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莼湖中心小學 王敏烽
反芻式追問是在知道結果的情況下,再探、反探其因,通過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經歷核心問題探討、數(shù)學本質感悟、基本觀念建立,從而實現(xiàn)數(shù)學思維的梳理、重塑、提升。然而,追問的契機、方式和內容的把握卻不那么容易,本文借助實踐片段加以闡述,希望對教師把握追問這一藝術,有所提示。
量概念是小學數(shù)學的基礎概念,貼近生活,是學生學習經歷數(shù)學化和經驗提升的重要階段?;谏顚W生對量有一定的認知經驗,基于數(shù)學學生對量的認識知之甚少。如何將認知提升,形成數(shù)學化量概念,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更多關注概念本質的提煉(標準的建立和疊加)和內化(標準的生成和應用)。
【片段】——《克與千克》
教師首先通過天平稱量1 克黃豆(6 顆),組織學生活動閉眼掂一掂感受1 克的重量,建立1 克的基本概念。
師追:你還記得1 克帶給你的感覺嗎?你覺得下面哪些物品大概也是1 克?多了還是少了?(花生、橡皮、鉛筆芯)
生:讓我們先掂一掂。
1 克實在太少,學生的感受不夠深刻,但學生能主動提出掂一掂,不論學生最終掂出來的結果如何,借用天平,都可以建立起更多1 克的標準。
師:36 顆黃豆應該是幾克呢?
生:6 克,6 顆黃豆是1 克,36 顆有6 個1 克,也就是有6 克。
師追:6 克還可以是哪些事物的重量?
生:花生,橡皮,鉛筆芯……
教師的追問在學生初步感受通過計算實現(xiàn)量疊加之后,更關注到了學生在思維上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通過追問后的探究感受了標準的全面,又一次經歷疊加的數(shù)學運算過程,感受疊加數(shù)量的不確定性,從思維層面對標準的認識更加廣闊。
《烙餅問題》是優(yōu)化思想教學中的典型課例,大多學生都沒有經歷過烙餅的過程。有的教師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之后通過學生匯報收集各種方案進行議論?;顒踊ㄙM較多的時間,但學生理解的一知半解。下面一則案例,學生對“滿鍋”“交換”的理解充分且高效。
【片段】——《烙餅問題》
教師首先通過烙一張餅明確烙餅的表示方式、次數(shù)和時間,再放手讓學生表示兩張餅的烙法,然后將兩種烙法一起呈現(xiàn),師:為什么餅多了,時間卻都是6 分鐘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看出其中的緣由:一張餅的時候鍋并沒有放滿,而兩張餅卻剛好放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皾M鍋”的概念油然而生。
緊接著是對3 張餅烙法的探究,在學生嘗試探究一段時間之后,師:你用了多少時間?
生1∶12 分鐘(較多都是這樣)。
生2∶我只要9 分鐘。
師追:只要9 分鐘就夠了?看來還有更好的方法,趕緊再試試。
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根據(jù)結果再一次投入探究。二次烙餅成功之后,交換烙法從個別學生轉變成大部分學生的最優(yōu)方案。在前后兩次烙法思維方法的對比中,“滿鍋”“交換”這兩個核心問題已被輕松點破,學生在經歷前后不同方式的思維對比后,對核心問題的破解已經了然于心、根深蒂固。更為重要的是知識也從現(xiàn)象轉移到思維層面,隨著方法的深刻,思維品質也得到了提升。
空間觀念是小學數(shù)學思想觀念養(yǎng)成的重要部分,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和對客觀世界進行重塑的重要能力。應該怎樣去落實空間觀念的養(yǎng)成呢?下面的片段就給老師們起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
【片段】——《平移和旋轉》
學生觀看動畫,根據(jù)經驗判斷哪些是平移形象,哪些是旋轉現(xiàn)象?并用動作演示它是怎么運動的。
師: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平移現(xiàn)象?
生舉例:移門、窗戶、火箭、火車移動……
師追:老師帶來了3 幅圖,看一看它們是平移嗎?怎么平移的?
(圖一:只有窗戶。圖二:窗戶邊學生有向左拉的動作。圖三:窗戶邊學生有向右推的動作)
“平移”作為圖形變換的一種基本形式,在生活中例子比較多。平移作為一種運動形式應該是動態(tài)的,靜止的窗戶連運動都不是,怎能叫平移?顯然執(zhí)教者關注到了這一點,通過追問引導質疑、進行變相批判,從而正確實現(xiàn)運動表象的靜止呈現(xiàn)方式,把運動根植到學生的思維中,使平移的動態(tài)思維從追問開始在學生腦中滋長。難道這不是反芻式追問的功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