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貴州大學林學院,貴陽 550025; 2.貴州大學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研究中心,貴陽 550025;3.貴州省植物園,貴陽 550004)
在參加野外植物資源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4個貴州新記錄種,分別是隸屬于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的三脈蜂斗草(SonerilatrinervisQ. W. Lin)、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的美麗通泉草(MazuspulchellusHemsl. ex Forbes et Hemsl.)、唇形科(Labiatae)的出蕊四輪香(HanceolaexsertaSun)和蘭科(Orchidaceae)的密花玉鳳花(HabenariafurciferaLindl.),現(xiàn)予以報道。這些分類群的發(fā)現(xiàn),對豐富貴州種質(zhì)資源、物種多樣性以及相關(guān)區(qū)系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引用的憑證標本、憑證照片皆存放于貴州大學林學院樹木標本室(GZAC,原貴州農(nóng)學院樹木標本室)。
SonerilatrinervisQ. W. Lin in Bull. Bot Res. 35(6): 803-806. 2015.
莖圓柱形,無翅,幼時淡紫紅色,被卷曲的微柔毛。葉片膜質(zhì),卵圓形,基部楔形,下延,齒端有腺毛,葉面被極細微柔毛和疏腺毛;葉基三出脈。花瓣白色,近圓形,直徑約2 mm。本種與直立蜂斗草(SonerilaerectaJack)相似,但后者莖幾無毛,葉片邊緣具不甚明顯的細鋸齒,羽狀脈,中脈兩邊有2~3對側(cè)脈;花瓣粉紅色、紫色,長圓狀橢圓形。
原分布于福建長汀縣(模式產(chǎn)地);生于海拔700 m的山谷林下溪邊潮濕處。貴州首次記錄,為模式產(chǎn)地后新分布點。
貴州分布:從江縣往洞鎮(zhèn)則里村則里大山,生于845 m的馬路旁淺薄土層中。憑證標本:2017年10月15日,楊焱冰、崔興勇BS-323-1。 貴州是繼模式產(chǎn)地后的新分布地,筆者推測該種在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應(yīng)均有分布。
MazuspulchellusHemsl. ex Forbes et Hemsl. Jour. Linn. Soc. Bot. 26: 182. 1890; Li, Brittonia 8(1): 34. 1954. Flora Reipub. Popul. Sinicae, 67(2): 180, pl.21:5-9,1979.
葉基生,蓮座狀,倒卵狀匙形,質(zhì)地較薄,薄紙質(zhì),頂端圓形,基部漸狹窄成有翅的柄,邊緣有缺刻狀鋸齒、重鋸齒??偁罨ㄐ颍嗷?,花疏?。换ü谧仙?,上唇2裂片頂端有流蘇狀鋸齒。本種與巖白翠(MazusomeiensisLi)較相似,但后者葉片厚紙質(zhì)至近革質(zhì);花冠上唇2裂片頂端圓鈍,可以區(qū)別。
原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東南部及云南東南部;生于海拔1 600 m以下陰濕的巖縫及林下。查閱中國數(shù)字植物標本館(CVH)、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wǎng)絡(luò)(GBIF)發(fā)現(xiàn)其還分布于重慶、甘肅、湖南、廣西。貴州首次記錄。
貴州分布:綏陽縣寬闊鎮(zhèn)九龍村蘇家溝,生于海拔880 m的陰濕巖石下。憑證照片:2016年4月3日,楊焱冰DSC_9485-9488。
HanceolaexsertaSun, 科學社生物所論文集12(3): 125, f. 10. 1942; C. Y. Wu in Act. Phytotax. Sin. 8(1): 59, pl. VI, 7-15. 1959 (redescr.). Flora Reipub. Popul. Sinicae, 66: 402, pl.84:7-15,1977.
注:a生境;b植株;c花;d分布。下同。圖1 三脈蜂斗草(Sonerila trinervis)
圖2 美麗通泉草(Mazus pulchellus)
莖鈍四棱形,具槽,被稀疏的細平伏毛。葉披針形,漸尖,中部以下漸漸地楔狀延長成具寬翅的柄,邊緣有具胼胝尖的銳鋸齒??偁罨ㄐ蝽斏谥ι希杌?,密生微柔毛?;ü谧纤{色,漏斗狀管形,長達2.5 cm?;ㄋ幦可斐龌ü谕猓皩π廴镙^長。本種與貴州四輪香(Hanceolacavaleriei(Levl.)Kudo)相似,但后者植株無毛,前對雄蕊較短。
原分布于浙江西南部、江西、福建、湖南及廣東;生于海拔540~1 400 m的草坡陰地及亞熱帶常綠林下。出蕊四輪香為中國特有(Endemic to China)種,查閱中國數(shù)字植物標本館發(fā)現(xiàn)其還分布于四川和廣西。貴州首次記錄。
貴州分布:從江縣往洞鎮(zhèn)秧里村,生于海拔850 m的小路旁灌叢中。憑證標本:2017年10月17日,楊焱冰、崔興勇BS-333。
HabenariafurciferaLindl. in Gen. Sp. Orch pl. 319. 1935; Flora Reipub. Popul. Sinicae, 17: 485, pl. 82:1-4,1999.
地生草本,總狀花序具多數(shù)密生的花;花小,淡綠色,無毛;中萼片卵形,與花瓣靠合呈兜狀;側(cè)萼片反折;唇瓣基部3裂,裂片線形,中裂片直的,長5 mm,側(cè)裂片長7 mm,稍彎曲;距細而長,較子房長多;蕊柱短;藥室稍叉開,基部伸長的管與藥室近等長;柱頭2個,隆起,小,近長圓形?;ㄆ?月。本種與細距玉鳳花(HabenarianematocerataT. Tang et F. T. Wang)相似,但后者花帶粉白色;側(cè)萼片斜狹卵形,具2脈;花瓣斜長圓狀卵形。
注:a葉;b花序;c花;d分布。圖3 出蕊四輪香(Hanceola exserta)
注:a生境;b花;c分布。圖4 密花玉鳳花(Habenaria furcifera)
原分布于云南(勐臘),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北部、泰國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穆索里),生于海拔1 150 m的山腳林緣或林下。貴州首次記錄。
貴州分布:六枝區(qū)牂牁鎮(zhèn)木城村雞冠嶺,生長于海拔795 m的喀斯特溝谷林下。憑證標本:2016年8月7日,李曉芳、楊焱冰LZ-013。該分布點是該種已知的最東北分布點,對研究該種的起源與分化具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