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偉,周 剛,丁大領,陳 晨,孫劍瑞,王樹凱△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1.神經(jīng)外科;2.磁共振室,鄭州 450052)
Rosia-Dorfman病又稱竇組織細胞增生伴巨淋巴結病(sinus hist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是一種罕見、特發(fā)的良性組織增生癥,約25%~40%的患者發(fā)生于節(jié)外,原發(fā)于顱內(nèi)者較為罕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因部位多變、影像學與組織學特征不明顯,易被誤診、漏診,為提高對本病的認識,筆者就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3例原發(fā)性顱內(nèi)RDD病例并文獻復習,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病例1:患者男,36歲,以“頭暈9 d”為主訴入院,查體無明顯異常,MRI平掃左側(cè)顳葉可見團片狀稍短T1、T2信號,周圍可見斑片狀長T1、T2信號,磁共振液體衰減反轉(zhuǎn)恢復序列(FLAIR)像呈高信號,磁共振彌散加強成像(DWI)輕度彌散受限呈稍高信號。增強后呈均勻強化,病變大小32 mm×20 mm×21 mm,臨近腦膜可見線樣強化影,初步診斷為腦膜瘤(圖1~3),免疫組化染色結果見表1。
病例2:患者女,61歲,以“突發(fā)暈厥9 d、惡心嘔吐6 d“為主訴入院,入院查體:欠配合,神志模糊,表情痛苦呈急性面容,雙眼視物障礙,四肢肌力約Ⅳ級,肌張力正常,雙側(cè)瞳孔對光反射正常,直徑約3.0 mm,四肢病理反射正常。頭顱MRI回示左側(cè)小腦半球及小腦蚓部可見團塊狀混雜(長短T1混雜、稍長T2信號),黑水像高信號,DWI高B值部分擴散受限呈高信號,病變周圍可見片狀水腫信號影、中腦、橋腦及四腦室可見明顯受壓,病變累及部分右側(cè)小腦半球。增強:左側(cè)小腦半球及小腦蚓部病變呈不均勻高低信號,大小約35 mm×46 mm×30 mm。免疫組化染色結果見表1。術后組織病理提示小腦占位部分腦組織伴出血、壞死,并見較多組織細胞、淋巴細胞浸潤。初步診斷腫瘤伴出血(圖4~6)。
A:T1加權軸位增強掃描;B:T1加冠狀位增強掃描;C:T1加權矢狀位增強掃描;D:FLAIR像呈高信號
圖1 病例1術前MRI(左側(cè)顳葉占位)
圖2 病例1術后組織病理結果
A:T1加權軸位增強掃描;B:T1加冠狀位增強掃描;C:T1加權矢狀位增強掃描
圖3 病例1術后8 d復查MRI
A:T1加權軸位平掃;B:T2加權軸位平掃;C:FLAIR像呈高信號;D:DWI輕度彌散受限呈稍高信號;E:T1加權軸位增強掃描;F:T1加冠狀位增強掃描;G:T1加權矢狀位增強掃描
圖4 病例2術前MRI(左側(cè)小腦半球及蚓部病變)
圖5 病例2術后組織病理結果
A:T1加權軸位增強掃描;B:T1加冠狀位增強掃描;C:T1加權矢狀位增強掃描
圖6 病例2術后15個月復查MRI
病例3:患者男,53歲, 以“枕部疼痛6個月”為主訴入院,診斷高血壓1年,規(guī)律口服吲達帕胺,血壓控制良好,查體未見明顯神經(jīng)系統(tǒng)異常,頭顱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右側(cè)枕部實性占位,考慮腦膜瘤(圖7~9);MRA提示右側(cè)枕部病變與右側(cè)橫竇與竇匯交界區(qū)關系密切,增強后呈均勻強化。術后組織病理提示部分區(qū)域纖維組織增生,伴較多淋巴細胞、泡沫細胞浸潤及血管增生。免疫組化染色結果見表1。
A:T1加權軸位平掃;B:T2加權軸位平掃;C、D:軸位及冠狀位增強掃描可見病變明顯均勻強化
圖7 病例3術前MRI示(右側(cè)枕部病變)
圖8 病例3術后組織病理結果
A:T1加權軸位增強掃描,B:T1加冠狀位增強掃描
圖9 病例3術后2個月復查MRI
1.2方法 3例患者均開顱顯微鏡下全切病變,術后病變常規(guī)送檢病理。
3例患者僅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術后未應用任何激素或化療藥物輔助治療。術后病理檢查為RDD(圖2、5、8),術后免疫組化S-100蛋白和CD68陽性(表1),術后復查頭顱MRI檢查其中2例病灶完全消失(圖6、9),其中1例術后8 d復查MRI顯示環(huán)形病灶(圖3),因未進行長期影像學隨訪無法判斷其病灶有無復發(fā)。
表1 3例原發(fā)性顱內(nèi)Rosia-Dorfman 病免疫組化染色結果
RDD是一種竇組織細胞增生伴巨淋巴結病,由ROSAI和DORFMAN于1969年根據(jù)其報到病例病理將其命名,其發(fā)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有關,如EB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多以無痛性淋巴結腫大為首發(fā)特征,同時可伴有發(fā)熱、白細胞升高、紅細胞沉降率(ESR)加快及多克隆高丙球蛋白癥[1]。RDD好發(fā)于女性且兒童、青年人,常累及淋巴結,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者少見(小于5%)[2],目前國內(nèi)外報道約222例[3-4]。
原發(fā)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好發(fā)于大腦凸面、矢狀竇、巖斜區(qū),罕見于鞍上[5],癥狀常與病變壓迫臨近組織或顱內(nèi)壓增高等有關,如頭暈、頭痛、肢體無力、癲癇發(fā)作、視力喪失、下丘腦-垂體軸功能障礙(如尿崩)等[3]。盡管有90%的RDD患者存在無痛雙側(cè)頸部淋巴結腫大,但對于原發(fā)性顱內(nèi)RDD者該表現(xiàn)并不常見[4]。本組病例以頭暈、頭痛為主要癥狀,無明顯特異性。
影像學檢查多表現(xiàn)為顱內(nèi)腦實質(zhì)外的單發(fā)腫塊,亦可多發(fā),與硬腦膜及大腦鐮、小腦幕等結構關系密切,好發(fā)于幕上,易被誤診、漏診。本組病例2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左側(cè)顳極,另1例位于右側(cè)枕部病變,術前均誤診為腦膜瘤),1例位于幕下小腦半球,術前診斷腫瘤伴卒中。RDD影像學上常侵襲硬腦膜、血管竇和骨[6], CT顯示均勻的高密度影,增強明顯強化,這可能與周圍的血管源性水腫有關,典型的RDD沒有相關鈣化[7]。MRI表現(xiàn)為T1WI等信號,T2WI低信號,增強后均勻強化,可見腦膜尾征,部分可見邊緣呈“偽足樣”。病變外周T2WI等-低信號,中心T2WI呈更低信號,部分可見病變沿中線對稱分布,這可能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現(xiàn)[8]。T2WI低信號強度是鑒別RDD與腦膜瘤的關鍵特征,T2WI低信號強度可能與巨噬細胞在活動吞噬過程中產(chǎn)生的自由基有關[7]。該組誤診為腦膜瘤的病例中T1WI長信號,T2WI長信號增強后明顯均勻強化,臨近腦膜可見線樣強化影,不具有明顯特征性表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該組病例中其中1例位于幕下小腦半球腦實質(zhì)性的病變伴發(fā)出血,臨床上極為罕見。影像學上RDD易被誤診為腦膜瘤,故應將其相鑒別:腦膜瘤好發(fā)于中年女性,一般表現(xiàn)為等T1T2信號,注入增強劑后均勻明顯強化,DWI上呈等信號。
RDD確診最終依賴病理結果,組織學特點是不同形態(tài)的組織細胞、大量成熟的漿細胞、淋巴細胞組成的“明暗相間”結構。文獻報道免疫組化:S-100(+),CD68(+),CD1a(-),Vimentin0(+)、CD1a(-)、SMA(-)、CD34(-),其中CD1a(-)是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多癥的標志,本組患者免疫組化顯示:S-100(+),CD68(灶+),CD1a(-)與文獻[9]報道基本一致。組織病理學鑒別診斷包括淋巴瘤、漿細胞肉芽腫、血漿細胞豐富的腦膜瘤和朗格漢斯細胞組織增生癥。
RDD常見的治療方法是手術、類固醇、放療和化療。外科手術是原發(fā)性RDD首選,手術腫瘤全切是最佳治療方法[6],但當病灶臨近重要功能區(qū)或與周圍組織粘連時很難全部切除,應行次全切或部分全切。PETZOLD等[10]報道有14%的患者術后腫瘤復發(fā)或再生長,對于術后腫瘤殘余患者激素是目前首選治療措施。CAMP等[11]收治1例31歲顱內(nèi)多發(fā)RDD青年女性患者,行手術治療,除了術后5 d的地塞米松外,未接受進一步的積極治療。術后10周和12個月的影像學檢查顯示所有3個病灶消失,MCPHERSON等[12]治療1例術后殘余病灶患者,給予激素后復查病變消失、癥狀緩解,皮質(zhì)類固醇藥物應被認為是治療中樞性RDD的有效選擇。部分文獻[13]報道放療也是有效的治療策略。PULSONI等[14]對12例無顱內(nèi)侵犯系統(tǒng)性RDD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其中2例經(jīng)MTX和6-MP治療患者均有效。SANDOVAL-SUS等[5]對1例RDD患者給予MTX和6-MP治療,并取得了部分緩解,MTX與6-MP可能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患者中是有效的。本組3例患者僅行手術切除處理,術后未給予激素或化療藥物處理,術后恢復良好,該組3例病例中2例術后分別2個月、15個月復查MRI未見病變復發(fā),另1例患者隨訪僅術后8 d復查MRI顯示環(huán)形病灶,電話隨訪未訴不適,但因未長期影像學隨訪無法判斷其病灶有無復發(fā)。
總之,顱內(nèi)原發(fā)性RDD罕見,根據(jù)術前MRI增強部分可見邊緣呈“偽足樣”,病變外周T2WI等-低信號,中心呈更低信號,部分可見病變沿中線對稱分布,可考慮該病診斷,組織病理提示淡染的組織細胞、漿細胞和淋巴細胞組成的背景伴纖維化,同時組織細胞內(nèi)有多量吞噬的淋巴細胞,免疫標記顯示組織細胞表達S-100蛋白和CD68可助診斷該病,治療以手術為主,可以輔助激素治療,預后較好,放化療效果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