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犖
“2019,MAD15歲。這一年,我們將要迎來: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MAD作品收藏展;新‘胡同泡泡;美國比弗利山莊住宅‘花院建成;巴黎住宅UNIC建成;四合院幼兒園建成使用;百子灣社會住宅建成使用;南京證大喜瑪拉雅中心即將建成;廈門欣賀設計中心即將建成。”2019年新年伊始,馬巖松在他的微博“MAD_馬巖松”上寫道。
當?shù)貢r間2019年4月10日開始,馬巖松及其MAD建筑事務所10個項目中的12件模型,被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收錄為永久館藏,呈現(xiàn)為期一年的展覽“MAD X”,馬巖松由此成為首位入駐蓬皮杜的中國建筑師。
2002年,馬巖松在美國創(chuàng)立MAD建筑事務所,2004年轉(zhuǎn)至北京,如今它是當今中國最有潛力的建筑事務所。在中國城市化進程背景下,立足于中國,同時兼具極強的國際性,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著眼于現(xiàn)實社會和城市問題,這位中國建筑師和他所率領的年輕建筑事務所,正通過一個個建筑實踐改變西方看待東方的方式。
采訪在位于東直門的MAD建筑事務所進行,這是馬巖松在北京的根據(jù)地,他扎根于此,在這里誕生了—個個建筑界的奇思妙想,在全球多個城市落地開花。話題當然要從這次在蓬皮杜的個展說起。引蓬皮杜副館長Frederic Migayrou的話:“MAD X是蓬皮杜第一個建筑永久收藏展。展覽的時候建筑師還活著;且還是個年輕建筑師;且還是個中國建筑師的展覽?!边@三點足以讓這次展覽和馬巖松變得獨一無二。
從當?shù)貢r間4月10日開始,馬巖松及其MAD建筑事務所10個項目中的12件模型,被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收錄為永久館藏,呈現(xiàn)為期一年的展覽“MAD X”。馬巖松式的建筑觀在當代設計史上留下重要印記,這位中國建筑師走進了更多人的視線。此次展覽的12件模型所屬的10個建筑項目,是定義MAD過往十五年,以及MAD定義未來的標志性項目,包括夢露大廈、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哈爾濱大劇院、朝陽公園廣場等。
大約四五年前,MAD開始巴黎住宅項目UNIC。這個MAD在歐洲的首個項目今年即將完工,也成為很多人此番蓬皮杜觀展之行的順路打卡地。UNIC項目進行期間,馬巖松結(jié)識了蓬皮杜藝術中心建筑策展人,那個策展人十分驚訝,中國建筑師已經(jīng)在歐洲開始做項目了。策展人帶馬巖松去看了蓬皮杜之前收藏的建筑模型,都是—些功成名就的建筑大師,比如伯納德·屈米、雷姆·庫哈斯,還有今年新晉普利茲克獎得主磯崎新等。去年,蓬皮杜藝術中心館長和學術委員會專程來到位于北京的MAD建筑事務所,鑒定MAD以往作品的藝術和學術水準,并最終決定收藏10個項目12件模型作品,并進行為期—年的館藏展示。
“MAD X”不是一個回顧展,因為不管是馬巖松還是MAD都太年輕了,談不上回顧。用策展人的話說,他想讓那些參觀的人看到,這么一個年輕的事務所,這么短的時間就實現(xiàn)了這么多作品。他想讓大家去討論,為什么馬巖松他們有這么多機會?跟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跟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關系如何?以及中國在國際上的位置。
而對馬巖松來說,“X”——羅馬數(shù)字10,除了代表了蓬皮杜收藏的來自MAD 10個項目的建筑模型,也帶有另外—層含義,那就是“未知”。馬巖松說:“以‘X命名展覽是想表達對未知的渴望,這比對過去的總結(jié)更重要。從2004年到現(xiàn)在15年,我們還是挺年輕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次收藏展,也是對MAD過去十幾年工作過程和思想演化的一個記錄。”
在建筑界,有這么一句玩笑話:建筑師不可能在30歲以前成名,除非你是馬巖松。
2002年,在耶魯就讀時,面對9·11事件后世貿(mào)中心重建計劃的命題,馬巖松完成了名為“浮游之島”畢業(yè)設計,這個今天看起來依然驚世駭俗的畢業(yè)設計讓馬巖松一夜成名。帝國大廈上空環(huán)繞漂浮如云朵般的“浮游之島”,令耶魯?shù)膶焸円约懊绹慕ㄖ焸儫o限驚喜。美國當?shù)孛襟w開始挖掘這個中國學生背后的故事,馬巖松的名字迅速傳遍他的祖國中國,在他的出生地北京,《北京青年報》在頭版及內(nèi)頁大篇幅報道了“北京學生設計紐約新世貿(mào)”。
兩年之后,馬巖松把建筑事務所搬到北京。再之后兩年,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一棟50層高的地標性公寓樓設計權(quán),通過國際公開競賽,花落MAD手中。接受采訪時,馬巖松對記者說:“這是中國建筑師首次通過國際公開競賽贏得設計權(quán),標志著新一代的中國建筑師已經(jīng)開始了創(chuàng)意中國的時代。”
這次競賽收到來自世界70個國家的92份提案,由9位國際著名建筑師、規(guī)劃師組成的審查委員會,最終使6家建筑公司得到提名,由馬巖松領銜的建筑事務所MAD設計的大廈,擊敗了其他91個設計方案,包括5個主要設計方案,最終中標。
這座后來被稱為“夢露大廈”的高層建筑,擁有龍卷風一樣的全曲線外形,夢幻優(yōu)美,流暢和諧,極富韻律感和層次感。傳統(tǒng)高層建筑中用來強調(diào)高度的垂直線條消失了,整個建筑在不同高度進行著不同角度的逆轉(zhuǎn),復雜卻又遵循自身的邏輯表達。
剛剛畢業(yè)不久的馬巖松,內(nèi)心藏匿著對現(xiàn)實建筑設計規(guī)則的挑戰(zhàn)與戲謔,帶著叛逆的自信參與了國際化的創(chuàng)意競爭。從那個時刻開始,馬巖松就已經(jīng)踏上了一條完全不同于其他中國建筑師的發(fā)展之路。在國外,他的名字變得愈發(fā)炙手可熱。
當?shù)貢r間2017年6月27日,洛杉磯市議會全票通過來自中國的建筑事務所MAD設計的“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方案。這座價值15億美元的博物館是全球首家專注于敘事藝術的博物館,創(chuàng)始人是“星戰(zhàn)之父”導演喬治-盧卡斯。2018年3月14日,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在洛杉磯舉辦動工儀式,預計于2021年建成使用。喬治·盧卡斯,導演斯皮爾伯格,洛杉磯市長埃里克·加希提和中國建筑師馬巖松一起參加了鏟土開工活動。
“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是中國建筑師首次贏得海外文化地標設計權(quán)的作品。馬巖松之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盧卡斯博物館就像是片充滿知識的云朵,等待人們前往探索?!痹隈R巖松看來,博物館不只具有教育功能,更應該產(chǎn)生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能帶給人啟發(fā),在人與建筑、環(huán)境的對話中產(chǎn)生超現(xiàn)實感,讓人逃離現(xiàn)實,在這個時空才能有感覺和想象力,這種氣氛超越于說教,更能啟發(fā)人產(chǎn)生自我的思考,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關于時間的歷史場所。
在國外炙手可熱的馬巖松,在高歌猛進的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同樣獲得了很多機會,更嚴謹?shù)恼f法是,這些機會都是靠他的努力和實力得來的。
MAD的項目在中國遍地開花——哈爾濱大劇院以環(huán)繞周圍的濕地自然風光與北國冰封的特征為靈感,成為哈爾濱令人矚目的城市新地標;浙江衢州體育公園將大地藝術和自然山水作為城市空間設計的出發(fā)點,追求城市中人、自然和文化在精神上的一致;北京朝陽公園廣場作為馬巖松“山水城市”理念的個案,以中國山水藝術為靈感,在城市中心再現(xiàn)“峰、澗、溪、石、谷、林”等自然形態(tài)和空間;今年即將落成的南京證大喜瑪拉雅中心引領人們從繁忙的地面街道漫步到立體公園,游走于建筑與景觀之間……一個求學、成名于國外的中國建筑師,在自己的祖國留下了最為豐富多彩的作品。
在那么多的作品中,反而是一些不起眼的小項目被馬巖松傾注了獨特情緒和情感,比如“胡同泡泡”?!昂菖荼容^反映我的狀態(tài),我喜歡它的小,總體上不起眼,卻不可忽視,原因是它關注自己的未來?!瘪R巖松如是說。
“胡同泡泡”的理念誕生于十幾年前。2006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期間,MAD的城市概念作品《北京2050》首次亮相于個展MAD IN CHINA中。《北京2050》描繪了三個關于北京城市未來的夢想——一個被綠色森林覆蓋的天安門廣場、在北京CBD上空漂浮的空中之城,以及植入四合院、如水滴一樣散落在北京老城區(qū)的“胡同泡泡”。
其中“胡同泡泡”在三年之后,真的出現(xiàn)在位于北京老城區(qū)的北兵馬司胡同32號的小院里。第一個“胡同泡泡32號”是一個加建的衛(wèi)生間和通向屋頂平臺的樓梯,從外觀看上去仿佛是一個來自外太空的小生命體,光滑的金屬曲面折射著院子里古老的建筑以及樹木和天空,讓歷史、自然以及未來并存于一個夢幻的世界里。
相比于大刀闊斧的城市巨變,有時候在老城中插入一些小尺度的元素更加切實可行,還可以在改善生活條件、激活鄰里關系中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昂菖荨闭嬲某鞘欣硐胧前驯本┑墓懦桥c每個人的夢想連接在一起,把目光的焦點從那些大型的紀念碑式建筑移開,開始關注人們?nèi)粘I畹母纳坪蜕鐓^(qū)生活的重建。
在首個“胡同泡泡”建成10年之后,第二個“胡同泡泡”“胡同泡泡218號”也將于今年年內(nèi)落成。第二個“胡同泡泡”是由多個泡泡組成的,每個泡泡都有各自的功能。和第一個“胡同泡泡”相同,它的外觀也是全反射的,可以完全融入到周遭環(huán)境之中。同樣即將建成投入使用的,還有四合院幼兒園,這又是馬巖松一個承載著微觀烏托邦理想的北京老城改造試驗。
MAD圍繞一座自1725年已有歷史記載的四合院建造了一片漂浮的屋頂,將文物進行保護和利用的同時,也和周邊已建成的現(xiàn)代建筑進行了連接,展現(xiàn)出多層的城市歷史和諧并存的場景。
“老北京有句形容孩子淘氣的俗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屋頂對孩子來說是充滿魔力的。在四合院空間中,屋頂就像是一片新的大地,是無拘無束、自由的象征?!彼暮显旱奈蓓敵休d著馬巖松童年的私人記憶。
“漂浮的屋頂”以低矮平緩的姿態(tài)水平展開,將不同建筑間有限的空間最大限度地轉(zhuǎn)化成為一個戶外運動和活動的平臺。二層是一片廣闊的色彩斑斕的戶外平臺,這里是孩子們室外運動、課余互動玩耍的主要場所。平臺的西南側(cè),像是一個個“小山丘”與“平原”相互交錯,地形高低起伏。漂浮的屋頂下方則是開放布局的教學空間、圖書館、小劇場、室內(nèi)運動場等,將是400名2-5歲孩子的日常教育空間。流動的空間布局提供了一種自由、共融的空間氛圍;新空間與古四合院相鄰相望,新舊交替,孩子們隨時能近觀、接觸歷史,幫助他們加深對時間維度和歷史的認知。
新建部分圍繞三棵古樹設計了新的院落,與四合院的院落空間呼應,為教學空間提供了戶外的延展和采光通風。幾棟看似互不相干,甚至從某些角度看從互為矛盾的歷史時期而來的建筑元素,不但可以在保持各自真實性的前提下和諧共存,還互為作用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豐富性,這使孩子們對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有一個客觀真實的認知。對自然,對歷史的理解可以帶給新的場所一種包容性,塑造社區(qū)的獨特共識和價值。
馬巖松說:“我理想中的幼兒園,不應該是主題樂園或者寵物店,首先它應該是客觀真實的,然后它還應該超越現(xiàn)實,提供給未知和想象力一些空間?!?/p>
在此次的采訪中,馬巖松多次提及價值一詞。相比起年輕時渴望證明自我,現(xiàn)在的馬巖松更在意如何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年輕的時候我只要考慮我的表達就行了,我是誰我就弄什么,我要的是我的話語權(quán)、我的位置、我的存在,現(xiàn)在我要考慮我的存在意義,是不是正面的,是不是長遠的。”對馬巖松來說,越往后要做的工作性質(zhì)就會更重要,項目的關注度更大,承擔的責任自然也就更重。
2017年,英國著名建筑教育家、實驗家、建筑師,“建筑電訊”運動領軍人物彼得·庫克為MAD事務所的英文版作品集《MAD WORKS》作序,文中他這樣寫道:“馬巖松生逢其時,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登上舞臺,嶄露頭角?!?h3>Q&A
對話馬巖松
Q:《北京青年》周刊
A:馬巖松
Q:你的作品大都是由曲線構(gòu)成的,很多人覺得這是受到你的老師扎哈的影響。但我想知道這和你的處世哲學有關系嗎?你不喜歡有棱角的東西?
A:棱角?我還真不是特別喜歡棱角。建筑會面對很多方面的影響,但和人與人之間的處事關系不同。建筑需要與環(huán)境發(fā)生關系、與功能發(fā)生關系……內(nèi)外的關系、新老的關系等等,這些關系在我腦子里最后全都被糅成一個大大的關系——不是一個個去處理,不是變成問題一二三四,不是每一個都是矛盾,而是我會用一個更大筐把所有這些關系和矛盾都裝在里面。比如說我談四合院,那四合院是什么?其實可以歸納為天與地的關系,四合院里邊有自己的天,有自己的地,這跟西方的建筑本質(zhì)是不一樣的。
西方的教堂,空間也挺漂亮的,人站在地上仰視高高的屋頂,那上面是上帝,你跟他是有距離的,你不可能上去。但你能上屋頂嗎?我現(xiàn)在要上到屋頂上。四合院幼兒園這個作品我就表達這種想法,然后把其他的那些各種矛盾都糅進去。我要一個完整的作品,所有一切都服務于整體的矛盾。我覺得邊啊、角啊、方形啊這些東西代表很多面,我更傾向于使用球形、弧線,我覺得這樣好像更完整,因為是一氣呵成的。
Q:這種想法也很東方,類似于太極推手。
A: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這些確實跟我在中國、在北京長大有關,有些東西對我潛移默化產(chǎn)生了影響,以前我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是相通的。小時候隨便一畫,就是一道弧線,那時候,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為什么不畫三角?不畫方形?不知道?,F(xiàn)在想想確實文化背景對我產(chǎn)生了影響。
Q: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但對于一個建筑師來說,你似乎成名太早了?名氣帶給你的機遇更多還是負累更多?
A:當然機遇多!不過我覺得我的機會是正常應得的,雖然沒有很吃力地得到機會,但每一個機會,比如現(xiàn)在幾個重要的項目也都是競爭得來的,不是莫名其妙,因為我的名聲就自給的。所以我得到的機會跟我的能力基本上是平衡的。
不過確實成名有點兒早,搞得有點兒累。2004年我們成立了MAD,那時候正好是中國城市化進程高歌猛進的時候,中國建筑師的機會特別多,我們也把握住了機會,做出了一些作品。遺憾的是我沒趕上奧運會,當時我們做了夢露大廈。
當年我們剛在國外做項目的時候,國外的人知道我們是中國的團隊,都覺得特別驚訝。我們當時是唯一一個中國建筑師在國外做的項目。就這樣后來得到了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機會,直到說盧卡斯邀請我們的時候,我問他,你為什么邀請我來做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他告訴我說,因為我之前做過這個作品、那個作品,結(jié)果他列舉的這些作品都是我在中國做的項目。如果沒有中國,沒有城市化,我不可能有那些作品,也就不可能有后來在海外的那些機會。要知道我當時那么年輕,跟我一代的美國年輕建筑師正好趕上經(jīng)濟不好的時候,年輕時候基本上就沒有機會,沒有積累起作品,后來就徹底沒戲了。
Q: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迎來了這些機會,你有過迷茫期嗎?
A:有過看不清的時候,不過很短暫。我覺得看不清不是因為年輕,老年人也會有看不清的時候,畢竟我不是十幾歲得到的這些機會,當時也有20多歲快30歲了。
機會沒有說多大合適,40歲、50歲也還是要學習,不可能說到一個階段全在輸出。那時候我有很大的想要表達的能量和欲望,參加了無數(shù)競賽,根本就不在乎那個所謂的機會來不來。贏還是不贏,對當時的我來說并沒有太大感覺,當然贏了挺高興,輸了就繼續(xù)做就行了,沒有特別在乎。甚至當時還有一點兒“叛逆”,會因為人家不給機會,反而覺得自己挺酷的,跟現(xiàn)實不妥協(xié)的那種感覺。
所以說我壓根兒沒有著急過,我覺得這個心態(tài)挺重要的。后來突然被承認、被接受的時候,有那么一個短暫的階段,我要考慮要不要為自己被人需要而改變。大家都說你好,都來找你,這個時候你還是不是你認為的自己?還是不是為自己說話、不在乎別人的那個人?因為別人都在罵你的時候,你可能會說去他的,可別人都說你好的時候,你卻容易陷入迷茫。世界缺少的是不同的聲音。
當時有那么一小段時間我是在考慮這個問題,現(xiàn)在又好了?,F(xiàn)在通過不跟甲方接觸,我盡量避免這樣的問題,盡量只考慮自己的事。
Q:對于你的一個作品,大量夸贊的聲音和大量批評的聲音,哪一個是你更希望看到的呢?
A:都不想看到,這些對我來說都很無聊。年輕的時候我可能會看看別人的評價,現(xiàn)在兩種聲音我都不想看。我覺得有比這些更刺激我、讓我捏把汗的事情。比如說我討論的是一個更大的歷史階段里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如果這時候有一個很重量級的學者,說我在這個探討上存在問題,毫無意義,我想我會很在乎,我非得把這個人找來對質(zhì)不可。至于說這個好看不好看,應該是黑色還是白色,或者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我根本不在乎。
Q:你自己喜歡住在什么樣的房子里呢?是平房胡同還是高樓大廈?
A:中層,我不喜歡高大上,平房胡同四合院也不喜歡。我覺得四合院就大點兒舒服,但是大了就覺得自己挺可恥的。在這么一個擁擠的城市占了那么大的院子,我覺得不太對。院子太大會覺得自己是土財主,院子太小又會覺得是貧民窟,如果住又小又破的院子那還不如住樓房。樓房又不喜歡高樓大廈,高樓大廈太不接地氣兒,一進去就坐電梯,只能從窗戶往外看,缺少人與人的關系,中層好像還有點兒鄰里關系,能跟生活結(jié)合起來。你看有些科幻片里面的未來城市分層,富人住在天上,窮人都住在地底下。
Q:所以你是一個很折中的人。
A:談城市問題是在談社會問題,要考慮很多人,我覺得與其談老城市的維護,不如談新城市的人性化問題。公共空間夠不夠?步行系統(tǒng)夠不夠?鄰里關系能不能做出來?這些我覺得挺重要的。
Q:從2004年到2019年,MAD已經(jīng)走過了15年,從北美到中國到歐洲都留下了足跡。你覺得這15年自己變了嗎?有哪些你欣然接受的改變?有哪些迫不得已的改變?
“近十多年的中國城市建設,吸引了大批海外建筑師在中國實踐;反觀中國建筑師在海外實踐卻屈指可數(shù)。作為中國文化實力傳達者之一的中國建筑師,設計、文化如何從輸入轉(zhuǎn)變?yōu)檩敵?,如何在全球?qū)嵺`中對外傳遞和展現(xiàn)中國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一直是我思考及行動的重要部分。我希望中國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可以在全球有更響亮的話語權(quán)?!?/p>
A:迫不得已的改變就是變老,變到?jīng)]人說你什么太年輕出道這種話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緩慢的、你要接受的過程。因為越往后,你要做的工作性質(zhì)就會更重要,項目的關注度就會更大,要考慮的東西也會更多,承擔的責任也更重。這些是我以前沒有經(jīng)歷過的,年輕的時候我只要考慮我的表達就行了,我是誰我就弄什么,我要的是我的話語權(quán)、我的位置、我的存在,現(xiàn)在我要考慮我的存在意義,是不是正面的,是不是長遠的,這跟以前不一樣。
其他的沒有本質(zhì)變化,無非是團隊變大了,更專業(yè)了,這是隨時間推移必然的。但是現(xiàn)在性質(zhì)不太一樣。比如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這項目就意味著很多。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項目,關系到這個城市和美國的主流文化,很多人都在關注,這么一個重要的美國文化項目,居然交給了我,一個外國人做。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中國建筑師跑到美國去做如此重要的一個項目,還要面對全世界的評論家——博物館到底是干嘛用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是不是代表未來?這些事是現(xiàn)在最讓我覺得有興趣考慮的,蓋房子總是容易,所以現(xiàn)在我們做的東西已經(jīng)成為文化的話題。
Q:很多人認為你是下一位最有可能獲得普利茲克獎的中國建筑設計師,你怎么看?獲得普利茲克獎是你的一個人生目標嗎?
A:(開玩笑)普利茲克獎嘛,都是排著的嘛,死以前反正都能得到,離我死估計還好幾十年呢,一年評一個建筑師根本不夠用。
言歸正傳,很多我尊重的建筑師都得過普利茲克獎,比如說扎哈、庫哈斯都得過這個獎。當然我也希望自己能夠得到認可,但現(xiàn)在中國對這個獎的吹捧有些過分了。我覺得比得獎更重要的問題是你的價值是什么。如果你有價值的話,別說普利茲克獎,設立任何一個獎,都得頒給你,因為如果不頒給你的話,這個獎就有問題了。但是你有沒有這個價值,是現(xiàn)在中國建筑師最大的問題。你看今年的普利茲克獎又被日本建筑學者磯崎新得到了,日本已經(jīng)有8次得到這個獎了,這說明什么?一個小國,8次獲得普利茲克獎,因為這些獲獎的建筑師都是有價值的,他們對歷史、對現(xiàn)在有一個清晰的判斷,這個判斷放到西方是能讓人家折服的。
我曾經(jīng)做過預言,王澍得了普利茲克獎之后,我說我覺得中國十年以內(nèi)不會再有人得普利茲克獎,我說這話其實是一個積極的想法,我覺得這段時間中國不應該再去按所謂西方正確的方式去努力得到他們的認可,而是要走出自己的路,而這條路一定是反西方的,是可以改變西方的,不光是建筑藝術。如果做到這些,那他們不得不給你獎,不得不認可你。當然在得到認可之前會有爭論,人們會質(zhì)疑你是哪兒來的野路子。我覺得這才是現(xiàn)在應該關心的問題。
Q:如果沒有成為一名建筑設計師,你會從事什么職業(yè)呢?
A:應該還是美術類的,和藝術相關的,我小時候喜歡畫畫,我還想過拍電影,現(xiàn)在還有時跨界一下電影什么的。我覺得電影像是語言,描繪一個你想象中的現(xiàn)實世界,通過視覺的東西讓別人身臨其境,對未來產(chǎn)生認識,然后看觀眾的反應我特別感興趣。
做建筑我也是這樣,我感興趣的是改變了城市現(xiàn)實以后,人們會怎么生活,怎么會受到影響。
Q:現(xiàn)階段什么事讓你最快樂?什么事又讓你最困擾?
A:還能繼續(xù)工作,還有很多機會,還能有那么多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實現(xiàn)出來,這一點讓我快樂?,F(xiàn)在在中國衢州、美國、法國、荷蘭、日本……都有MAD的項目,我可以融入那些地方、那些人、那些文化,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成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成為未來的一部分,讓我十分滿足,這也是我的初衷,讓我挺高興的。時間過得很慢,慢慢地從把圖紙拿出來,然后一堆故事,開工,反對的支持的什么的都有,最后建好,建完了還要運營,那么多人來來往往,兩三年是一個狀態(tài),十年五十年又是一個狀態(tài),我的作品的整個狀態(tài)是我最好奇的。
困擾,還好沒有,就是我最近有點兒脾氣不好,事太多了,著急,這個不太好。
Q: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讓哪個場景重現(xiàn)?
A:比較孤獨的場景,能跟自己說話的時候。我在美國上學和實習的時候,周邊人都是上班的,天天忙,我是一個學生,英語又不好,還有好多自己考慮的事,做個競賽什么的。那時候我可以幾個月不說話,然后我就發(fā)現(xiàn),說話少,就不需要考慮怎么表達這件事,溝通就不是個事兒了,因為不需要,然后時間可以都用來考慮自己的事。昨天想的什么前天想的什么,你會反復想,因為腦子里邊的事太少了。這個時候反而可以想得很深,因為事多了以后都是在表層。現(xiàn)在我看那時候我參加競賽寫的東西,發(fā)現(xiàn)都還挺哲學的。我記得那時候我做了一個競賽,得了第一名,頒獎的時候,評委說為什么選我得第一名,因為看不懂。可我寫的就是我當時想的,我現(xiàn)在都看不懂。因為進入那個狀態(tài)以后,想得就比較深了。現(xiàn)在我覺得自己太忙了,缺少這種獨處或是長時間不被打擾的時間。
1.夢露大廈
加拿大,密西沙加市
連續(xù)的水平陽臺環(huán)繞整棟建筑。傳統(tǒng)高層建筑中用來強調(diào)高度的垂直線條被取消,整個建筑在不同高度進行著不同角度的旋轉(zhuǎn),來對應不同高度的景觀感受,喚醒大城市里人們對自然的憧憬。
2.聲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洛杉磯
美國,洛杉磯
建筑內(nèi)部仿佛是一個巨大的明亮而開放的洞穴,天光充滿了空間,帶領人們通往不同的功能設施。建筑的首層地面及屋頂是巨大的公共空間?;貧w給城市及市民共享。人們可在此運動、休憩,與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對話。
3.朝陽公園廣場
中國,北京
以中國山水藝術為靈感,在城市中心再現(xiàn)“峰、澗、溪、石、谷、林”等自然形態(tài)和空間。雙塔外立面縱向突出的脊線內(nèi)部,設置了通向每個樓層的通風過濾系統(tǒng)??蓪⒆匀伙L引入每一層空間。
4.哈爾濱大劇院
中國,黑龍江
以環(huán)繞周圍的濕地自然風光與北國冰封的特征為靈感。大劇院頂部的玻璃天窗納入室外的自然光,室內(nèi)主要以當?shù)爻R娔静乃止ご蛟?,呈現(xiàn)柔和溫暖的氛圍和多變的有機形態(tài)。建筑頂部的露天劇場和觀景平臺向市民開放。強調(diào)大眾的互動與參與。
5.胡同泡泡32號
中國,北京
植入到北京四合院的胡同泡泡,在適應多種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局部的情況而達到整體社區(qū)的復蘇?!?2號泡泡”是一個加建的衛(wèi)生間和通向屋頂平臺的樓梯。光滑的金屬曲面折射著院子里古老的建筑以及樹木和天空,讓歷史、自然以及未來并存于一個世界里。
6.“都市蜃樓”巴黎蒙帕納斯大廈改造方案
法國,巴黎
2016年,蒙帕納斯大廈宣布舉辦國際競賽,MAD的改造方案根據(jù)光學凹鏡原理,將建筑立面的每一片玻璃設定到特定角度,使得整個大樓成為一個城市尺度的凹面鏡。巴黎城市的街區(qū)。道路以至于周邊建筑的屋頂被反射,并倒掛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