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芳菲
(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qū)開發(f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6)
某高校管理學院位于上海市浦東地塊,該天橋橫跨運通路 (非城市主干路),跨度為49.2 m,寬度為30.3 m,天橋西側搭在區(qū)域東側主體結構三層,東側搭在地塊主體結構三層,與主體結構間均設置了100 mm的抗震縫,實際施工圖中兩側支座均設計為東西向滑動支座,計算模型中支座西側鉸接,東側整體東西向滑動。天橋主體框架為鋼結構,樓板為150 mm厚組合樓板,板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結構面標高為9.800 m。
該天橋為人行天橋,跨度較大,需進行舒適度分析。計算方法采用時程分析,研究人群在天橋行走時天橋的最大豎向加速度。該天橋為鋼結構,振動舒適度分析時阻尼比采用0.01。
單人步行激勵曲線取IABS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的曲線,如下式所示:
Fp為人行激勵;t為時間;G為單人體重;fs為步行頻率;αi為簡諧波動載因子,α1=0.4+0.25( fs-2),α2=α3=0.1;φ1=0,φ2=φ3=π/2。
單個行人重量G取700N,NP=10.8偏安全地認為所有人體重相同,ξ行走頻率一致,n起步相位不同。相位的不同可采用等效人數(shù)NP考慮為同相位情況,為振型阻尼比,n為在連廊上行走需考慮的人數(shù)。經計算天橋前三階頻率為1.23、1.39、1.46 Hz,綜合考慮人行荷載頻率采用1.5 Hz。
天橋區(qū)域面積約為1 192.3 m2,行走區(qū)域面積考慮為1 192.3/2=596 m2,考慮人流密度為0.2 人/m2。需要考慮的行走人數(shù)為120,NP=10.8( 120×0.01) 0.5=6.48,采用折減系數(shù)R考慮行走作用力位置變化的影響。對于簡支梁,該系數(shù)取為,對于簡支板取0.5( 邊界條件越剛,該值越?。紤]到該區(qū)域面積較大,按板分析,取0.5。即將11.8×0.5=6倍的單人荷載時程施加到最不利點處進行舒適度分析。將6倍的單人荷載時程分為4個節(jié)點力施加到跨中不利點處進行舒適度分析,如圖1所示。
通過計算分析,為滿足舒適度要求,天橋中間跨主鋼梁截面為方鋼管4 500×2 500×100×120 m,邊跨主鋼梁截面為方鋼管3 500×1 500×80×120 m,天橋總用鋼量為1 908 t。用鋼量較大,同時,主鋼梁截面太高,影響建筑效果,考慮在天橋上布置TMD減小主鋼梁截面,節(jié)省用鋼量。布置TMD后重新進行舒適度計算分析,中間跨主鋼梁截面為方鋼管2 800×1 000×40×80 m,邊跨主鋼梁截面為方鋼管2 200×600×30×80 m,天橋總用鋼量為1 224 t,比未設置TMD節(jié)省用鋼量684 t,同時主鋼梁截面大幅度減小。
圖1 響應驗算點加速度時程計算簡圖
基于TMD的多年發(fā)展,如今已經有很多工程采用了TMD減振技術,尤其在高聳、大跨結構,橋梁結構和大型樓板的減振工程中,應用TMD系統(tǒng)有比較明顯的效果。如紐約Citicorp中心[2]、臺北101大廈等世界知名項目均采用了TMD減振技術。綠地徐匯繽紛城天橋應用TMD系統(tǒng)后取得了不錯的減振效果。
調諧質量消能器 (Tuned Mass Damper,TMD) 是結構振動控制中應用最早的結構被動控制裝置之一。TMD對結構進行振動控制的機理是:當結構在外激勵作用下產生振動時,帶動TMD子系統(tǒng)一起振動,TMD子系統(tǒng)相對運動產生的慣性力反作用到結構上。調諧這個慣性力,使其對結構的震動產生控制作用,TMD系統(tǒng)的自振頻率與結構某一振型自振頻率基本一致時TMD系統(tǒng)對此振型的振動反應控制效果最佳[1]。
M、K、C分別代表結構自身的質量、剛度、阻尼;m、k、c分別代表TMD系統(tǒng)的質量、剛度、阻尼。
圖2 TMD力學模型
從能量的角度來說,由于TMD子系統(tǒng)振幅遠大于結構,因此,由激勵荷載輸入的能量絕大部分由TMD消耗,輸入主體結構的并由其消耗的能量減小,結構的振動受到了控制。主體結構振動的減小進一步減小振動能量的輸入,構成良性循環(huán)。
對于多自由度結構來講,結構的固有頻率往往不是只有一個,而單個TMD顯然只能控制第一階模態(tài)的振動。因此,對于該項目設計方案采用多個調頻質量阻尼器 (簡稱MTMD),MTMD利用一組頻率分布在結構被控模態(tài)頻率周圍的單TMD控制結構的振動,它可以克服單TMD控制效果不穩(wěn)定,適用激勵頻帶過窄的缺點。
TMD布置方案采用在連廊跨中區(qū)域分別布置了兩種型號的TMD,針對結構豎向振動采用設置兩種控制頻率下的TMD改善樓板豎向舒適度。TMD布置圖如圖3所示,在結構的中部位置布置了共30臺TMD,黃色單元為TMD,每個單元等效1臺0.5 t TMD。其中,頻率為1.42 Hz的為18臺,頻率為1.87 Hz的為12臺。
圖3 TMD布置方案
在理論上,存在著最佳的TMD配置參數(shù)。TMD附加質量越大,減振效果越好,但要受結構承載力和成本的限制。本方案在共結構上布置了30個0.5 t的TMD,TMD總質量為15 t。共分為兩組TMD,一組個數(shù)為18個,自振頻率1.42 Hz,阻尼比0.08ζ,彈簧剛度K 39.8 kN/m,阻尼系數(shù)C 0.71 (kN·s)/m;一組個數(shù)為12個,自振頻率1.87 Hz,阻尼比0.08ζ,彈簧剛度K 69 kN/m,阻尼系數(shù)C 0.94 (kN·s)/m 。
目前,主要有三種外荷載模擬曲線:(1) 正弦曲線;(2)半正弦曲線 ;(3) 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xié)會( IABSE ) 中建議的步行荷載曲線[5]。文章分析豎向振動時主要采用IABSE中步行荷載曲線。 結構分析時, 將步頻按激勵頻率比做調整,以考慮不同頻率下的減振效果。
本工程根據(jù)結構實際豎向振動情況,設置兩種計算工況,計算工況如下:
工況A:針對結構豎向一階振型,激勵荷載步頻調整至1.42 Hz;
工況B:針對結構豎向二階振型,激勵荷載步頻調整至1.87 Hz。
樓板在人群激勵下的響應是非常復雜的自然現(xiàn)象[6]。它既包括人在空間上隨機分布、步行荷載在時間上的隨機分布,還包括步行激勵的“自主同步”現(xiàn)象。
文章參考ISO標準,針對豎向與水平向振型,將人行荷載均布于連廊橋面,人群密度取0.2人/m2,行人質量按ISO標準建議取為70 kg,midas gen模型中人行荷載取0.14 kN/ m2,同步率取為20%。如圖5所示。
圖4 IABSE 中建議的步行荷載曲線
圖5 荷載布置圖
選取圖1響應驗算點與設置TMD前進行舒適度對比分析。
圖6 原結構豎向加速度曲線
圖7 TMD結構豎向加速度曲線
經計算分析,兩種工況下TMD減振效果如表1。
表1 兩種工況下各代表點減振率
由表1計算結果可得到如下結論:
(1) 結構一階豎向振動頻率為1.42 Hz,二階豎向振動頻率為1.87 Hz,均小于3 Hz,易引起共振;
(2) 人行激勵下,工況A原結構樓板豎向加速度最大達到0.098 3 m/s2,工況B原結構樓板豎向加速度最大達到0.050 7 m/s2;
(3) 設置TMD后,工況A結構樓板豎向加速度最大值減小至0.023 4 m/s2;工況B下結構樓板豎向向加速度最大值減小至0.021 5 m/s2;
(4) 設置TMD后,工況A最大減振率達76.8%,工況B最大減振率58.8%,TMD減振效果顯著。
基于TMD的多年發(fā)展,如今已經有很多工程采用了TMD減振技術,尤其在高聳、大跨結構,橋梁結構和大型樓板的減振工程中,TMD充分發(fā)揮出減振效果明顯且占用空間少、便于施工安裝維護等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