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蘭,汪承武,余箭,朱德發(fā)
(1.安徽黃山首康醫(yī)院內分泌科,黃山 245200;2.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老年內分泌科)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氣血陰陽虧虛為本,脈絡瘀阻為其標,虛實交互為因,使本病不斷的呈進行性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動脈的狹窄或閉塞,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嚴重者出現(xiàn)糖尿病足潰瘍、壞疽、重者截肢[1]。合理采用中醫(yī)藥治療對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能起到改善和延緩作用,也可以與西藥聯(lián)用起到協(xié)同作用。本文通過桃紅四物湯組方與西藥聯(lián)用來觀察對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療效。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 月在黃山首康醫(yī)院門診及住院接受治療的66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下肢輕中度缺血患者(踝肱指數(shù)分級)。診斷標準符合2013年《2 型糖尿患者合并下肢動脈病變的篩查及管理規(guī)范》。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西藥治療組)和研究組(西藥加用桃紅四物湯治療組)各33例。其中治療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59.73±5.12)歲;對照組男22例,女11例,年齡(60.67±5.48)歲。研究組和對照組治療前性別、年齡、病程、血糖、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踝肱指數(shù)(ABI)以及中醫(yī)癥候學積分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病例排除標準:重度缺血;妊娠、肝腎功能異常以及伴有其他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心力衰竭等;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下肢動脈閉塞。本研究經黃山首康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根據(jù)踝肱指數(shù)、中醫(yī)證候學積分、有效率來評定療效。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給予合理飲食、運動指導,戒煙、限制酒精攝入等。對照組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給予降糖、調脂及抗血小板等基礎治療,進行個性化治療,治療后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血壓低于140/90 mm Hg,三酰甘油低于1.8 mmol/L,總膽固醇低于6.5 mmol/L。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桃紅四物湯,每日1 劑,分早晚2次口服,療程 30 d。
1.2.2 測定臨床資料 測定年齡、性別、病程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糖、TC、TG、LDL-C、HDL-C的水平。
1.2.3 踝肱指數(shù)測定 由專人用Bidop ES-100V3雙向多普勒探測儀(日本) 進行ABI比值測定,患者仰臥位,檢測右側前臂血壓作為肱動脈壓;右側脛后動脈作為踝動脈壓;測量2次取均值,踝動脈壓比肱動脈壓則為ABI。
1.2.4 中醫(yī)癥候學積分 根據(jù)肢體麻木疼痛、手足畏寒、足背動脈搏動強弱變化及舌脈的變化來制定中醫(yī)證候學積分,計算治療前后對照組、研究組中醫(yī)癥候群積分。
1.2.5 臨床療效評定 依據(jù)中醫(yī)證候學積分和踝肱指數(shù)來評定療效。臨床痊愈: 踝肱指數(shù)正常;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踝肱指數(shù)上升7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踝肱指數(shù)上升40%~50%,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30%;無效:證候積分減少<30%??傆行?臨床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2.6 血流動力學測定 分別于治療前后空腹抽靜脈血5 mL,記錄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其指標包括全血黏度、血漿比黏度和纖維蛋白原。
1.2.7 ET的測定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 ELISA 法測定兩組患者血清ET的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具體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BI 的變化 治療前后相比,兩組治療后ABI均有所提高(P<0.05),研究組在提高ABI 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ABI 的比較
注:ABI 為踝肱指數(shù);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學積分的變化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學積分均有所減少(P<0.05),且研究組在降低中醫(yī)證候學積分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學積分的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有效率的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全血黏度、血漿比黏度和纖維蛋白原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及各詳細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比較
注:a為兩組治療后指標比較的統(tǒng)計學結果
2.5 兩組治療前后 ET 的水平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ET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ET水平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E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 ET水平的比較
注:ET為內皮素;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可歸屬為“脈痹”“脫疽”范疇,表現(xiàn)為淤血、阻絡。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手足畏寒、足背動脈搏動強弱變化、舌脈變化,也可出現(xiàn)下肢靜息痛等癥狀[2-4]。本研究顯示,治療前后相比,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候學積均有所下降,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下降更顯著,中西藥治療在改善患者癥候群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
ABI可作為早期糖尿病下肢周圍血管病變的篩查和療效的評定[5]。本研究顯示,治療前后相比,治療后兩組ABI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ABI升高更顯著,治療組較對照組下肢血管缺血狀態(tài)明顯改善。
桃紅四物湯具有養(yǎng)血活血祛瘀之功,為活血、祛瘀、生新之“祖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主方藥為丹參、桃仁、紅花、當歸、熟地、丹皮 、赤芍、雞血藤和川芎[6]。各成分的具體用量應根據(jù)患者的中醫(yī)癥候進行加減。方中紅花具有抑制炎癥介質血小板活化因子活性的作用,所含紅花黃色素(SY)為紅花主要水溶性成分,是其主要活性成分,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羥基紅花黃色素為SY中含量較高的成分,能緩解血栓生成,減輕血液循環(huán)障礙。赤芍具有抑制血小板,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當歸、川芎的有效成分阿魏酸鈉,也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上述諸藥的藥理作用,均揭示了活血、祛瘀作用的內在機制。故桃紅四物湯有改善血液流變學,使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病變程度得以減輕,進而達到癥狀減輕的目的和效果。
本研究顯示,桃紅四物湯還能明顯降低ET的含量。ET是由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一種強有力的收縮肽,具有強烈的縮血管和促細胞增殖作用[7],血管內皮損傷時,ET 合成和釋放增加。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治療前血清中ET的水平顯著升高,提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治療后,中西醫(yī)治療組的血清ET水平下降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本方能夠減輕血管內皮的損傷,并對血管內皮產生較好的保護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