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陳瑞,王穎,馬征,劉雨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南區(qū)放射科,北京 102618)
腔隙性腦梗死作為一種特殊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指的是腦部深穿支動脈缺血性梗死,其梗死病灶直徑集中在2~20 mm內,在腦梗死病灶中占比大約為25%[1]。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腔隙性腦梗死是因小動脈硬化、持續(xù)性高血壓所誘發(fā),該疾病所致老年人急性腦卒中、癡呆、死亡的發(fā)生率處于不斷升高的態(tài)勢,應高度重視[2]。據報道[3],相較于其他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而言,本病近期預后相對較好的,但若不進行及時診斷、治療,依然會加重病情,進展為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最終出現(xiàn)腦實質、神經系統(tǒng)損傷,且復發(fā)率較高,因而中期和遠期預后不樂觀。因此,早期檢測腔隙性腦梗死,做好早期干預、二級預防工作,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十分關鍵,但關于應用何種檢查方法,醫(yī)學界尚無一致結論[4-5]?,F(xiàn)階段,MRI與CT技術在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診斷中的應用頻率最高,但有關兩者孰優(yōu)孰劣,有待研究。為此,筆者開展了本次自體對照實驗,對一組10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分別進行MRI和CT掃描診斷,對其各自檢出率、對病灶部位和大小檢測結果差異進行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100例,病灶共149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范圍41~77歲,年齡(64.5±5.5)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范圍是2~48 h,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4.2±2.4)h;臨床表現(xiàn):頭痛眩暈100例,嗜睡95例,面癱45例,嘔吐67例,面癱32例,感覺和語言障礙29例;疾病類型:單發(fā)性腔隙性腦梗死69例,多發(fā)性腔隙性腦梗死31例;病灶部位:額葉25個,頂葉16個,內囊34個,丘腦12個,小腦10個,基底節(jié)31個,腦干21個;大?。骸? mm者91個,>5 mm者58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影像學檢查、患者主訴、體征與臨床癥狀初步檢查等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1986 年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有關《腦血管疾病分類和診斷要點》(草案)[6]中首發(fā)腔隙性腦梗死診斷標準;②相關臨床數(shù)據完整;③檢測期間配合行為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大面積腦梗死、肝腎功能疾患者;②合并腦梗死家族史、精神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
1.3 檢測方法 CT掃描檢查:應用東軟-C63000DUL CT掃描機,選擇常規(guī)軸位掃描,基線設為OM,掃描時間是2 s,薄切,層厚是7 mm,層距是7 mm,矩陣是512×512。從顱頂至顱底共10層,展開逐層、連續(xù)掃描,若發(fā)現(xiàn)病灶則進行局部放大觀察。CT圖形為層面圖像,其橫斷面為常用方法,獲取多個連續(xù)性層面圖像后,顯示整體發(fā)病部位。若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的直徑是5 mm,則CT容易檢測出來,其影像學特征是存在于腦皮質或者皮質下的低密度、扇形影,大小不同,且缺乏規(guī)則性,低密度影在基底節(jié)區(qū)域內,形狀為傘狀或者月暈狀,具有對稱性,且邊緣不清晰。
MRI檢查:應用西門子0.35T永磁磁共振掃描儀,以頭顱線圈采集信號,該掃描方法屬于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掃描時選擇常規(guī)軸位,層距2 mm,層厚5 mm,矩陣是256×256。常規(guī)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T1加權圖像TR為420 ms,TE是10 ms,T2加權圖像TR是3500 ms,TE是96 ms,進行矢狀面、橫斷面掃描,若發(fā)現(xiàn)病灶,則增加對冠狀位、矢狀位的T2WI/SE序列的掃描力度。若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直徑是5 mm,則經MRI可清晰檢測出來,其影像學特征是T1信號降低、T2信號增高,T2信號增高變化較T1信號降低變化敏感。
上述全部MRI和CT圖像均由影像學、神經內科醫(yī)師共同閱片。
1.4 觀察指標 (1)結合影像學檢查、患者主訴、體征與臨床癥狀初步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統(tǒng)計MRI、CT對于本組患者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的診斷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其中MRI的檢出標準為:①同一個部位的平掃T1加權圖像上可見低信號病灶,T2加權圖像上可見高信號病灶;②病灶長度、寬度和層厚在10 mm及以下,并以T1加權圖像上所測量大小為標準;CT檢出標準為:①掃描圖像上可見低密度灶;②病灶的長度、寬度和層厚不超過10 mm。其中,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人數(shù)×10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0%;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 / (真陽性+假陽性)×10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2)統(tǒng)計MRI、CT對本組患者腔隙性腦梗死病灶部位、大小的檢測準確率。
2.1 MRI和CT對本組病灶的診斷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比較 本組患者的腔隙性腦梗死病灶共149個:MRI檢出147個,其診斷準確度是98.6%(147/149),敏感度是98.6%(147/149),特異度是0;CT檢出病灶125個,其診斷準確度是83.9%(125/149),敏感度是83.9%(125/149),特異度是0,MRI對本組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的診斷準確度、敏感度高于C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特異度比較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MRI對100例患者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的診斷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例)
表2 CT對100例患者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的診斷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例)
2.2 MRI和CT對病灶大小的檢測準確率 MRI對直徑≤5 mm的病灶檢測準確率是100.0%,高于CT的86.8%,對直徑>5 mm的病灶檢測準確率是96.6%,高于CT的79.3%,上述關于≤5 mm直徑病灶、>5 mm直徑病灶的檢測準確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2.3 MRI和CT對病灶部位的檢測準確率 MRI對本組患者腔隙性腦梗死病灶部位的檢測準確率均高于CT,但其檢測準確率與C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腔隙性腦梗死作為腦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發(fā)生率、復發(fā)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均比較高,引起了醫(yī)學界關注[7]。據報道[8],腔隙性腦梗死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腦深穿通動脈或者微小動脈缺血微梗死,不規(guī)則腔隙可在慢性愈合后形成。本病無明顯誘因,梗死部位大小、多少對其臨床癥狀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而常見臨床癥狀為頭暈、頭痛、眩暈等,部分患者在某種情況下無任何臨床癥狀發(fā)生,這種一般屬于慢性、亞急性發(fā)病,達到高峰時間大約在12~34 h[9]。伴隨患者年齡增長,皮質下動脈硬化、自身動脈硬化愈演愈烈,而腔隙性腦梗死發(fā)生率隨之表現(xiàn)出升高趨勢,其中以50~70歲為高發(fā)年齡段,且男性多于女性[10]。早期腔隙性腦梗死屬于發(fā)病急且快的腦血管病癥,比如本組研究的入選對象,多為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病例,發(fā)病時間均為48 h內,因而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相對不多,100例患者總共149個病灶,其病情相對輕微,確診后立即進行相應干預,可及時改善患者預后。
據相關研究[11-12]發(fā)現(xiàn),MRI和CT用于診斷腔隙性腦梗死的基礎依據是人體大腦組織缺血性水腫,表現(xiàn)為大腦組織的局部灌注低于臨界值,而相對應缺氧現(xiàn)象可導致腦細胞代謝紊亂,引起腦細胞內部環(huán)境改變。一旦三磷酸腺苷合成減少,則可導致乳酸增多,可引起細胞膜鈉鉀泵功能衰竭,導致細胞出現(xiàn)“外鈉內滲”“內離子濃度升高”現(xiàn)象,引發(fā)細胞出現(xiàn)中毒性水腫[13]。因此,當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顱腦缺血時間超過6 h后,其血腦屏障開始損壞,水和蛋白質自血管中漏入腦梗死區(qū)域,從而持續(xù)引發(fā)細胞外血管性水腫情況。檢查時,CT對于水敏感性較低,往往在缺血性疾病發(fā)作24 h后方能顯示病灶。相比之下,MRI檢查在缺血性病變發(fā)作不到2 h即可清晰顯示各類細胞性腦水腫。因此,MRI對于腔隙性腦梗死病灶檢出率較高,特別是早期發(fā)作時小病灶的檢出率較高,而本研究結果亦證明了這一點:MRI對本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病灶診斷準確度、敏感度均高達98.6%,遠高于CT的83.9%,直觀體現(xiàn)了MRI在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診斷中的優(yōu)越性。同時,MRI對于直徑≤5 mm的病灶檢測準確率高達100.0%,對直徑>5 mm的病灶檢測準確率是96.6%,高于CT的86.8%和79.3%,且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MRI對于直徑不足5 mm的病灶檢出率較高,僅有2例漏診,均為>5 mm的病灶,推測與病灶部位有關。皮金才等[14]也對一組早期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分別實施MRI、CT診斷,結果提示:MRI對直徑≤5 mm的病灶檢測準確度是34.5%,高于CT的2.1%,與本研究結果相比基本一致。
表3 MRI和CT對100例患者腔隙性腦梗死病灶大小的檢測準確率比較[例(%)]
表4 MRI和 CT對100例患者腔隙性腦梗死病灶部位的檢測準確率[例(%)]
筆者通過檢索文獻[15]總結MRI在腔隙性腦梗死臨床診斷中的優(yōu)越性:(1)針對腔隙性腦梗死病灶敏感性而言,MRI對病灶敏感性遠高于CT,特別是早期病灶;(2)針對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組織密度變化而言,因部分病灶組織范圍雖大,而壞死部位仍不明顯,CT無法檢測出,而MRI則可清晰顯示;(3)針對軟組織分辨率而言,MRI的分辨率遠高于CT,特別是直徑大小在2~5 mm的病灶,MRI可清晰顯示,而CT在辨認方面難度較大。由此可見,MRI在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的敏感性、分辨率等均高于CT,因此推薦臨床醫(yī)師在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診斷中盡可能選擇MRI檢查,或者對CT檢測后尚存疑問者,可以MRI檢查作進一步確認。同時,筆者還分析了兩種診斷方法對腔隙性腦梗死定位診斷的準確率,其中MRI對本組患者腔隙性腦梗死病灶部位的檢測準確率均高于CT,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推測與其樣本量較小有關。
綜上所述,MRI用于腔隙性腦梗死臨床診斷中效果突出,檢出率高,且在定位診斷、檢測病灶大小等方面均優(yōu)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