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穎弘
一、前期準備
園地選擇。楊梅是較耐瘠薄的果樹,幾乎所有山區(qū)土地都能栽植楊梅,但以山塘水庫邊的山坡地和山巒中土層深厚、微酸性的土壤為宜。為拉開成熟期,應實行梯度種植,在海拔500至800米的山腰地區(qū)安排中、遲熟品種,而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則可安排早熟品種。
清理園地。對于規(guī)模楊梅種植園,必須按時清理便道,按4×5米左右確定好定植穴。
挖穴深翻。定植穴要求深50厘米,直徑80厘米,表土與心土分開,基肥每穴施25~50公斤的腐熟肥。此項工作是楊梅速生、早結(jié)豐產(chǎn)的關鍵步驟之一。
二、苗木定植
采用大苗。在楊梅栽培中,樹體進入結(jié)果期偏遲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選擇種植大苗良種,可提早結(jié)果。
定植時間。楊梅宜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栽植,每667平方米栽25~30株。栽植時,低丘地區(qū)要配栽1%的雄株,中高山地區(qū)則配3%雄株,雄株應分散栽植,以利花粉傳播。
解除包扎物。定植前要解除嫁接部位包扎物,否則,會導致栽后苗木容易死亡。
舒展根系。樹苗靠穴內(nèi)壁栽植時,要適當短截主干和剪短過長的主根,使苗木主干高不超過30厘米,主根保留25厘米。由于苗木自身差異,在定植時必須扶正苗木,角度可適當傾斜,表土覆蓋至嫁接口時,用腳將四周泥土踏實,注意不可傷及根系,然后澆足定根水,再蓋松土至第一片基葉或第一個分枝埋入土中為宜。
保濕。定植后應在定植穴上覆蓋雜草,以減少水分蒸發(fā),保證成活,如種后遇連續(xù)干旱天氣,則要澆水抗旱。為提高苗木成活率,定植前去除苗木上的全部或部分葉片是一種較好的方法。苗木可適當深植,夏季高溫干旱時還要注意降溫保濕工作。
三、后期管理
科學施肥。楊梅幼樹施肥以促進生長、早日形成樹冠為主要目的。在生產(chǎn)上,第一年為促進根系生長和樹冠迅速擴大,除種植前施足基肥外,還應在生長季節(jié)多次澆施薄肥,一般每株每次施復合肥0.1~0.2千克。幼年樹從第二年起,年施肥2次為妥,第一次施肥在6~7月,以滿足7、8月份花芽分化發(fā)育的需要和抵抗夏季高溫干旱;第二次為10月份的基肥,此時正是秋季根系生長的高峰期,有利于養(yǎng)分吸收。
整形修剪。對楊梅不進行樹體修剪而放任其生長,是導致樹體結(jié)果偏遲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在幼樹生長到第4個年頭時,一定要控制樹體的生長勢,促使植株由營養(yǎng)生長向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重的方向發(fā)展。整形修剪主要是拉大主枝與輔養(yǎng)枝的角度,去除蔭蔽部位強枝,即去強留弱。
生長抑制劑。采用生長抑制劑是提高結(jié)果的重要技術手段,常用的藥劑有多效唑、唏效唑。上述藥劑可抑制楊梅營養(yǎng)生長,使樹體形成花芽,并具有提高楊梅開花坐果率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有土施與葉面噴施。土施于10~11月在楊梅樹冠下的土壤中施入,一般每平方米0.2克有效成分的藥劑即可;葉面噴施于4月下旬在春梢長到5~7厘米或6月下旬夏梢長到5~7厘米時為好,噴施濃度為250~300倍液。
以耕代撫。當年林地可間種一年林菜、林藥等品種,以提高土壤肥效。
四、病蟲害防治
楊梅褐斑病。此病又名炭疽病,是為害楊梅葉片的重要病害。受害的楊梅樹光合作用能力受到削弱,引起生長不良,嚴重時導致大量落葉,苗木成活率降低。在5月上中旬的發(fā)病初期,可于葉面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8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也可用代森錳鋅800倍液等藥劑進行防治。
楊梅松毛蟲。防治楊梅松毛蟲可采用人工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人工防治主要是在發(fā)現(xiàn)幼蟲時進行人工捕殺,防治效果較好,也可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5月中下旬設置黑光燈,在燈下面放一盆水,水面上放一層柴油,進行誘殺;化學防治一般在4月中下旬發(fā)現(xiàn)幼蟲時,用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4000倍液進行防治;生物防治可利用赤眼蜂等天敵進行防治,還可通過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采用合理的耕作管理技術,利用細菌性軟化病和核型多角病毒進行生物防治。
楊梅卷葉蛾。在卷葉蛾幼蟲發(fā)生期,可人工撲殺幼蟲和蟲蛹并集中燒毀。在幼蟲危害期,可噴灑每毫升2億~4億孢子的蘇云金干菌制劑和白僵菌制劑或25%滅幼脲懸浮液1000~1500倍液進行防治在5~6月發(fā)生期,可用青蟲菌、殺蟲劑等進行防治,但不能使用劇毒農(nóng)藥。在7~8月份第2代幼蟲的危害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劑1500倍液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