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衣
作品離不開人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人,我們謂之作者、作家。通過不同的方法接近這些創(chuàng)作者,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真正接觸作家本人的機會并不多,那么,閱讀無疑成為離作家更近的一條渠道。
錢鍾書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這一點,極好理解。鍾書先生的作品受人喜愛,其人卻低調謙遜。一般來說,作家們的作品居于臺前,供人欣賞、品讀、研究。但人們在品研的同時,免不了想更進一步了解,且需要對品研成果進行佐證,進而便產生了對作品背后的作者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挖掘、探究的欲望。例如,一部《紅樓夢》便衍生了“紅學”。“紅學”除了研究《紅樓夢》本身,探討其創(chuàng)作背景、考證作者等內容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這樣說來,用心對作品進行閱讀,我們對其背后的作者自然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的《名家青春》《青春悅讀沙龍》《青春激蕩》和《愛上經典》等欄目,一直在朝這方面不懈努力。
想離余華最近,我們可以去讀《活著》,看一看我們讀出來的《活著》,離余華想表達的《活著》有無距離,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張楚的文字,破例占了3面。他帶我們閱讀,也是帶我們走近那些作家。
肖然也是?!昂?!”二審時,我特意寫了這樣的評語。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他下筆時的不學究、不說教,還有極大的真誠。他的真誠讓我們無法抗拒,迫切地想要離作家更近,離真正的閱讀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