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一、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存在價值
1. 語文能力方陣更加完整。相比之前使用的其他版本教材,統(tǒng)編版在口語交際教材的安排方面做了可喜的改變。從一年級起,口語交際就以獨立的教學版塊出現,這標志著口語交際教學也成為具有專屬特性的教學類型。教材編撰了單獨的任務頁面,在頁面上標注了“口語交際”這一明確的課型標識,且教學進度預留了完整的一課時。至此,統(tǒng)編版語文教學正式而隆重地納入了口語交際,呈現出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四位一體的課型全貌,讓讀、寫、說、行,語文的四大支柱能力形成更加齊整的方陣。這有利于在小學六年中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而周全的語文能力的發(fā)展規(guī)劃與實施。
2. 核心素養(yǎng)得到更充分落實。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高中教學的總原則,對基礎教育也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向。同時,將“語言的建構”提到了“基礎”的位置,讓與“語言建構”關系密切的口語交際教學再一次被重視。
口語交際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具體實踐中得以落實的重要抓手。重視口語交際教學,就能在核心素養(yǎng)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產生顯見的教學價值。如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下冊的“聽故事,講故事”,讓言語表現力得到鍛煉;二年級上冊的“商量”,自帶中華民族傳統(tǒng)話語美德中的商量文化、和諧處世文化、人我互助文化,讓文化的傳承與擔當結合教學自然進行;三年級下冊的“該不該實行班干部輪流制”,讓思維能力在辯論中生長;三年級下冊的“勸告”,結合日常生活情境,讓審美評判力在對具體事件的認定與判斷中得到提升??梢?,統(tǒng)編版的口語交際教學,對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既有所兼顧,又有所側重。重視口語交際教學,就是讓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落實的有效路徑。
3. 教與學彰顯了語用特質。口語交際教學注重創(chuàng)設具體而明晰的話語語境,在語境中交際,讓話語更具實際的交際、交往、交流功能。實施口語交際教學,讓教與學雙方都在具體的交際實踐中體驗話語的功能性,感受話語的實用魅力。如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上冊“用多大聲音說話”,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學會控制音量,實現文明交際。統(tǒng)編版的口語交際內容,充分體現了口語本身強烈的語用特質,注重語境、話語信息的發(fā)出者、話語信息的接受者這三者的關聯,讓課內掌握的交際方式、形成的交際能力,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能用得上,讓學得的語言在未來應對中能不斷被激活,擁有繼續(xù)習得的動力。
二、口語交際在具體教學操作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學弱化。受舊經驗的影響,不少一線教師仍然將口語交際教學作為閱讀或習作教學的“餐前甜點”。在教學中,原本應確保一課時,卻僅用少量時間,組織個別學生嘗試。口語交際教學走過場,看似有執(zhí)教,實際上卻弱化了這一重要教學類型。如部分教師在執(zhí)教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的“長大以后做什么”時,僅讓學生進行簡單“問”與“答”,忽視了問答之中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了“具體情況具體解決”的應對指導。
2. 教學泛化。部分教師的教材解讀與設計能力不足,針對不同類型、不同教學目標、不同訓練重點的口語交際,采用統(tǒng)一形式的教學,泛泛而教,草率執(zhí)行。課堂教學無邏輯、無側重,學生參與了口語交際之后,產生了副作用,反倒認為這是“不需教”的。
3. 教學異化。部分教師將口語表達等同于口語交際,僅進行單方面的“表達訓練”。個體的言語表達能力提升了,但忽視了在具體語境中的交際能力發(fā)展。一旦到了真需要交際時,依然出現“說不出,說不好,不敢說”的尷尬狀態(tài)。交際能力是一種應對生活的綜合能力,而非個體口語表達的單項能力。
三、口語交際教學執(zhí)行的基本設想
1. 創(chuàng)設更為仿真的交際語境。無語境不交際。據王德春、陳晨在《現代修辭學》中的定義,語境是“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客觀因素和使用語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職業(yè)、修養(yǎng)、心情等主觀因素所構成的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梢?,語境不是簡單的環(huán)境,而是構成交際的綜合因素。王建華教授提出了語境的五大性質:現實性、整體性、動態(tài)性、差異性和規(guī)律性?,F實性是指語用不能脫離語境而存在;整體性是指語境的功能是整體性的;語境還具有動態(tài)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語境因素造成的言語效果具有差異性,但是這種差異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語言學者對語境的界定,為小學口語交際教學指明了方向。
口語交際就是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在人與人的交互行為中,借助簡潔明確的口語表達,實現與人交往,達成交際目標的行為。然而,課堂上的口語交際教學無法回歸生活的真實,很容易出現語境丟失的問題,讓交際成為“空中樓閣”,成為典型的閉門造車。因此,教學的前提是營造出適切本次交際目標的交際語境。具體做法有三。
其一,語言描述。如教學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上冊“用多大的聲音”時,教師可說:小朋友們,假如你們現在在公交車上,你跟同座位的小朋友講話,你該用多大聲音?假如是在圖書館,你還能跟旁邊的小伙伴交談嗎?教師可以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將學生帶入交際現場。
其二,活動開展。借助舉辦具體交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置身現場,具身介入。如三年級下冊“該不該實行班干部輪流制”,教師就可以安排班干部競選的活動,讓學生以參選者和評述者的真實身份,表述自己的觀點。
其三,信息輔助。借助圖畫、音頻、視頻、動漫等信息,制造多媒體共同烘托的話語情境,讓學生具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在情境中進行交際。如一年級下冊的“打電話”,就可以現場連線,真實地通話;還可以借助智能音箱等科技產品,實現人機對話,讓信息技術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讓交際在當下真實發(fā)生。
2. 執(zhí)行更為清晰的教學指導??谡Z交際教學忌諱“三板斧”式的簡單做派:出示任務,自由交際,簡單評點。對學習的過程未曾指導,對交際中出現的學情未曾利用,自然也不可能實現讓學生在原有交際水平上的提升。
既然我們認識到口語交際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版塊,是一種獨特的教學課型,就必須對教學有清晰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指導。教學有法,學生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向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進展。以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下冊“聽故事,講故事”為例,我們提出以下具體的指導步驟。
第一步,找準難點。如一年級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因為過于興奮而聽完就忘,真到要講的時候依然無法講述的問題。遺忘,就是教學中首先遇到的難點。以《老鼠嫁女》為例,教師既要保證故事講述的趣味性,又要在講述的過程中給予指導,讓學生在聽完教師的講述后,可以自行講述,這就是本案教學中需要克服的難點。對于難點,教學設計要有所關注,教學過程要有所重視,教學執(zhí)行要有所涉及。
第二步,借助策略?;趯﹄y點的認識,教師在講述《老鼠嫁女》故事時,運用了兩個策略。一是結合教材。充分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老鼠嫁女》的連環(huán)圖片,借助圖畫記憶;二是指明邏輯。記憶不能太機械,應找到內部聯系,找準邏輯。因此,在講述故事時,要讓學生明白,整個故事以“怕”為線索展開:老鼠怕太陽,太陽怕烏云,烏云怕風,風怕墻,墻怕老鼠,老鼠怕貓。最后,老鼠把女兒嫁給了貓。只要記住“太陽”,就能記住一串。對故事邏輯線索的梳理,有助于記憶。
第三步,逐步落實。在解決難點后,按照教材的計劃逐步落實:個別說故事—同桌互說故事—個別集體展示—回家后和父母說故事。特別是當堂練說時,要指導學生實現教材泡泡中提示的“大聲講故事”。對于“大聲講”,也應予以逐步落實。如:開場,大聲自我介紹;入題,大聲報出故事題目;講述,大聲講述,讓大家聽到;結束,大聲致謝。對大聲的指導也要實行步驟化、具體化。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清晰明確的提升。
3. 確保更為有效的當堂練習。技能技法的教學要實現有效,練習就必須得到保障,這需要精心設計,嚴格落實。在口語交際課堂上的練習,我們依據三個原則。
第一,情境先行原則。在口語交際中,先行創(chuàng)設適切的話語環(huán)境,前文已經表述,此處不再贅述。
第二,高頻練習原則。在口語交際的課堂練習中,練習的頻率越高,效果越好。練習頻率并不是簡單疊加,加量不提質。我們主張練習的維度要廣,方式要活。如個別試練、同桌互練、小組集體練、個性化表演練、具體問題解決討論、課后延伸練等。多維組合,實現高頻。在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下冊“請你幫個忙”中,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練習。交際一方扮演受困者,另一方扮演幫助者,雙方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真實交際,圍觀者還可以提供各種方案,參與互動。學生在練習中發(fā)展的是真實生活中用得上的交際能力。
第三,及時反饋原則。學生的每次練習都及時予以反饋,有助于能力的發(fā)展。當學生結合具體話題交際后,教師隨即進行重點指導和評價,全班分享評價信息,教師接著再指導學生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練習,不斷推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進入最近發(fā)展區(qū)。如“商量”一案中,當學生和好朋友商量獲得成功時,教師進行評點,梳理出商量成功的秘訣。隨即教師再指導學生和“不好商量的人”進行商量,提升交際難度,體驗在商量中的失敗感受。當商量失敗后,教師結合具體的問題再予以指導,調整商量的內容,調整自己的態(tài)度,爭取獲得再一次商量成功的體驗。每一次的反饋,以及之前的練習、之后的指導,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關聯,讓課堂形成有效的練習鏈,反饋成為鏈條中的焊點。
4. 建構更為和諧的人文氛圍。真實的教學中,當學生忘我投入時,常出現因為交際不當而爭吵。面對此類不和諧的現象,教師要注重引導,既不要怕暴露問題,又要保證交際問題得到解決,因為解決問題是我們的教學目的。同時,還要注重合作與互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多地進行討論、協商、合作、交往,這本身也是針對交際能力的有益練習。全過程,教師應始終注意營造寬松、愉悅的交際氛圍。在學生過于投入,忘情爭吵時,教師應及時指導點撥,提示學生換一種心態(tài),換一種方式,和諧解決問題。口語交際教學,也應讓學生的身心在課堂上得到良性的、正能量的建設。
總之,口語交際教學并非如部分教師認為的那樣,是可有可無的教學類型。相反,口語交際教學必須得到重視,此類課程建設必須得到認真的研發(fā)和執(zhí)行,確保學生“在游泳中學習游泳”,在課內得法,在課外用法,面向生活,服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