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群 裴艷慶
[摘要]當今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正影響著社會在各方面的深刻變革,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利用新媒體和高職思政課教學有機融合以打造信息化智慧課堂已成大勢所趨。本文從教學思維理念、新媒體在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定位等視角闡述了二者融合的可行性,并對具體融合的方法提出了相關建議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小程序;高職;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07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34 [本刊網(wǎng)址]http://www.hbxb.net
自2017年以來一些工具、共享、政務、生活服務類小程序一日千里、快速迭代。2018年諸如“跳一跳”和一些益智、祝福類的小程序更是迅速火爆了微信的朋友圈,成為人們春節(jié)團聚社交的一道另類的風景線。數(shù)據(jù)顯示手機上網(wǎng)人群占網(wǎng)民比已高達97.5%,而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當下,微信覆蓋了中國90%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接近9億,其中一半用戶來自在校學生??梢哉f手機已經(jīng)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對三所高職院校300名學生手機過去七天用電量情況的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微信的使用頻率占比遠遠超過其他的App。(微信66.7%、騰訊視頻9.3%、QQ5.1%、手機淘寶1.7%等)那么能否利用微信、小程序等新媒體做抓手,通過線上教學與線下實踐提高高職思政課的抬頭率,使高職思政課“動起來、活起來、火起來”,進而打造出高職思政課信息化智慧課堂正成為每一位高職思政教育者亟須解決的課題。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并進行優(yōu)化繼而結合高職思政課教學自身的規(guī)律,使二者緊密融合在一起有著十分必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更新理念、充分重視新媒體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作用
(一)保持教育理念的“新常態(tài)”是高職思政課教學之根本
新媒體是以數(shù)字技術為基礎,以網(wǎng)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筆者認為新媒體之所以“新”主要基于兩點,一是技術形式新,廣義上講包括網(wǎng)絡、數(shù)字電視、移動手機類等相對傳統(tǒng)媒體而言都屬于新媒體(含自媒體),甚或嚴格意義上來講就是新的信息載體,即如書籍一廣播一電視一網(wǎng)站一微博一微信一小程序……則后者對前者而言都是新媒體;二是理念新,對比技術創(chuàng)新,理念的革新更為重要,因為新技術本身并不具備改變社會的能力,而引發(fā)社會變革的是使用新技術的人。并且教育理念會直接引導教學行為,是教育教學的關鍵,這就要求高職思政教育者要時刻關注新時代下媒體的變革,以保證在教書育人的理念上能與時俱進、輝光日新。同時還應注意到新媒體作為當今最先進、最活躍的傳播手段和工具,已經(jīng)越來越快的融人到包括教育在內(nèi)的人們的各種生活方式之中,而作為牢固堅守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的高職思政教育者必須要抓住一切宣傳正能量的傳播媒介,絕不能在新媒體這個陣地上失聲、缺位。一定要轉變教學理念,提高自身適應、駕馭新媒體的能力。
(二)結合高職思政課的特點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助推力
高職院校一般以職業(yè)技能和應用技術操作為主要培養(yǎng)方向,故而學生對思政課往往重視程度較低,另外許多高職生由于基礎較差,導致學習上缺乏自信心、目標不明確,學習依賴性較強、主動學習的動力不足;加之高職思政課教師一般授課班級較多,師生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很難達到因材施教的育人效果。那么能否利用新媒體的特性來扭轉這些現(xiàn)象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新媒體具有強大的交互性,新媒體在本質(zhì)上偏重去中心化、著重人人參與,這也是新媒體的核心——思維革新,而這種多向性思維傳播恰好也正符合了馬斯洛需求的尊重層次。高職生雖在學習自主性上較弱,但學習情緒化高,動手能力強,對新鮮事物有學習激情。而新媒體的這種交互性的特點不僅能極大地使生人社交與熟人社交相互交集,更可以把教學、學習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方面中去。以學生喜歡的競爭益智類答題小程序為例,教師不妨以嚴肅的游戲化學習為標準,通過游戲的方式使學生把興趣轉移到學習上,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滿足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不僅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繼續(xù)取得成功的需要渴求,更可促進其進一步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同時還可以拉近師生間的溝通距離。其次、新媒體具有便捷的即時性與共享性特點。而云班課、慕課等目前思政課教學較熱門的教學手段,在現(xiàn)實中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往往僅限于課堂和有限的課余生活,學習持續(xù)性和黏合度并不強;但新媒體可以很好地解決這種問題。仍以小程序為例,小程序不需下載、揮之即用,用完即走,不占手機內(nèi)存,適合低頻及廣泛支持任何機型線下應用的特點正符合廣大師生的需求,且小程序開發(fā)技術簡單、成本低廉,后期維護容易方便等特點更為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工作、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試想一位教師或學生在某個休閑時段將某個突發(fā)靈感的學習感悟輕而易舉地用手機及時分享時的心情會是如何呢?最后、新媒體在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這使其在內(nèi)容選擇更突出個性化。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正呈現(xiàn)出海量化發(fā)展的趨勢,這導致新媒體在信息源和載體上也呈現(xiàn)出碎片化發(fā)展。但筆者認為知識的碎片化可以更好地刺激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其獨立思考辨別等邏輯能力,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完全可促使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逐步積累成為自身科學的價值觀體系??梢姡旅襟w對現(xiàn)時高職思政課有著很強的助推作用,只要合理利用好新媒體可以充分調(diào)動起高職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使之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使黨的方針、政策、精神深入進其頭腦。
二、明確新媒體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定位
新媒體雖然能在技術層面引發(fā)未來教育方法的重大變革,不過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新媒體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這是因為高職思政課肩負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進學生的頭腦,引發(fā)學生深刻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其樹立對中國夢向往追求地理想信念的主渠道任務。隨著近年來各方面對思政課的高度重視,思政課作為高職院校核心課程的地位日益彰顯。但思政課的性質(zhì)決定了其政治性的首要位置,必須突出強調(diào)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必須堅持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精神。這就意味著高職思政課教師必須在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下功夫,繼而在課堂更好的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使學生能科學正確的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去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而這些深邃的思想理論性和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是目前的新媒體所不具備的,因此新媒體只能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但層出不窮的新媒體卻可以給高職思政課在教學方法上帶來啟發(fā)并進而促使思政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的轉變。以往高職思政課過多地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淡化了素質(zhì)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表現(xiàn)上往往把課堂變成“滿堂灌”,使課堂成為教師展示個人知識和風采的舞臺,其后果就是表面上課堂效果“很精彩”,但學生的知識獲得感卻很差,造成學生過于依賴老師的講授,失去了自我學習的樂趣和動力,最終只能使學生感到思政課空洞枯燥、乏而無趣?!皩W起于思”,要想使學生擁有分析思考能力,從學會達到會學、達到學習認知的主體,進而達到把正確的政治思想自覺地移植到自身的頭腦中去,新媒體恰可成為高職思政教師借力的工具。而如何能有效地利用好新媒體這個輔助工具?就要求高職思政教師要有清晰的教學定位,即教師的主導作用應更多地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教學準備、課程導入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黏性進行串聯(lián),并利用新媒體的持續(xù)性與交互性對教學質(zhì)量及教學后續(xù)進行跟蹤測評。相信這種因“新”利導會使教師“教”的外因能高效地激發(fā)起學生“學”的內(nèi)因,繼而更好地保證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雖然教師無法替代學生閱讀、思考,但新媒體卻給了我們實時了解掌握學生的疑惑、興趣所在搭建了平臺,并為高職思政課教師自我素質(zhì)提升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加強新媒體與高職思政課教學融合的措施及建議
(一)建立完備的高職思政課新媒體教學機制
要認識到新媒體與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有機融合并不僅是依靠單個思政部門、教師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需要整個高職學院自上而下有一個通盤的規(guī)劃設計,因為其在實踐中會涉及黨、政、人事、后勤、學工等多個部門、多個領域。比如利用新媒體教學會占用教師大量的課余時間、精力,如何認定;新媒體教學的課時量如何核定;各專業(yè)間課程如何結合協(xié)調(diào);信息安全如何監(jiān)控;新媒體教學的激勵獎懲制度如何制定等等大量事宜都非一個部門能解決,所以要做好二者的有機融合必須要有一個完備的機制做基礎。
(二)加大高職思政課新媒體教學的推廣宣傳與學習培訓力度
新媒體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學思維理念的革新和轉變,其根基必須建立在對新媒體學懂、會用這個前提條件上。但目前一些思政教師由于種種原因(年齡偏大、職稱已評、家務繁重等)對新媒體教學缺乏主動適應的動因,部分青年教師包括一些領導在內(nèi)對新媒體技術及其發(fā)展趨勢一知半解,甚至存在畏難心理等都會導致高職思政課新媒體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加大新媒體信息化智慧教學推廣、學習的力度勢在必行。同時還要針對現(xiàn)有年齡段高職生對新媒體的興趣需求集中點進行了解掌握,以保證學習培訓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還要求思政教師對小程序、直播、短視頻;包括AI、語音合成、彈幕交互、碎片表達等新媒體媒介生態(tài)升級下的新現(xiàn)象和新的表達模式擴展做到實時了解,只有這樣才可以拉近思政課教師與學生的距離,通過情感的及時溝通交流了解其思想變化,才能豐富教學手段促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zhì)量,才能最大程度上將黨的方針政策、思想精神入腦、入心。
(三)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率先創(chuàng)新運用新媒體平臺
眾所周知,思政課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面對學生的現(xiàn)實困惑和發(fā)展需求,思政課教師可以運用提出一系列問題的方式引導教學,以理論的邏輯力量吸引和征服學生,有助于激活學生、深化教學,澄清困惑。在此過程中,新媒體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運用手機App,教師在此平臺上提出問題,學生參與式互動,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另一方面使廣大學生都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提升了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運用新媒體提前布置預習任務、提供學習材料,方便學生隨時進行思考,使思政課課堂成為敘事課堂、行走課堂;師生之間也可互換角色,學生根據(jù)自身需求在新媒體平臺向教師提出問題,通過即時教師的回答,實現(xiàn)教學相長、師生關懷。俗語有云:“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思政課教師通過這種隨時問題式引導、參與式互動、情感體驗等教學模式,增強了教師在學生中的影響力,達到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學目的。
(四)強化新媒體的資源建設
新媒體教學離不開新媒體的資源建設,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教學資源和知識傳遞等多向性拓展,教室成為學生唯一學習場所的固有模式必將被打破,因此新媒體資源建設已是時不我待,教室VR技術、AR、AI、信息源擴展等都會在不遠的將來走進現(xiàn)實。另外資源建設時應注意要具有前瞻性,在引進相關技術人才的同時,也要對教學區(qū)互聯(lián)網(wǎng)線路構架、生活區(qū)資源共享點設計、校園環(huán)境布局等進行綜合考量,以使新媒體信息化覆蓋能達到最大優(yōu)化。
總之,隨著移動互聯(lián)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機數(shù)一體化的新媒體教學必將成為未來高職思政課教學主要的發(fā)展趨勢,這也要求每一位高職思政教育者必須努力學習掌握網(wǎng)絡信息的運用能力,提高自身素養(yǎng),以更好地融人到今后高職思政課的新媒體教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