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寬宏
是的,沒看錯,是“肉酒”,而不是“酒肉”。“酒肉”,說的是酒和肉;而“肉酒”,說的只是一種酒。
記得年輕時有個朋友說,他父親打了一壇苞谷酒,割了一大坨肥膘肉泡在里面。國人泡酒,泡什么的都有,泡各種植物,泡蛇蝎百腳,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功夫很深,但直接在酒中泡肥膘肉的,此前真是聞所未聞,只好一頭霧水,一臉迷茫。不想有一天讀到“絕不會高談闊論什么‘大文化’等高深理論”的黃苗子的《茶酒閑聊》,里面有篇介紹“玉冰燒”的文章讓我開了眼界:南方的兩廣地區(qū)有種肉酒,名曰“玉冰燒”,“釀造的方法,是選上好米酒入缸,把選好的肥肉塊蒸熟去皮切塊,浸入酒缸中,肥肉脂肪逐漸融化,然后沉淀濾除掉,留下晶瑩白色或略帶淺黃的透明酒液,這就是入口柔和香醇而不甚烈的玉冰燒?!?/p>
朋友的父親是湖南人,離兩廣近,大概是了解“玉冰燒”的。豬肉泡進酒液中,可吸附酒中的雜質(zhì),使酒液澄清;肉的脂肪在酒中緩慢降解,生成的脂肪酸與酒液融合,又醇化成了獨特的香型。醇香甘洌的“玉冰燒”,怎不讓人陶醉!為什么叫“玉冰燒”?粵語“肉”“玉”同音,而“玉”比“肉”雅致,因此用“玉”;“冰”,說的是泡在酒中的肥豬肉像晶瑩剔透的冰塊;“燒”,就是人們口頭上的燒酒?!坝癖鶡敝纱硕?。
說到底,“玉冰燒”還只是先釀出了蒸餾酒以后才放肉進去泡制成的肉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用肉發(fā)酵釀制的肉酒。可有一天有朋友告訴我,咱中國還有一種古老的肉酒,源于漢魏,興于唐宋,是直接用肉發(fā)酵釀制的,它叫“羊羔酒”,《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典籍中都記載過這種肉酒。猛一聽,我的心不覺輕輕地顫了一下,讓我對中國的酒有了更深層次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崇拜。于是從資料上知道了這種肉酒的釀制方法:《壽親養(yǎng)老新書》說,“米一石,如常法浸漿。肥羊肉七斤,曲十四兩,諸曲皆可。將羊肉切作四方塊,爛煮,杏仁一斤同煮,留汁七斗許,拌米飯、曲,更用木香一兩同醞,不得犯水。十日熟,味極甘滑。”
大概正因為其“味極甘滑”,且有“大補元氣,健脾胃、益腰腎”等功效,才使古時人們對羊羔酒趨之若鶩,連一向稱自己不善飲的雍正,也曾寫過一字條給年羹堯:“在寧夏靈州出一羊羔酒,當年進過,有二十年寧夏不進了,朕甚愛飲,尋些來,不必多進,不足用時再發(fā)旨意,不要過百瓶。密諭。”
據(jù)說上述兩種肉酒現(xiàn)在還有,不知是否還是千百年前的古味,哪天尋些來嘗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