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敏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字理識字法以其優(yōu)勢成為識字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但目前字理識字法的運用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有些字理老師自己課前沒準確了解字理知識,二是一節(jié)課上講的字理太多,三是學生的參與度很小。結(jié)合部編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認知特點,要充分發(fā)揮字理識字法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教師需要注意深刻把握字理知識,注意用多種形式生動靈活地揭示字理,并盡量尊重學生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字理,使學生熱愛祖國漢字,會主動識字。
【關鍵詞】字理識字法;字理知識;教師;學生主體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運用字理識字法已成為識字教學中的熱點,好像一節(jié)識字課沒有用到字理識字法就不是好課。留心識字課教學,我發(fā)現(xiàn)字理識字法的運用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針對字理識字法的常見問題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當下字理識字法運用中的常見誤區(qū)
1.教師自己對字理學習了解不夠,課堂上出現(xiàn)錯誤解釋或含糊其辭的現(xiàn)象
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秋天》,學習“秋”字,有老師就指導學生用熟字“火”加偏旁“禾”來記憶字形,并說“秋”的意思是“禾苗成熟了,像火一樣紅”。其實,“秋”的繁體字從禾從龜,龜亦聲?!昂獭敝浮肮任铩?,“龜”指“龜驗”,即春耕時灼燒龜甲以卜算秋天收成,到了秋收時節(jié),谷物收成是否如龜卜預言的那樣就實際見分曉了。有的字體寫作從禾從火,那“火”也是“灼龜之火”。一個“秋”字飽含了古人對豐收的希望。所以,把“秋”簡單解釋為“禾苗成熟了像火一樣紅”是不準確的,也少了趣味性。
2.對需要運用字理講解的漢字選擇性不夠
一節(jié)課上講的字理太多,孩子們聽得云里霧里,結(jié)果收效甚微。如,一年級下冊課文第9課《夜色》,文中有12個二類生字,7個一類生字。一位老師在第一課時教學生認識生字,并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其中教生字時用字理識字法教了“色、勇、敢、原、看”5個字。老師準備得很充分,也講得很生動。可是下課時,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小朋友只記得老師開頭講的“色”字的意思。
3.字理識字法的運用,以單一的講授為主,學生的參與度很小
這主要表現(xiàn)為老師的教學活動比較單調(diào),用字理識字法時,基本上都是出示課件或演示字體變化,或呈現(xiàn)與漢字有關的象形圖畫,同時教師講解,學生傾聽。如教學《夜色》第一課時,老師都用課件出示“色、勇、敢、原、看”這5個字的甲骨文,并解說每個部件表示的意思,形式比較單一,一年級小朋友聽到后面就感覺不好玩,不想聽了。
二、合理運用字理識字法的幾點策略
字理識字教學法是20世紀90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賈國鈞提出的,指依據(jù)漢字的這些組構(gòu)和演變規(guī)律,從漢字的形、義、音關系入手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與其他識字方法相比,字理識字法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它能生動形象地揭示漢字本身音、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展現(xiàn)漢字文化,讓識字學習變得有趣,還能揭示漢字的構(gòu)字規(guī)律,提高識字效率。目前部編版語文教材要求學生會認3000字,會寫2500字。為使學生順利達到識字寫字目標,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字理識字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結(jié)合部編版教材和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我認為要充分發(fā)揮字理識字法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備課,教師深刻把握字理
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要在課前針對教材內(nèi)容,查閱相關資料,做到對所教生字及其字理知識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課堂上做到得心應手。
首先,選擇用字理識字法教學的生字要少而精。上海市語文教學專家陳祳和薛峰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得完整”,不如“學得充分”。課堂時間有限,我們不能貪多求全,把所有生字的字理都告訴孩子,要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那些真正難識、難記、難理解的字詞上。因此,我們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確定哪些字甚至是哪一個字需要用字理來教學的,字理識字做到少而精。如一下識字6《古對今》中的二類生字,可以用字理分析的生字有“寒、暑、晨、朝、霞、細”,但是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基礎,小朋友們已經(jīng)認識了“暑、晨”,“朝”也在古詩中見過,在這一課只需要提醒小朋友注意這個字讀第一聲;“霞”和“細”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而“寒”字中間筆畫較多,下面的兩點代表冰塊,學習了這個知識,也有助于小朋友認識兩點水旁,從而認識“涼”字。所以在這一課,我只用字理法著重教學“寒”字。
其次對字理的把握要透徹。教師只有深刻把握字理,才能在課堂上生動地揭示字理,做到深入淺出。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擅長形象思維,且知識經(jīng)驗較少,對于筆畫多的生字,不容易建立筆畫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寫錯。如果老師能用字理識字法透徹地分析漢字結(jié)構(gòu),幫孩子建立筆畫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孩子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二上課文第4課有個一類生字“然”,筆畫較多,如果僅僅告訴小朋友們這個字是上下結(jié)構(gòu),下面的四點底表示火,不少孩子會把這個字寫錯。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出示“然”的金文,讓小朋友經(jīng)過觀察知道左上的“月”代表獸肉,右上的“犬”代表獵狗,下面的四點底表示火,再讓小朋友們想象古時候人們圍著篝火烤肉的情景。這樣,“然”字就在小朋友們的腦海里變成了生動的畫面,小朋友也不會把“然”寫錯了。
2.形式多樣,生動靈活揭示字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場景,里面充滿了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教學的過程才能變得比較輕松。”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教師在識字教學時若能通過一些豐富多樣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漢字的來龍去脈,使?jié)h字在兒童的眼里變成了一幅幅圖畫、一個個故事,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漢字音、形、義的特點,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喜愛之情。
如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課文7《青蛙寫詩》中“雨”字的教學,一位老師就采用了動畫的方式:先用動畫演示“雨”字的演變:要下雨了,天上飄來一片烏云,接著下起了雨,慢慢的,烏云變成了長橫,雨點兒變成了雨字的下半部分。然后老師引導學生說說“雨”字是怎樣演變的,你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這樣就把一個字變成了一幅可感的、形象生動的畫面,學生怎么能忘得了這個“雨”字?
總之,除了常用的講授方法,還可以用畫畫、講故事、做動作等多種形式揭示字理。生動的教學活動會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提高識字效率。
3.尊重主體,引導學生探究字理
《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睂W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善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主動探究字理,發(fā)現(xiàn)漢字的讀音規(guī)律、構(gòu)字規(guī)律,學會舉一反三。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字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的字形演變,展開聯(lián)想,主動發(fā)現(xiàn)漢字的構(gòu)字規(guī)律。如學習一下識字6中的“寒”字,出示“寒”的金文圖片,讓學生們仔細看看這幅圖畫了什么,是什么意思。通過觀察交流,孩子們看懂了這是一人在屋里,雙腳站在冰塊上,屋里放著稻草取暖,可這個人還在發(fā)抖。再把現(xiàn)在的“寒”和金文對照,孩子們就認識到這個“寒”字上寶蓋頭表示房子,下方的兩點表示冰,“寒”的意思就是很冷。在這個識字環(huán)節(jié),我們不直接告訴學生“寒”字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通過看圖、對比發(fā)現(xiàn)“寒”各個部分表示的含義,經(jīng)過這樣的探究過程,孩子就能牢固地識記“寒”字的字形及字義了。而孩子也從中發(fā)現(xiàn)到兩點水與冰有關,后來再學到“凌寒”“冰凍”時,他們就能猜出這些詞語的意思了。
引導學生探究字理,除了讓學生主動觀察,積極發(fā)現(xiàn)漢字的特點,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總結(jié),掌握規(guī)律,從認識一個字到學會一類字。
如學習一下的識字課文《小青蛙》,我們可以把“請、情、清、睛、睛”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五個字讀音相似,韻母都是“ing”,它們的字義不同,因為偏旁不同。這時,老師再告訴學生,像這樣的一類字叫“形聲字”,“青”表示字音,偏旁表示字義。然后老師出示“蜻”字,學生就能根據(jù)剛才總結(jié)的規(guī)律,讀出它的字音,說出它的字義了。
諸如此類,先識字成為后識字的基礎,相關聯(lián)系的字互為背景,互有聯(lián)系又互有區(qū)別,這樣從字理出發(fā)按構(gòu)形規(guī)律系統(tǒng)地教學漢字,可以由此及彼,以簡馭繁,成批識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識字教學中,恰當運用字理識字法,能引導學生站在漢字文化的高度學習漢字,生動而科學地理解字義、識記字形,達到一種“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會漸漸領悟到漢字的規(guī)律性,并嘗試運用這些理論知識進行自主學習,提高識字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