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洪波
南苑位于北京城南郊,早在遼金時期游牧政權(quán)已將此地作為射獵之地。遼代時為契丹貴族春季“捺缽”重要地點,金代曾建有建春宮。元代南苑地區(qū)下馬飛放泊成為大都城南皇家苑囿。明王朝建立以后繼承了這一格局,并在永樂十二年(1414年)對下馬飛放泊進行擴展,四周筑起圍墻,并修筑了東、西、南、北四紅門,將這一皇家苑囿命名“南海子”。清代南苑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營建與改造,成為一處重要的行宮御苑,承擔了狩獵、演武和生產(chǎn)功能。
清代南苑改造過程中,水系改造是其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南苑地區(qū)的水系規(guī)劃和整理對永定河和北運河的治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體現(xiàn)了古人規(guī)劃思想的超前性與合理性,對古代京畿一帶水系治理、抵御災害等方面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對當今城市規(guī)劃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
1900年涼水新河形勢圖
南苑地區(qū)處于不同時期永定河沖積扇交接地帶,地勢低洼,湖泊星羅棋布。河湖水系整體上可分為南北兩派,北派屬涼水河水系,南派屬鳳河水系,均為歷史時期永定河故道。其中涼水河為北魏時期永定河故道,主河道南徙后成為平地導源的河流,永定河沖積扇潛水溢出帶上的泉水成為涼水河的主要水源。主要的泉群有兩處,一處位于豐臺水頭莊附近,稱為百泉溪,明《永樂大典》本《順天府志》引《圖經(jīng)志書》稱:“百泉溪在宛平縣西南十里舊城麗澤關(guān)南,平地有泉三十余穴,東南流入大興縣境,通柳河村?!绷硪惶帪椴輼蛉海兜劬┚拔锫浴贩Q,“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方十里,皆泉也”。這兩處泉水東南匯流后,橫貫南苑,出宏仁橋(馬駒橋),東流至高各莊,東北流,抵張家灣入北運河。
郎世寧《靖戎揚烈圖》反映的是1755年乾隆皇帝暮春時節(jié)在南苑行獵的場景
鳳河為元代永定河故道,清代史籍稱其“形如鳳,故名”。鳳河水源同樣是永定河沖積扇潛水溢出帶上的泉水,也有兩大源頭,一處為一畝泉泉群。根據(jù)乾隆年間的統(tǒng)計,南苑一畝泉一帶分布的泉眼有23個,東南流為五海子水。五海子之中,頭海子、二海子、三海子常年有水,四時不竭;四海子、五海子則屬于季節(jié)性湖泊,“夏秋方有水,冬春則涸”。另一處為團泊泉群,團泊一帶的泉水是團河源頭,“團河之源,舊稱團泊,在黃村門內(nèi)六里許”。乾隆年間,團泊一帶出露泉眼 94個,泉水下流匯入團河,再東南流,注入鳳河,東南流逕大興、東安、武清,與永定河相匯。清初時鳳河淤塞嚴重,“故址填淤斷續(xù)”,成為一條季節(jié)性河流,平時“來源微細,不足以為恒流”,汛期時一遇雨潦散漫無歸,不但淹沒田廬,對運河的安全也構(gòu)成威脅。
北京以南地貌上屬河流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河流湖淀遍布,又因年降水量分布極不均衡,春季干旱少雨,夏秋兩季降水則較為集中,往往非旱即澇。直隸作為京畿重地,水患直接威脅京師安全,不能不引起最高統(tǒng)治者的重視。自金元建都以來,北京便“仰食于東南”,出于保障漕運暢通的考慮,最高統(tǒng)治者必須治理直隸水患,以防洪水沖毀運道。同時,為減輕對于東南漕糧的依賴,在畿輔地區(qū)發(fā)展水利營田便和除水害、興水利結(jié)合在一起,尤為清朝統(tǒng)治者所重視。
雍正三年(1725年)夏,京畿大水,七十余州縣被淹,南苑地區(qū)也受波及。七月,雍正皇帝召見怡親王允祥說:“不達于川,乃潴在田,非地利之異于古,乃人事之未修也?!睕Q定對直隸水系進行全面治理,同時發(fā)展水利營田,變水害為水利。對于京畿南苑及通州、武清等地,涼水河、鳳河的治理是根治水患,發(fā)展水利營田的樞紐。怡親王允祥上奏指出,“(北運河)河西曠野平原,數(shù)十里內(nèi)止有鳳河一道,自南苑流出。涓涓一帶,蜒蜿而東,至武清之堠上村斷流,而河身淤為平陸。此外別無行水之溝,亦無潴水之澤。一有雨潦,不但田廬彌漫,即運河堤岸亦宛在水中矣”。
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計劃對鳳河、涼水河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治理,最主要的工程為涼水新河的疏浚挑挖,主要目標有三,一是消除每年汛期北運河以西,通州武清之間積水,二是收取灌溉之益,三是使北運河以西多一條泄水途徑,保障運河安全。此次工程,《日下舊聞考》中有簡要記載:“雍正四年命修水利……乃于高各莊分流,南引至堠上入鳳河故道。一路挑挖,過雙口,抵清沽港,入淀河。仍于分流之處,各建一閘,水小則閉東閘,啟南閘,流入鳳河;水大則閉南閘,啟東閘,泄入運河?!?/p>
從以上記載可見,雍正四年(1726年)的河道治理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挑挖河道,將涼水河與鳳河溝通。從上述記載看,新挑河道北起高各莊(今高古莊),南至堠上(今武清前后侯尚村)村,新開挖的這一河道中間所經(jīng)路線,允祥奏疏及《日下舊聞考》中沒有更多記載。光緒《順天府志》中將其稱為涼水新河,并記載其流路:“徑堰上村東北,又徑駙馬莊南,又徑后銀子西南,又徑西田陽東北,又徑牛房村東北,又徑永和屯西南,又徑德仁務(wù)鋪西南,又南徑柴廠營東,又徑馬房西,入鳳河?!毖呱洗?,今分為前后堰上村,位于通州區(qū);駙馬莊、后銀子、西田陽、德仁務(wù)地名不變,牛房,今稱牛坊;永和屯,今分為東西永和屯;柴廠營,今稱柴廠屯;馬房,今稱馬坊。從這些地名來看,新挑河道自高各莊分涼水河,向東南流,經(jīng)駙馬莊、后銀子、西田陽、德仁務(wù)、馬坊等村,在今武清侯尚村與鳳河匯合。德國人測繪1900年出版的1:750000地形圖中以虛線形式標注了這一河道。
民國時期這一河道仍有蹤跡可循,當時稱為小沙河。民國《通縣志要》記載:“涼水河之支流俗名小沙河,清初在白各莊筑有減水閘,閘雖久廢,缺口仍在。水漲時必由此外溢,經(jīng)堰上、杜社、六郎莊、于家務(wù)、王各莊、富各莊、三間房、半截河、興隆莊,入武清縣?!?/p>
二是疏浚了堠上村以下淤積的鳳河河道,一路挑挖,直抵清沽港(今青光),入于三角淀?!爸鸲问杩?,引入淀地。野水藉以消涸,而武(清)、(縣)沮洳之區(qū)盡成沃壤?!辈粌H消除了縣、武清地區(qū)水患,而且增加了鳳河水量,改良了沿岸土地。
三是計劃在高各莊涼水河與新河分流處興建東、南兩處水閘,水小時關(guān)閉東閘,使水入鳳河,增加鳳河水量以沖刷泥沙;汛期時關(guān)閉南閘,開東閘,放水入運河。
此次河道治理取得了較大成就,文獻記載說:“次年河成,宛平、縣、武清、東安積潦盡消?!辈粌H消除了京南水患,而且沿線“開渠引水,各營田數(shù)十頃”,基本完成了河道治理的目標。不過原計劃在涼水新河分流設(shè)置的東、南兩座水閘,此時并未修筑,而是每年筑壩蓄流,以收灌溉之利。
永定河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筑堤防后,全河盡入三角淀。泥沙淤積導致的永定河下口高仰,一直是清政府極為躊躇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清政府一面不定期對永定河下口進行人工疏浚,另一方面對永定河北岸、北京城南水系,包括鳳河、涼水河及南苑內(nèi)部水系進行人工改造,希望借助北京城南清水實現(xiàn)“蓄清刷渾”的目的。對于王朝命脈所在的運河,清政府也希望借助南苑內(nèi)部水系的整理,為運河提供穩(wěn)定水源,保障運河暢通。
為增加鳳河水源,乾隆初年首先完善了涼水新河工程。乾隆二年(1737年)河道總督顧琮上奏:“鳳河本無大源,怡親王于高各莊截引涼水河以為恒流。原奏分流之處東、南各建一閘,以資蓄泄,未及訖工。今宜遵照添建。”目的在于“蓄涼水河之水常注鳳河”。同時所有淤淺之處一并開通,待鳳河清流充盛之后,在鳳河、永定河交匯的雙口(今天津雙口鎮(zhèn))開渠,“分(鳳河清水)入泄潮埝,以借其汕刷”。高各莊涼水新河東、南兩閘的修筑,使得人為控制涼水河流向變得簡單易行——或開東閘,閉南閘,放涼水河入北運河,通流濟運;或開南閘,閉東閘,合涼水河、鳳河二河之水沖刷永定河下游泥沙。
為擴展水源,更好地達到蓄清刷渾,通流濟運的目的,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間清政府對南苑內(nèi)部鳳河源頭一畝泉、五海子、團泊進行了多次治理。總體上治理活動可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三十八年(1773年),治理重點在涼水河,以濟運為主;第二階段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四十七年(1782年),治理重點在鳳河,主要以“蓄清刷渾”為目的。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南苑內(nèi)開挖溝通了涼水河與鳳河兩大水系,國家圖書館所藏《鳳泉涼水河圖》記載:“一畝泉,至二閘與涼水河會,流出東紅門,過馬駒橋至張家灣南門外歸北運河以濟運,于乾隆三十二年開挖,三十三年告成?!币划€泉原為鳳河水源,東南流為五海子,至此與涼水河相連通,涼水河、鳳河時相灌輸,溝通了南苑南北兩大水系。匯合之處建有水閘。這樣通過南苑與高各莊兩處水閘的控制,涼水河既可以合鳳河之水南下,以清刷渾;鳳河的一部分水源也可以合涼水河東去,通流濟運。除上游南苑內(nèi)溝通涼水河、鳳河水系外,涼水河、鳳河下游淤塞段河道也進行了大規(guī)模挑挖、展寬,其中鳳河挑挖河身一萬三千三百五十四丈(一丈合3.2米),涼水河挑挖河身六千九百二十七丈。并有需裁灣取直之處。按要求,展寬的鳳河、涼水河兩河河面寬五六丈,底寬三四丈,深五六尺不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再出內(nèi)帑治理涼水河水系?!队圃姟啡拍辏?774年)《涼水河》記載:“自鳳泉至南苑,造水柵二,浚河三千余丈,又自柵口至馬駒橋,浚河五千余,修建橋閘凡九,新建閘五,以資節(jié)宣,于是涼水河之水乃得安流無患。”通過此次涼水河整治,實現(xiàn)了“通流濟運”,補充運河水源的目的,同時還收到了灌溉之益,涼水河兩岸“舊有稻田數(shù)十頃,又新辟稻田九頃余”,從而達到“既墾且辟,益資灌溉之利”。乾隆在三十九年《涼水河作》中也明確說:“或云其地似江鄉(xiāng)風景者,不知余之意期于農(nóng)旅俱受其益,并非藉此為點綴也?!彼粺o得意地宣稱“邇年治水利,次第修斯處。建閘蓄其微,通渠瀉其怒。有節(jié)復有宣,遂得成川巨。川傍墾稻田,更賴資稼務(wù)”。
此后南苑水系整理重點轉(zhuǎn)移至鳳河。乾隆對鳳河“蓄清刷渾”沖刷永定河泥沙的作用尤為重視,乾隆皇帝認為“鳳河發(fā)源于海子內(nèi)之團河下流,與永定河匯。蕩滌沙渾,同由大清河入海,是鳳河實永定關(guān)鍵”。在乾隆看來,通過鳳河水源整理與河道改造,可以借助鳳河的清水來沖刷永定河下游的泥沙,從而達到蓄清刷渾的目的。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時,曾對鳳河源頭團泊進行過開挖疏浚。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為改善鳳河水源,乾隆皇帝諭令再次對團河水系進行疏浚:“南苑團河為鳳河之源,自疏浚以來,又經(jīng)數(shù)載。若再加挑寬,自更足資暢達?!眻F泊“南北舊寬六十余丈,東西五十余丈”,在重加疏浚過程中“復拓開數(shù)十丈”,疏浚后的團泊“周圓二百二十九丈五尺”,在原有團泊以東又人工開鑿了一處較小湖泊“小河泡周圓一百六十二丈”。兩湖設(shè)有四處水閘,包括一處進水閘,位于團泊西北,以后泡子水作為團泊水源的后備補充。兩處出水閘,一處位于東湖東側(cè),一處位于團泊南側(cè)??菟跁r開啟進水閘,補充團泊之水,滿足園林用水需求;汛期則關(guān)閉進水閘,開啟出水閘,將過量湖水泄入鳳河。為調(diào)節(jié)東西湖水位,在東西湖之間還設(shè)有橋閘。
除對團泊進行擴展外,對五海子水系亦進行了疏浚。五海子為南苑內(nèi)諸多泉水渚成的五處面積較大串珠狀湖泊,主流東南流,匯入鳳河,汛期水盛之時亦有減水東北流入涼水河?!霸撎幦匆喽?,若并開深通,既與下游有益,且多儲積水,更足以納行潦而供灌注?!鼻∷氖吣辏?782年)再次對南苑內(nèi)部五海子等湖泊進行了梳理,疏浚水泊21處,新開水泊4處,《仲春幸南苑即事雜詠》注中記載:“近年剔南苑新舊諸水泊,已成者共二十一處。又展寬清理河道,清流演漾。并現(xiàn)在擬開水泊四處,次第施工,通流濟運,較昔時飛放泊尤為益利?!边@些水泊大多匯入五海子水系,“海子內(nèi)泉源所聚曰一畝泉,曰團河,而潴水則有五海子”。在這些疏浚工程基礎(chǔ)上,為實現(xiàn)對水流流向與流量的控制,在各出入水口建閘控制水流:“南苑之水出團河、一畝泉,潴為五海,各建閘以宣泄之?!币娪谟涊d的水閘有14處,并設(shè)專人管理:“河道苑丞管閘十四、橋五十二,設(shè)閘軍三百十九名,每月給銀一兩,米一斛。”
清晚期《南苑全圖》
此外,針對鳳河河道過于平直的情況,為避免鳳河有限的水源直泄無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時還將南苑內(nèi)鳳河河道改為“之”字形,使其曲折而下?!赌霞t門外作》載“設(shè)使不為之字繞,清波直瀉慮無遺”。詩注:“又以舊河勢直,恐其一瀉無遺,令作之字形,使其曲折而下。”這一措施減緩了鳳河水流速度,一方面保證了南苑內(nèi)園林用水,另外也促進了鳳河泥沙淤積,確保鳳河流出南苑時成為“清流演漾”的清水。河道整治與水源梳理工程完工后,泉源暢達,清流蕩漾,被乾隆稱為“玉湖”,“匯成玉湖闊,流去鳳河長”。在疏浚水泉過程中所挖之土積為土山,“因于其旁構(gòu)筑行館,以供臨憩”,成為后來團河行宮。
對疏浚鳳河,蓄清刷渾,乾隆在其御制詩中多次提及:
鳳河尾入大清河,渾刷清輸資用多。
昨過野橋成斷港,疏源圖欲益澄波。
——《御制詩集》三集卷六十四《即事雜詠》
團河本是鳳河源,疏浚于傍筑館軒。
斷手三年未一到,臨看此日識長言。
流出清波刷渾水,資安永奠意斯存。
——《御制詩集》四集卷七十六《團河行宮作》
以鳳河清水沖刷永定河泥沙的治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對黃河、淮河相匯處清口段治理方法的復制。明代潘季馴治河開始采用“束水攻沙、蓄清刷渾”的治理理念,以含沙量較小的淮河水沖激含沙量高的黃河水,避免黃河尾閭段泥沙淤積。在永定河的治理中,乾隆年間對鳳河水源的不斷開拓與河道的整治實際上也是希望鳳河能夠發(fā)揮類似于淮河的作用,希望以鳳河清水“激蕩渾水,乃成清流”。乾隆年間南苑水系的整理,對于沖刷永定河下游泥沙淤積,治理永定河水患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國語·周語》載:“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災也?!蹦显纷鳛榍宕本┳畲蟮幕始以粪?,對于北京城市的生態(tài)、水系治理、御災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是僅僅局限于蒔花植木、疊山理水的小型園林無法企及的。通過對南苑內(nèi)涼水河的大規(guī)模整治,實現(xiàn)了“通流濟運”,補充運河水源的目的,對保證了京城生命線——大運河的通暢無阻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對苑內(nèi)鳳河的疏浚治理,達到了“涵養(yǎng)水源”“清流演漾”的目的,使永定河下游的淀泊淤積狀況得到了改善,對于減輕京畿地區(qū)的水患,發(fā)展水利營田事業(yè)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清代南苑一系列的水系治理活動,蘊含著古人豐富的生態(tài)智慧和經(jīng)營理念;其中具體科學的管理措施也不乏現(xiàn)實意義和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