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貴在實,也難在實。在宣傳報道中,應提倡求真務實,堅持實事求是;在采編過程中,應力求文風樸實,實話實說。如何堅持務實宣傳?筆者認為,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在提升“四力”上下功夫;提升腳力,深入基層一線,摸清實情,了解真相;提升眼力,明辨是非,練就辨別是非真?zhèn)蔚摹盎鹧劢鹁Α?;提升腦力,善于思考,學會用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觀察、分析、研究、闡釋、解讀時代命題;提升筆力,博覽群書,開闊視野,勤學苦練,用如椽大筆書寫新時代的鴻篇巨制,忠實記錄歷史發(fā)展的宏偉變化。
提升腳力,要走得遠。新聞不是坐在車上、飛機上編出來的,新聞也不是宅在家里、守在辦公室想出來的。要采寫鮮活的新聞,發(fā)掘一般人不易發(fā)現(xiàn)的新聞,就要敢于走出去,深入邊遠地區(qū),深入百姓之中,到別人沒有到過的地方,到別人不敢去的地方。清華大學研究生魏華偉大學畢業(yè)后,主動請纓到當時的艾滋病重災區(qū)河南省上蔡縣文樓村任大學生村官,后任文樓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文樓村通過發(fā)展蔬菜種植、養(yǎng)殖業(yè)、小微企業(yè)等多種方式脫貧致富,擺脫了受艾滋病影響多年的陰影。魏華偉的感人事跡被記者發(fā)現(xiàn)后,各媒體不遠千里,紛紛到文樓村采訪他的先進事跡,通過深入采訪,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推出了一位血肉豐滿、可親可敬可信的當代青年典范。魏華偉后來走上了縣處級主要領導崗位。這個典型人物之所以成功,一方面魏華偉的精神和事跡值得弘揚、宣傳,另一方面離不開記者扎實、深入的采訪,為了推介典型,記者多次深入文樓村,為摸清實情,不惜磨穿鞋底。
提升腳力,要走得近。如果說走得遠是距離上的遠,走得近則是與采訪對象的近。與百姓走得近,才能沒有距離感,百姓才會與記者說實話,說掏心窩話。記者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記者也不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記者更不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兩面人。記者的職業(yè)決定了記者要敢于為百姓鼓與呼,記者的稱號要求記者做時代忠實的記錄者。走得近,才能了解百姓疾苦,傾聽到群眾呼聲。駐馬店日報社退休副處級干部、原天中晚報記者魏克平,在任記者期間,經(jīng)常自己騎著摩托車往返上百里深入山區(qū)采訪,有時甚至為了一個深度報道,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同事們稱他為“拼命三郎”,群眾稱他為“百姓的貼心人”。
走得近,不僅要與百姓走得近,在采訪領導時,也要與領導走得近;在采訪典型人物時,還要與典型人物走得近;在突發(fā)事件現(xiàn)場采訪時,則要離現(xiàn)場盡可能地近。
提升腳力,要走得勤。對于很多事情的了解,不是去一次兩次就能弄清楚的;對于人物的把握,不是見一面兩面就能掌握的。對于要探究的事物,要了解的采訪對象,要不厭其煩,勤走動。駐馬店日報時政記者劉華山、弓華靜由于長期跟隨領導采訪,與領導結下了較深的友誼。天中晚報記者郭建光,為了寫好全國道德模范張全收,用了半年時間深入采訪對象的工作地、居住地、籍貫地等,近距離接觸、多方位了解典型人物的方方面面,寫出了優(yōu)秀的長篇報告文學,后經(jīng)國家正規(guī)出版社出版。
走得遠、走得近、走得勤,都是為了摸清實情,了解真相。只有走得遠,才能挖掘到別人不易發(fā)現(xiàn)的新聞;只有走得近,才有人愿意與你說真話,訴實情;只有走得勤,才能不被表象迷惑,全方位、多角度、深入了解。走得遠、走得近、走得勤,都是務實宣傳的需要。
看得清,才能記錄得清。新聞采訪不能模模糊糊、馬馬虎虎,不能似是而非,新聞中不能過多地使用模糊語言,給人語焉不詳?shù)母杏X。清,是清楚,是清晰,是清醒。如描述一個人物,不能張冠李戴,李代桃僵;描述場景,不能不分季節(jié),弄錯時間,混淆事實;描述事件,不能添油加醋,無中生有。著名記者、原光明日報副總編輯趙德潤在其選入大學新聞教材的名作《總書記晤見小和尚》中,對于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與小和尚的對話場景、細節(jié)描寫生動形象,描述惟妙惟肖,文字清新簡潔,文章刊發(fā)后轟動一時。
看得準,才能避免失實??吹脺剩龅交臼聦崪蚀_,基本數(shù)字精準。具體到新聞本身,人物、時間、事件過程以及相關數(shù)字、人名、地名等都要看準,翔實記錄。新聞采訪要做到有的放矢,聚焦對標,不能“散光”、走偏。境外有些媒體對于國內(nèi)一些問題的炒作,要么片面,要么極端,要么局部準確卻整體失實,這些都背離了“準”的要求。
看得透,才能把握本質。世事萬千,紛繁變化,記者要練就一雙慧眼,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世界局勢如敘利亞問題,外來文化對中華文明的侵蝕,房價問題,如此等等,記者要既能深入調查采訪,又要能跳出圈外去觀察,看透表象,把握本質,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有價值。
看得清、看得準、看得透,都是圍繞一個“實”字做文章??吹们宀拍芸吹脺?,看得準才能看得透,這是層層遞進的一個整體。
提升腦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思考問題的深度。思想深度,最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內(nèi)涵。馬克思、恩格斯的偉大著作之所以為人稱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很深的思想底蘊,通篇閃耀著思想光芒。要求思想有深度并不是排斥淺白,有些淺顯易懂的文章如淙淙細流,也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但作為一個成熟的新聞工作者,思考問題不能僅停留在表面,要學會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點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善于多角度、深層次、全方位思考。
提升腦力,最主要的是提升思考問題的廣度。記者、編輯不僅要成為新聞業(yè)務方面的專家,也要成為知識面廣泛的“雜家”。在具備思維專注力的同時,還要具備多向思維、逆向思維能力,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不草草下定論、出結果。有些盲目推出的正面典型后來成為反面教材,除卻政治原因之外,與最初采訪時看得不清、不準、不透,思考不深、不全面有關。
提升腦力,最關鍵的是提升思考問題的高度。思想有高度,雖有高處不勝寒之感,但也惟其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才能高瞻遠矚,未雨綢繆,整體布局,長遠計議。新聞工作者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站位,要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高境界。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要求其有更高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政治站位。狗茍蠅營、鉆營投機的新聞從業(yè)人員寫不出偉大的、震撼人心的、反映時代變革的新聞作品。2019年普利策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華盛頓郵報》攝影師Lorenzo Tugnoli拍攝的也門戰(zhàn)事中的大饑荒,從人性的高度以平民視角呈現(xiàn)了“也門大饑荒中的溫情、平靜與破壞之間的相互交織”。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提升筆力,需要博覽群書,博觀而約取;需要開闊視野,行萬里路;需要經(jīng)常練筆,做到熟能生巧;需要勤于思考,做到思想博大精深。
作為新聞工作者,腳力、眼力、腦力的提升,最終都將通過筆力呈現(xiàn)出來,以一篇篇具有說服力的文章、一幅幅精美的圖片、一個個真實的鏡頭傳遞給讀者、觀眾。寫好文章,既要能夠見微知著、以小見大、舉輕若重,也要能夠提綱挈領、居高臨下、舉重若輕。毛澤東親筆為新華社撰寫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和鄧小平提出的“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雖一個氣勢宏偉,一個從小處著眼,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時代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普通的記者、編輯,要做到求真務實,善于見微知著,從滴水中看到太陽的光芒,以真情謳歌,以心御筆,譜寫時代進步的新篇章。
提升“四力”,謳歌時代,離不開務實宣傳;務實宣傳,需要提升“四力”。新聞工作者只要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為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yè)服務,寫出更多無愧時代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