立靜脈通路等干預措施,遵醫(yī)囑給予患者靜脈滴注硝酸甘油、尿激酶、100ml葡萄糖注射液(濃度為5%)等,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將其轉(zhuǎn)運至急救車上,送往醫(yī)院進行搶救,在轉(zhuǎn)運途中應對其病情及生命體征指標進行監(jiān)測。
觀察組45例患者應用院前急救心理護理,除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急救外,還需對其實施心理護理,具體為:(1)由于急性心肌梗死起病較急,且進展較迅速,大部分患者常處于極度恐慌、害怕等狀態(tài),這十分不利于控制病情,因此,在接到急救電話后,護理人員除詢問患者病情外,還應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撫,告知患者“恐慌、害怕等心理更易加重病情進展”,促使患者盡快穩(wěn)定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時,多向患者講解搶救成功的病例,以增加其信心,此外,對患者家屬或親友進行安撫,告知他們“患者病情搶救需獲得家屬或親友配合,為保證搶救工作順利進行,需盡快穩(wěn)定情緒”,促使其盡快調(diào)整心態(tài)。(2)在出診期間,護理人員除主動聯(lián)系患者家屬了解病情外,還應告知患者家屬或親友不要表現(xiàn)出悲傷、哭泣、抑郁等不良情緒,以免影響到患者心情,并讓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語言安撫及精神鼓勵,以增強患者求生意志。(3)在轉(zhuǎn)運途中,護理人員應主動詢問患者感受,認真傾聽他們訴說,多對他們進行安撫,向其講解急救車上的搶救條件,消除其顧慮,緩解其恐懼、焦慮、失望等負面情緒,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1.3.1 評估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護理滿意度及住院時間。
1.3.2 評估標準 (1)焦慮評分:選擇SAS(焦慮自評量表,計分制為0-4分,總分100分,信度為0.869,效度為0.889)進行調(diào)查,臨界值為50分,評分越高,則焦慮情緒越嚴重。
(2)抑郁評分:選擇SDS(抑郁自評量表,計分制為0-4分,總分100分,信度為0.874,效度為0.888)進行調(diào)查,臨界值為50分,評分越高,則抑郁情緒越嚴重。
(3)護理滿意度:選擇我院自制量表(滿分100分)進行評估,主要對護理服務內(nèi)容(40分)、工作態(tài)度(30分)、工作主動性(30分)進行評定,<70分、70-85分、>85分分別表示不滿意、較滿意、十分滿意,滿意度為十分滿意率+較滿意率。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焦慮評分[(37.62±3.36)分]、抑郁評分[(36.24±3.48)分]低于對照組[(45.44±4.52)分、(43.26±3.52)分],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如表 1: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7.78%)高于對照組(84.44%),P<0.05,如表 2: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及住院時間(±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及住院時間(±s)
組別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值P值干預前56.40±5.25 56.36±5.20 0.036 0.971干預后37.62±3.36 45.44±4.52 9.314 0.000干預前55.36±3.58 55.38±3.63 0.026 0.979干預后36.24±3.48 43.26±3.52 9.514 0.000住院時間(d)10.24±3.15 14.26±3.46 5.763 0.000焦慮評分(分) 抑郁評分(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n(%)]
較多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身心疾病,心理應激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急性心肌梗死,而疾病的軀體癥狀可導致患者心理障礙,兩者相互影響,加上心理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但以往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院前急救工作時,醫(yī)護人員只注重對患者實施搶救,忽視了患者心理狀態(tài),而不及時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不僅易加重患者痛苦,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除對患者實施急救工作外,對其實施心理護理干預亦非常重要[2]。
本研究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院前急救心理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出現(xiàn)該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患者經(jīng)心理干預后,其能有效意識到不良心態(tài)對疾病進展的作用,從而可自主調(diào)整心態(tài),使其以一種較積極的心態(tài)配合后續(xù)治療;同時,對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護理服務內(nèi)容,增加患者及其家屬對各項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對減少護患糾紛具有較積極的作用[3,4,5]。
此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對患者實施院前急救心理護理可顯著改善焦慮及抑郁等負面心理,使患者以較良好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對減少患者經(jīng)濟支出具有較積極的影響。同時,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亦說明院前急救心理護理的護理服務質(zhì)量更佳,更有助于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好評度及認可度。
綜上所得,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院前急救心理護理十分可行,可有效緩解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并有助于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的好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