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浩 王振亞 張仲博 李 沛*
(1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碩士研究生2016級,河南 鄭州 450046;2 河南省中醫(yī)院骨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2)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是以骶髂關節(jié)和脊柱附著點炎癥為主要癥狀的風濕免疫類疾病,該病患病率較高、進程緩慢,病程長,且致殘率高,90% 患者發(fā)病年齡在13.0~38.7歲,平均發(fā)病年齡23.6歲[1]。患者逐漸出現腰背部或骶髂部的疼痛或僵硬,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時腰部發(fā)僵明顯,活動后減輕。隨病情進展,炎性因子的活動逐漸向頸胸部脊椎發(fā)展,則出現相應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或脊柱畸形,甚至伴有心肺、神經系統等并發(fā)癥[2-3]。目前西醫(yī)治療多采用非甾體抗炎藥、病情緩解類藥物,甚至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等控制炎癥、緩解癥狀,不僅治療周期漫長,易反復發(fā)作,而且經濟適用性差。督脈灸是我國傳統醫(yī)學的特色療法,在民間應用廣泛,近年來督灸療法治療AS的臨床療效得到越來越多的驗證,我們以口服美洛昔康和柳氮磺吡啶腸溶片為基礎治療,觀察督脈灸聯合針灸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90例AS患者,均因背部、腰部、臀部和下肢酸痛入院,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5例。治療組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齡27.34歲;平均病程5.09年。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28.16歲;平均病程5.14年。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x±s)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4]:(1) 下腰部、項背部疼痛持續(xù)3個月或更長,活動后疼痛減輕,休息后不減輕;(2)腰椎各個方向活動度明顯變小;(3)胸廓活動度小于正常值;(4)X線顯示雙側骶髂關節(jié)炎Ⅱ~Ⅳ級,或單側Ⅲ~Ⅳ級。若患者具備(4),并符合(1)~(3) 條中的任何1條可確診為AS。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1) 督脈灸[5]:囑患者裸背俯臥于床上,將生姜洗凈晾干搗成泥糊狀,取督脈正中線,自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將生姜泥鋪成寬約15 cm,厚約4 cm的形狀,然后將艾絨鋪于生姜泥上,鋪成底寬5~7 cm、高3 cm、頂寬3~4 cm,形如梯形,將艾絨點燃,燃盡為1壯,共3壯,每周1次;(2) 針刺:選取患者病變脊柱上下關節(jié)的夾脊穴作為施針穴位,消毒后選用50 mm規(guī)格的一次性針灸針以80°傾角刺夾脊穴,待患者出現酸脹和麻木等觸電類反射后留針,每日1次,每次30 min;(3)給予美洛昔康膠囊7.5 mg(四川升和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H20010205)口服,每日1次,柳氮磺吡啶腸溶片1 g(上海信誼天平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H31020557)口服,每日2次。
1.3.2 對照組 給予美洛昔康膠囊,柳氮磺吡啶腸溶片,用法用量同治療組,治療時間均為2個月。
1.4 觀察指標 疼痛VAS評分、枕墻距、胸廓活動度、Schober試驗脊柱活動增加的長度、血沉。
1.5 療效評定標準 顯著好轉:晨僵消失,受累關節(jié)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脊柱活動基本恢復正常,紅細胞沉降率恢復到正常范圍,X線顯示關節(jié)破壞處有改善或無加重;好轉:脊柱活動范圍增大,紅細胞沉降率明顯下降,關節(jié)疼痛減輕,晨僵癥狀減輕;無效:脊柱活動度無變化,關節(jié)疼痛及晨僵未見減輕,紅細胞沉降率未見明顯下降[6]。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計量資料滿足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采用t檢驗;不滿足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х2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等級資料2組間采用Ridit分析,取α=0.05為檢驗水準。
(1)2組治療后,疼痛VAS評分、枕墻距、胸廓活動度、Schober試驗脊柱活動增加的長度、血沉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x±s)
(2)2組治療前后臨床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86.7%,對照組總有效率 66.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目前AS的病因尚未明確,在中醫(yī)理論中,AS屬“骨痹”“龜背風”“大僂”等范疇?!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曰:“凡人之腰痛,皆脊梁處作,此實督脈主之……腎虛者,其督脈必虛。郭艷幸教授[7]認為正存于內,而邪不可侵、虛則邪必為之所犯,因此,AS的發(fā)病多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臟腑失養(yǎng)而致陰陽失衡、氣血失調,經脈、筋骨失之濡養(yǎng)。陳湘君教授[8]認為先天腎陽虛衰,督脈失溫,復感外寒,寒凝滯成瘀,不通則痛,導致脊椎僵硬疼痛,活動受限。脊柱乃督脈循行部位,督脈空虛,則陽氣不足,精虧髓少,血瘀凝滯,骨失滋養(yǎng),復感風寒濕邪,直中伏脊之脈,瘀血痰濁互結,脈不利,從而發(fā)病。
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督脈沿脊上行,督脈虛衰經脈失養(yǎng),則腰脊酸軟,佝僂形俯,督脈陽氣虛衰,推動溫煦固攝作用減弱,因此灸督脈有溫補元陽的功效。生姜聯合艾灸,辛溫發(fā)散,行氣活血,溫經活絡,補精益髓,既治腎虛之本,又治督滯之標,激活督脈的壯陽固表作用。督脈灸具有施灸面積廣、艾柱大、溫通力強的特點,有研究發(fā)現燃燒艾絨,產生溫熱效應,能促進氣血流動,溫經通絡,且藥理作用顯示有提高免疫功能、消炎止痛的作用[9]。生姜中的揮發(fā)油及姜辣素、具有抗過敏、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經艾柱加溫后,其作用增強數倍,使得督脈通調,全身陽氣調暢[10]。針灸選取夾脊穴作為施治部位,一方面活血通絡,解除局部肌肉僵硬,緩解臨床癥狀;另一方面可疏通督脈經氣,補益肝腎,標本兼治[11]。
現代醫(yī)學上,AS病因尚未明確,缺乏根治方法,其治療藥物主要采用非甾體抗炎藥和病情緩解類藥,頑固患者甚至定期注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長期服用西藥影響患者肝腎及胃腸道功能,且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而中醫(yī)療法恰好彌補了西醫(yī)療法的弊端,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采用美洛昔康膠囊和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作為基礎藥,聯合督脈灸和針灸治療AS,相對于傳統西醫(yī)藥物療法效果更加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