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婷婷
【摘要】微信、微博等微平臺的迅速普及,為人們開辟了學習和參悟馬克思主義的新渠道,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受眾范圍,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實踐主體,活化了理論傳播的內容體系。但微平臺的負面影響也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面臨多種問題。為此,要強調馬克思主義與“微文化”的契合,提升馬克思主義對網絡文化的引領,推動馬克思主義融入大眾“微生活”,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生命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微平臺 網絡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微平臺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的受眾范圍。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廣泛性,在現實生活中,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往往局限在具有一定理論基礎、政治覺悟和具有學習需求的人群中,普通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不深,主動學習意識不強。而微平臺的迅速普及則使普通的網民得以有了探索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機會,打破了馬克思主義傳播主體的結構局限,為大眾走近馬克思主義、傳播馬克思主義打開了大門。微平臺縮短了馬克思主義與受眾之間的認知距離,使大眾在使用微博、微信的過程中更多地接觸馬克思主義,并最終信仰馬克思主義,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微平臺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體。一直以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要依靠理論教育,實施理論教育的主體多為官方媒體、宣傳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各級黨組織,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主體結構比較單一。在微平臺的迅速崛起之下,多種微平臺為網絡媒體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單一格局被打破,使自媒體、權威網站、政務微博等主體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新興平臺,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傳播源頭,有利于增強馬克思主義在互聯網中的影響力。
微平臺重新設計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內容。內容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關鍵,內容是否緊密結合生活,是否具有真理性和親民性,關系到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效果。微平臺由大眾共同維護和使用,具有濃厚的人民性特點。在微平臺中傳播馬克思主義,可將馬克思主義與微平臺中的主流網絡文化不斷融合起來,采取大眾便于接受、易于快速讀懂的短視頻、線上活動、遠程講解、圖文搭配等方式,將深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鍵概念、核心思想等加以解讀,以“接地氣”的方式闡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便于人們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進行學習,增強人們的信仰。
復雜信息環(huán)境使馬克思主義傳播受到干擾。微平臺環(huán)境開放、輿論復雜,包含著多種不同的價值觀念,也容納著不同主體的情感宣泄和情緒釋放,理性與非理性的輿論交織,使馬克思主義在微平臺中的傳播要克服多種認知障礙。
缺乏多面型傳播人才。利用微平臺傳播馬克思主義,需要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深、思想活、敢創(chuàng)新、懂技術的多面型傳播人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要依靠創(chuàng)新人才,通過豐富新穎的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妙趣橫生的話語表達、高質量的線上互動等方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給廣泛的受眾群體,增強大眾的理論傳播參與性。當前,馬克思主義專業(yè)人才缺少新媒體素養(yǎng),而具有新媒體素養(yǎng)的人才卻缺乏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專業(yè)能力,導致馬克思主義在微平臺中的傳播效果弱化。
微平臺馬克思主義傳播偏重理論術語,偏離大眾生活。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阻礙是大眾對精深理論的認知困難,由于微平臺中的受眾文化素養(yǎng)、理論基礎、認知能力等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對過于復雜和專業(yè)化的理論理解能力有限。目前,在微平臺中傳播馬克思主義存在與現實生活聯系不緊密的問題,過于晦澀的理論話語使馬克思主義相關內容在微平臺的文化場域中比較突兀,導致馬克思主義與網絡文化、與大眾認知產生偏離。
大眾媒介素養(yǎng)參差不齊,馬克思主義學習需求不強。在“泛娛樂化”現象下,大眾的文化需求傾向于及時獲得快樂元素的娛樂文化,對需要深究、耗費時間的學習內容往往缺少興趣。動機決定需求,由于大眾對馬克思主義學習缺少內在動機,因而難以形成強烈的學習需求。與此同時,部分網民的網絡道德素養(yǎng)和是非辨別能力較差,容易被消極思想帶入誤區(qū),對馬克思主義傳播持消極態(tài)度。
堅持文化兼容與文化引領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融入網絡文化環(huán)境。在微平臺中傳播馬克思主義,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對網絡文化發(fā)展的根本性指導,使馬克思主義在復雜多變、不斷衍生新變體的網絡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傳播馬克思主義,要把握網絡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從不同的文化類型中尋找契合點,在多元文化的摩擦、沖突以及融合的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引領網絡文化價值取向,努力詮釋先進文化的思想內涵,進一步增強微平臺中的文化自信,使馬克思主義與網絡文化緊密交織,在兼容和發(fā)展中,增強在微平臺中的話語權。
培養(yǎng)多面型的馬克思主義傳播人才。一是在學校教育中,結合微平臺的發(fā)展趨勢,實現學科資源整合,使信息人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型人才培養(yǎng)實現有機統(tǒng)一,開辟網絡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新型課堂,從高等教育的源頭上提升人才隊伍的質量。二是重點針對各大微平臺的運營團隊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系統(tǒng)教育,提升微平臺運營管理人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增強信息辨識和輿論引領能力。三是要增強文化創(chuàng)作者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文化創(chuàng)作者運用生活化的語言,精煉、趣味、深意地解讀馬克思主義,推出一批受群眾喜愛、便于理解接受的文學影視作品,使微平臺中具有一定話語影響力的自媒體積極參與到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當中,提高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效率。
聯系生活,開展“接地氣”的理論傳播。在微平臺中傳播馬克思主義要主動回應群眾的需求和關切,改變宏大敘事的傳播風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角解讀和剖析社會現象,引領社會價值與道德風尚,樹立群眾在哪馬克思主義傳播就到哪的理念,進一步消除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障礙,豐富理論傳播的話語內容,充分應用形象化、生活化、趣味性的大眾話語,縮減馬克思主義與微平臺用戶之間的心理距離。創(chuàng)作更多《200歲的馬克思依然年輕》等受青年網民喜愛的文化作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微平臺網民的互動交流。提升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網絡體驗,增強人們的學習獲得感和成就感。采取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話語表達范式,讓馬克思主義走進人群,走進網絡,成為網絡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文化類型。
普及媒介素養(yǎng)教育,激活馬克思主義學習需求。一是要面向所有人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要講究方法性,采取系統(tǒng)教育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要以宣傳引導為主,引導大眾圍繞馬克思主義主動發(fā)言、熱烈交流。使人們變馬克思主義的受眾為傳播主體。二是要為微平臺的文化傳播把好關,重點加強后臺審查力度,對損害馬克思主義、詆毀歷史、煽動偏激思想的話語內容加以處理,避免用戶因情緒影響和疏忽大意而傳播失實信息,對馬克思主義的網絡話語權造成干擾。三是要加強案例推送,在各個平臺中傳播具有專業(yè)性、法治性、道德性的案例解析,用馬克思主義解讀經濟現象、文化現象、道德現象與生態(tài)現象,增強大眾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四是要強化交流,不斷在微博、微信平臺中拋出馬克思主義研究和討論話題,提高大眾的理論認識水平,增強人們維護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國家責任感,從而依靠人民的力量,打開微平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新局面。
(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李娟、劉光峰:《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網絡傳播的戰(zhàn)略指向》,《理論探索》,2019年第1期。
②金國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網絡社會的傳播邏輯》,《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