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彭軍 姜丹
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以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變化為特征的疾病,疾病典型癥狀以肌強直、運動遲緩、平衡障礙等為主,疾病不僅有一定致殘性,還會造成機體多系統(tǒng)損傷,引發(fā)非運動癥狀。其中以睡眠障礙最為常見,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PD者75%以上者存在不同程度睡眠問題,臨床認為睡眠障礙不僅會加速機體神經(jīng)退化,還會加重患者認知功能障礙[1]。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患者睡眠得到臨床關注,普拉克索是疾病治療有效藥物,其能有效調控神經(jīng)元放電情況,并作用于海馬等區(qū)域,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但大量實踐表明由于人體差異,部分患者單藥治療效果有限[2-3]。羥丁酸鈉是具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的藥物,臨床認為在疾病治療使用此藥能起到改善患者睡眠的效果,本文觀察2017年1月—2018年6月40例患者治療中使用羥丁酸鈉的睡眠改善情況,旨在為今后疾病用藥提供參考。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79例PD睡眠障礙者為研究對象,按治療不同分組,對照組共39例,PD病程1~6年,平均(2.7±0.5)年,年齡63~86歲,平均(71.8±3.2)歲,男24例,女15例;觀察組共40例,PD病程1~6年,平均(2.7±0.6)年,年齡60~84歲,平均(71.0±2.8)歲,男25例,女15例,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PD診斷標準(有運動遲緩、震顫、肌強直癥狀),H-Y分期Ⅰ~Ⅳ期,患者無言語、精神障礙,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為未合并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
排除標準:患者為其他疾病所致的繼發(fā)性PD,患者存在嚴重抑郁、其他殘疾、生活能力下降,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未簽署知情同意書,有用藥禁忌證,期間自愿退出試驗。
對照組:在檢查確診后行藥物治療,口服給予普拉克索(注冊證號:H20110068 產(chǎn)品規(guī)格:0.125 mg,德國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用藥劑量:首劑量為0.125 mg/次、3次/d,用藥1周后,根據(jù)患者睡眠情況調整劑量,可增加至0.25 mg/次、3次/d,后維持此劑量,給藥時間:8周。
觀察組:在上述用藥基礎上用藥羥丁酸鈉(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2237 產(chǎn)品規(guī)格:10 mL∶2.5 g,廣州白云山明興制藥有限公司),給藥劑量:按體質量50~60 mg/kg,晚上睡前靜脈注射用藥,每日1次,用藥時間:8周。
觀察兩組睡眠質量情況,評估不同用藥治療效果差異。本次睡眠質量采用PSQI量表[4]、PDSS量表[5]進行評分,PSQI對患者入睡時間、安眠藥物、睡眠障礙、睡眠效率等多項進行評估,每項記分0~3分,滿分21分,分數(shù)越低睡眠質量越好,以計分5分以上表示患者存在睡眠障礙。PDSS對患者PD睡眠障礙相關的15項進行評分,每項計分0~10分,分數(shù)越高睡眠質量越高;療效評估標準[6]:以療后患者PSQI、PDSS評分SSRI 80%以上,精神狀態(tài)良好為顯效;以患者評分SSRI 30%~79%,精神狀態(tài)有好轉為改善;以療后患者精神狀態(tài)無好轉或加重,評分SSRI未達上述要求為無效。治療率=(顯效+改善)/總人數(shù)×100%,SSRI=(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100%。
本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采用SPSS 20.0系統(tǒng)分析,其中計數(shù)、計量資料分別以n(%)、(±s)表示,采用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入院時兩組PSQI、PDSS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PDS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治療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9.49%,P<0.05,見表2。
PD睡眠障礙是PD患者最為常見的非運動癥狀,患者多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夜間肢體活動障礙、夜間睡眠差、白天嗜睡等,不僅易引發(fā)抑郁,致患者自殺傾向,還會影響患者認知功能,加重肢體震顫、肌強直等運動癥狀,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癥狀得到臨床關注[7]。疾病發(fā)生機制復雜,藥物、抑郁、疾病等多種因素均可誘發(fā)睡眠障礙,目前主要以藥物進行治療[8]。
本次對照組治療率為79.49%,結果表明普拉克索用于疾病治療能起到一定治療效果。分析原因臨床認為疾病發(fā)生可能與機體神經(jīng)元退化、乙酰膽堿及多巴胺等神經(jīng)遞質改變有關,而普拉克索作為多巴胺激動劑能有效激活紋狀體多巴胺,從而調控神經(jīng)元放電頻率,同時此藥能作用杏仁核、海馬等區(qū)域的多巴胺受體,進而到達治療目的,改善患者睡眠[9]。但由于藥物使用存在個體差異,故而部分患者可能治療效果不理想,本次觀察組治療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9.49%,P<0.05;同時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PDS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在PD睡眠障礙治療中使用羥丁酸鈉有利于患者癥狀改善,睡眠質量提高。臨床發(fā)現(xiàn)多巴胺能細胞與下丘腦、丘腦、藍斑等結構存在交互作用,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覺醒時可增加放電活動、促神經(jīng)遞質釋放,從而調節(jié)睡眠-覺醒周期,而PD者因疾病紋狀體、黑質致密帶等處多巴胺耗竭、丟失,從而易發(fā)生睡眠障礙[10-11]。臨床發(fā)現(xiàn)羥丁酸鈉有快速鎮(zhèn)靜、誘導睡眠作用,此藥可模擬神經(jīng)遞質GABA產(chǎn)生催眠作用,同時此藥作用時效較長,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能起到協(xié)同作用,從而改善患者睡眠障礙,加之此藥對人體循環(huán)、呼吸抑制弱,能保持中樞神經(jīng)對二氧化碳的敏感,臨床用藥安全性良好[12]。但由于本文觀察指標例數(shù)較少,所得結果存在誤差,因此臨床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表1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觀察(分,±s)
表1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觀察(分,±s)
PDSS入院時 治療后 入院時 治療后對照組(n=39) 16.57±1.03 6.07±0.84 87.08±9.25 109.82±10.41觀察組(n=40) 16.38±1.05 4.39±0.87 87.30±9.06 120.56±10.38 t值 1.153 8.728 0.107 4.591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PSQI
表2 治療效果評估比較[例(%)]
綜上所述,羥丁酸鈉用于PD睡眠障礙者治療,能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質量,臨床治療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