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艷,趙永旭
(1.佳和農牧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6;2.浙江詩華諾倍威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8)
年輕母豬群免疫狀態(tài)通常不穩(wěn)定,經產母豬免疫系統(tǒng)更成熟。分胎次飼養(yǎng)模式正是基于年輕母豬和經產母豬在免疫狀態(tài)這樣上不同的表現(xiàn),將后備母豬和第一胎母豬與經產母豬分開飼養(yǎng),同時,對母豬的后代采取相似的飼養(yǎng)管理措施[1]。經張敏[2]、段永杰[3]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分胎次飼養(yǎng)模式可能會減少疾病傳入種豬群機會;除在疾病控制方面的作用外,在母豬的營養(yǎng)日糧、飼養(yǎng)管理等方面也可能更趨于精細化,由此將對生產帶來其他益處。結合某豬場嘗試在生產方式和生產模式進行調整和改變,試驗將通過對分胎次飼養(yǎng)模式實施前后的生產數據進行對比,評估分胎次飼養(yǎng)對養(yǎng)豬生產的影響,探討分胎次飼養(yǎng)模式的可行性。
來源于某集團規(guī)模化豬場A,一至四線所有母豬;商品豬則以試驗母豬的后代作為試驗豬。2017年7—12月進行分胎次飼養(yǎng)模式的調整,調整后從2018年1月開始,一線為頭胎線,二、三、四線為經產線。
1.2.1 A場分胎次飼養(yǎng)前后的對比
以2016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的數據作為分胎次飼養(yǎng)前的歷史數據,為對照組;以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數據為分胎次飼養(yǎng)后的現(xiàn)有數據,為試驗組。
1.2.2 與集團其他分公司及豬場對比
調取與A場生產成績在同一水平的B、C分公司及豬場D的生產數據,與A場進行橫向對比。其中分公司B由E場、F場和G場組成,設為B組;分公司C由H場、I場和J場組成,設為C組;A場和D場分別設為A組和D組。
1.2.3 A、B、C、D組內部自身的對比
分別調取A、B、C、D組的生產數據進行內部自身的對比,以2016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的數據作為對照組,以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數據為試驗組。
母豬淘汰銷售率、母豬死亡率、配種受胎率、配種分娩率、母豬非生產天數、產仔數、哺乳成活率、保育成活率、育肥成活率等。
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錄入、整理和初步分析,用SPSS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有顯著差異。
由表1、表2可知,試驗組與對照組在配種受胎率、窩產總仔數、哺乳成活率以及保育成活率上有顯著差異。試驗組配種受胎率、窩產總仔數以及保育成活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試驗組哺乳成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表1 A場母豬繁殖性能對比情況表
2.2.1 分胎次飼養(yǎng)前的對比
由表3可知,A組的配種受胎率和配種分娩率顯著低于B、C、D組,哺乳成活率顯著低于C組,育肥成活率顯著低于D組;保育成活率顯著高于C組和D組。
2.2.2 分胎次飼養(yǎng)后的對比
由表4可知,A組的配種母豬死亡率顯著低于B組,配種受胎率顯著低于B、C組;保育成活率顯著高于C、D組,育肥成活率顯著高于D組;母豬非生產天數顯著高于C組,低于D組。
2.3.1 A組內部對比情況
由表5、6可知,一線試驗組與對照組在母豬淘汰銷售率、窩產活仔數、窩產總仔數、哺乳成活率以及保育成活率上具有顯著差異。試驗組母豬淘汰銷售率、窩產活仔數、窩產總仔數以及保育成活率上顯著低于對照組;試驗組哺乳成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二線試驗組與對照組在非生產天數和哺乳成活率上有顯著差異。試驗組母豬非生產天數顯著低于對照組;試驗組哺乳成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三線試驗組與對照組在母豬淘汰銷售率、非生產天數、配種分娩率以及哺乳成活率均上有顯著差異。試驗組母豬淘汰銷售率和非生產天數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試驗組配種分娩率和哺乳成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四線試驗組與對照組在配種受胎率、窩產總仔數、哺乳成活率以及保育成活率上有顯著差異。試驗組配種受胎率、窩產總仔數以及保育成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試驗組哺乳成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2.3.2 B、C、D組內部對比情況
1)與對照組相比,B組試驗組非生產天數顯著增加,配種受胎率、配種分娩率以及育肥成活率均顯著下降。其E分場在配種受胎率、配種分娩率、窩產總仔數、保育成活率均顯著下降;F分場的母豬死亡率、哺乳成活率顯著提高;配種受胎率、配種分娩率、保育成活率顯著下降,非生產天數、窩產活仔數、窩產總仔數均顯著增加;G分場的母豬死亡率、淘汰銷售率均顯著下降。
2)與對照組相比,C組的試驗組在哺乳成活率、保育成活率和育肥成活率上均顯著下降。其I分場配種分娩率顯著下降;J分場的哺乳成活率、保育成活率顯著下降。
3)與對照組相比,D組試驗組母豬非生產天數顯著增加,配種分娩率和育肥成活率顯著下降。
分胎次飼養(yǎng)實施前后對比結果顯示,分胎次飼養(yǎng)后A場表現(xiàn)出哺乳成活率顯著提高,而配種受胎率和保育成活率顯著降低,窩產總仔數顯著減少。與集團其他分公司和豬場對比后發(fā)現(xiàn),分胎次前A場除了在保育成活率上有一定優(yōu)勢外,其他生產指標均無優(yōu)勢,分胎次飼養(yǎng)后相較另外三個分公司和豬場,A場表現(xiàn)出在不同指標上的某些優(yōu)勢。
通過豬場內部生產情況對比發(fā)現(xiàn),分胎次飼養(yǎng)后,A組各線均表現(xiàn)出哺乳成活率有顯著提高,除此之外,二線、三線還表現(xiàn)出母豬繁殖性能的明顯提高,而一線和四線卻在母豬和商品豬某些生產指標上的有明顯下降表現(xiàn)。因此,分胎次飼養(yǎng)后A場無論是整體還是各生產線均表現(xiàn)出哺乳成活率上的顯著提高,由此可推斷分胎次飼養(yǎng)可能有顯著提高哺乳成活率的作用,該推斷還需進一步比較分析,得以驗證。
表2 A場商品豬成活率對比情況表 %
表3 分胎次飼養(yǎng)前母豬繁殖性能及商品豬成活率對比情況表
表4 分胎次飼養(yǎng)后母豬繁殖性能及商品豬成活率對比情況表
表5 A組各線母豬繁殖性能對比情況表
表6 A組各線商品豬成活率對比情況表 %
同一時段其他三個分公司生產數據自身比較后發(fā)現(xiàn),B、C、D組各自均表現(xiàn)不同指標出現(xiàn)顯著下降或減少,即生產整體呈現(xiàn)出趨壞表現(xiàn)。只有B組的F分場哺乳成活率有顯著提高,且E分場哺乳成活率也有提高,只是未呈現(xiàn)顯著差異。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E、F分場也有進行分胎次飼養(yǎng)管理的調整,調整的時間在A組進行分胎次飼養(yǎng)之后,與A組的分胎次飼養(yǎng)管理調整的時間段有一部分的重合。由此分析可得,分胎次飼養(yǎng)管理確實有顯著提高哺乳成活率的作用。
綜合對比結果可得,A場進行分胎次飼養(yǎng)模式調整后,不同的生產線有不同的表現(xiàn),有趨好的也有趨壞的,但均表現(xiàn)出了哺乳成活率的顯著提高,而且通過與其他分子公司和豬場橫向對比發(fā)現(xiàn),分胎次飼養(yǎng)可能還對其他生產指標有利好促進作用。
試驗驗證了分胎次飼養(yǎng)模式在減少疾病方面的作用,對養(yǎng)豬生產其他方面的影響還要進一步跟蹤,深入研究。而從控制豬場疾病發(fā)生,提高哺乳成活率的目的出發(fā),分胎次飼養(yǎng)模式具有推廣的可行性,具體要視豬場的類型、規(guī)模、布局、欄舍匹配等豬場條件情況而定,且分胎次飼養(yǎng)模式的調整需要綜合考量,制定詳細計劃,穩(wěn)步地推進。分胎次飼養(yǎng)模式是一個新的嘗試,在疫病防控方面具有積極意義,長遠來看,分胎次飼養(yǎng)管理模式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調整和優(yōu)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