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王 萌
分化型甲狀腺癌是人體內分泌腫瘤中發(fā)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只占人體惡性腫瘤的1.1%,但其新發(fā)病率顯著增加,已成為發(fā)病率增長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1]。分化型甲狀腺癌惡性程度低、預后好,但仍有10%~15%的患者會發(fā)生骨轉移,且早期時患者多無任何癥狀,只有在骨轉移嚴重時,才會出現(xiàn)體征和癥狀,如病理性骨折、重度癌性骨痛、高鈣血癥及脊髓壓迫綜合征等[2]。骨轉移的早期診治非常重要,其有助于延緩并發(fā)癥發(fā)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本研究對301例分化型甲狀腺癌中發(fā)生骨轉移的3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確定其相關危險因素。
回顧性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01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資料,其中,男性76例、女性225例;年齡:<20歲10例,20~45歲165例,>45歲126例;診斷骨轉移時間:<3個月68例,3~36個月189例,>36個月44例;手術方式:甲狀腺單側葉切除術42例,雙側葉切除術259例;癌灶:甲狀腺單側癌灶189例,雙側癌灶112;術后病理類型:乳頭狀癌263例,濾泡狀癌38例;頸部淋巴結清掃227例,未清掃74例;頸部淋巴結轉移189例,未轉移112例;術后首次清甲時間:<6月181例,6~12月52例,>12月68例。
發(fā)生骨轉移3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3例,年齡17~73歲,平均年齡(42.6±14.1)歲。納入標準:經(jīng)穿刺或者手術切除甲狀腺和骨組織,術后病理類型為分化型甲狀腺癌,骨轉移者符合以下任一條件:局部骨組織經(jīng)手術病理或穿刺提示為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療后131I全身掃描時為陽性;治療后131I全身掃描為陰性,但刺激狀態(tài)下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為陽性,同時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正?;蛏愿?;骨核素分布異常處的X線、CT、MRI檢查至少有一項為陽性或可疑陽性,同時結合后續(xù)復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其他臟器原發(fā)腫瘤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抽血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清甲狀腺激素、血清甲狀腺球蛋白,胸部X線、CT、心電圖、唾液腺顯像及甲狀腺顯像等,排除口服131I的相關禁忌證。所有患者治療前均停止服用低碘飲食7~14天及甲狀腺素21~28天,直至血清促甲狀腺激素不低于30 mU/L,使得血清甲狀腺球蛋白處于刺激狀態(tài)。各患者給予個性化劑量3.7~7.4 GBq (100~200 mCi)131I進行口服,后續(xù)根據(jù)病情適當增加或維持原劑量,服用131I后5~7天,進行131I全身掃描,同時取足前部、仰臥體位,采用全身矩陣256×1024,局部矩陣128×128,掃描速度12~15 cm/min,峰能364 KeV,窗寬10%,先后采集患者的雙肺、甲狀腺及全身圖像,各部位同時采集前、后位圖像一幀。若第1次放射性碘治療前患者已出現(xiàn)骨痛,行局部骨組織的X線、CT、MRI、99锝亞甲基二磷酸鹽-全身骨顯像任一項或幾項,若患者無骨痛,服用左旋甲狀腺素期間檢測的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顯著升高,則行99锝亞甲基二磷酸鹽-全身骨顯像。第1次放射性碘治療后3~6個月行99锝亞甲基二磷酸鹽-全身骨顯像、骨癌灶CT、X線及MRI,根據(jù)治療前后檢查結果來證實骨癌灶的存在。
治療后的131I全身掃描、99锝亞甲基二磷酸鹽-全身骨顯像每個影像診斷至少由2名核醫(yī)學科醫(yī)生進行共同判斷,任何一個圖像顯示單個或多個部位骨組織異常的核分布影時,排除炎癥、污染等良性病變后,診斷該影像圖為陽性圖。
整理分析所有分化型甲狀腺癌骨轉移患者的性別、年齡、甲狀腺病理資料(包括手術方式、術后病理類型、癌灶等)、診斷骨轉移時間、頸部淋巴結清掃及轉移、術后首次清甲時間。
選擇SPSS 19.0軟件,用卡方檢驗分析骨轉移與各因素的相關性,再將各因素進行Logistics回顧分析,分析各因素與骨轉移的確切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單因素分析結果得到,年齡、診斷骨轉移時間、癌灶、術后病理類型、頸部淋巴結清掃與否、術后首次清甲時間與分化型甲狀腺癌骨轉移的發(fā)生具有相關性(P<0.05)。見表1。
注:*為使用Fisher精確檢驗。
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年齡、癌灶、頸部淋巴結清掃與否、術后首次清甲時間是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骨轉移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骨轉移后,甲狀腺癌患者10年生存率降低約一半,表明甲狀腺癌患者發(fā)生骨轉移后,病程進展速度加快,因此,確定甲狀腺癌骨轉移的危險因素非常重要[3]。
表2 分化型甲狀腺癌骨轉移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分化型甲狀腺癌骨轉移發(fā)生率高于女性,但無顯著差異。單因素及多因素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是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20歲的患者最易發(fā)生骨轉移,表明青少年患者發(fā)生骨轉移的風險較高,可能也與低于20歲的患者隨訪時間較長有關,隨訪時間越長,患者發(fā)生遠處轉移、復發(fā)的幾率也會增加[4]。本研究發(fā)現(xiàn),診斷骨轉移時間與骨轉移相關,但不是骨轉移的危險因素,表明首次發(fā)現(xiàn)頸部腫瘤后間隔時間越長者,越易發(fā)生骨轉移,其不是危險因素,可能與本研究設定的首次發(fā)現(xiàn)頸部腫瘤的時間有關,本研究設定的時間點指首次醫(yī)學發(fā)現(xiàn)患者的頸部結構異常的時間,但此時間存在很大主觀性,從而無法準確判斷疾病的初始發(fā)病時間[5]。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方式與骨轉移發(fā)生不相關,可能是由于在行骨穿刺或術后病理確診病理來源時,結合患者具體病情給予具體的手術方式,均以殺死可疑存在殘留灶,提高無病生存期為主要目的,因此,其對術后骨轉移無相關性。癌灶是影響骨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雙側病灶者的危險度分層高[6],使得其與骨轉移密切相關。術后病理類型與骨轉移相關,但不是其危險因素,一般兩種病理類型的甲狀腺癌分期、預后非常相似,與研究一致,而由于濾泡狀癌具有侵襲性,因此更易發(fā)生遠處轉移,因此不同病理類型與骨轉移的發(fā)生相關[7],但不是危險因素。頸部淋巴結清掃與否是骨轉移的危險因素,主要是由于頸部淋巴結清掃會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術后治療決策,從而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預后及遠處骨轉移。由于頸部淋巴結轉移且數(shù)量越多,越易導致更多正常體細胞突變,增加腫瘤侵襲性,容易發(fā)生遠處轉移[8],而本研究結果顯示,淋巴結清掃與否與骨轉移無相關性,可能是由于本文樣本量較少,低估了淋巴結清掃與否對骨轉移的影響力度。術后首次清甲時間是骨轉移的危險因素,對于術后首次清甲時間越長,骨轉移的發(fā)生率會越高,因此,應把握好術后首次清甲時間。本研究未考慮甲狀腺包膜、腫瘤大小、病灶具體數(shù)目、包膜侵犯、淋巴結大小、周圍組織浸潤對分化型甲狀腺癌骨轉移的影響[9],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年齡、癌灶、頸部淋巴結清掃與否、術后首次清甲時間是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骨轉移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