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玉
本文針對武山縣歷年來造林綠化中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根據不同造林區(qū)域的自然特點和立地條件、年降水量、蒸發(fā)量、海拔高度,不同坡向、坡位,從解決主要限制因素入手,采用最新的林業(yè)科研技術成果,把提高造林綠化科技含量放在首位?,F將造林綠化中主要設計三種典型造林模式介紹如下:
1側柏、刺槐混交林造林模式
1.1模式適宜條件
側柏抗寒耐旱,適應性強,能耐-35℃的低溫和45℃的高溫,在年均降雨量200~1600mm,年平均氣溫5~17℃的干冷及暖濕氣候條件下均能良好生長。在土壤含水量僅3.91%的宜林荒山上仍生長正常。具有壽命長、材質好、用途廣、耐瘠薄、耐鹽堿等特點。刺槐適應性強,分布廣,是武山縣先一輪退耕還林的主要造林樹種。側柏、刺槐混交模式,在武山縣城周邊面山區(qū)域、水簾洞景區(qū)、南北兩山取得顯著成效。
1.2技術思路
側柏造林的立地條件差,幼林生長慢,長勢弱,而刺槐為固氮樹種,其根瘤菌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營造側柏、刺槐混交林后,充分利用刺槐促進側柏生長,既有效的保持水土,又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1.3主要技術措施
①整地:宜采用水平溝
②苗木規(guī)格:側柏以2年生苗為宜,地徑0.8cm以上、高度60cm以上;刺槐用1年生苗,地徑1.5cm以上、根長不小于25cm、根幅不小于20cm。
③混交方式:以行間混交為宜,混交比例1:1,即1行側柏與1行刺槐行間混交栽植,初植密度220株/畝。
④造林:春、秋季均可造林,以3-4月份為宜,刺槐截干栽植,側柏除與刺槐同時栽植外,還可在雨季進行栽種。
⑤撫育管理:側柏栽植當年只能割除穴周雜草,進行淺鋤(深度不超過10cm);第2年要鋤草擴穴。刺槐栽植當年待新芽發(fā)出、長到10cm高時要保留一個健壯芽,使之生長成主干,將其余芽全摘除,并要松土鋤草,每年進行3次,連續(xù)管理3年。
1.4模式成效評價
利用刺槐枯枝落葉及根瘤菌的改良土壤功能,提高土壤肥力,促進目的樹種側柏的生長,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水土保持林分,同時也能有效地控制病蟲滋生,降低火險,更好地發(fā)揮防護功能。
2喬灌混交林造林模式
2.1主要技術措施
①樹種:刺槐、臭椿、山杏混交造林模式,是武山縣先一輪退耕還林造林的主要造林模式,先期栽植的4條萬畝林帶已取得顯著成效,全部郁閉成林。
②整地:宜采用水平溝。
③苗木年齡:刺槐用1年生苗,地徑1.5cm以上、根長不小于25cm、根幅不小于20cm;臭椿2年生苗,地徑1.2cm以上、根長不小于25cm、山杏2年生苗,地徑0.9cm以上、根長不小于30cm。
④造林密度:刺槐、山杏混交類型的株行距均為1.5×2.0m,222株/畝;臭椿、山杏混交類型的株行距均為1.5×2.0m,222株/畝。
⑤混交方式:帶狀混交。即2行刺槐、臭椿,1行山杏。
⑥造林季節(jié)與時間:一般春季造林。
⑦撫育管理:造林后當年要對混交林進行松土除草,擴帶擴穴,刺槐栽植當年待新芽發(fā)出、長到10cm高時要保留一個健壯芽,使之生長成主干,將其余芽全抹除。臭椿第二、三年每年平茬一次,第三年平茬后于五月上旬抹芽,選留一健壯頂芽,培育無節(jié)良材。山杏適時定干,撫育管理每年進行3次,連續(xù)管理3年。
2.2模式成效評價
利用剌槐枯枝落葉及根瘤菌的改良土壤功能,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山杏的生長,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水土保持林分,有效地控制病蟲滋生,降低火險,更好地發(fā)揮防護功能,同時山杏也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3林草復合經營治理模式
3.1技術思路
本模式是一種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結合的高效模式。在坡耕地退耕后,采用本模式,經濟林下種豆科牧草,不但可以改變土地利用結構,恢復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通過割草養(yǎng)畜,發(fā)展林下經濟,短期內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林業(yè)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3.2主要技術措施
在退耕還林時,根據區(qū)域特點林草結合建設不同的模式,在山坡一般是經濟林下種草或者為林帶與草帶結合配置方式。
①造林樹種:在樹種選擇時,應本著“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株行距大的經濟樹種。
②整地方式:臺式梯田。
③草種選擇:合理選擇有經濟價值的牧草,是保證林草模式高效的關鍵。牧草選擇時宜選擇優(yōu)質的多年生牧草,如紫花苜蓿、紅豆草等。
④草種播種量:紫花苜蓿為2公斤/畝,紅豆草3公斤/畝,采用條播方式下種。
⑤林草復合經營模式關鍵技術:一是消除和防止雜草生長,可采用除草劑防除,二是采用林下種草模式,造林株行距宜大些,可選擇4×5m。
3.3模式成效評價
利用豆科牧草根瘤菌固氮作用,來固定空氣中的氮素,除供自身需要外,還可供林木需要,而且可以改良土壤功能,提高土壤肥力。豆科牧草借助高干樹的遮蔭,利于出苗保苗。林草相結合,大大提高了水土保持功能。
4ABT生根粉應用技術
4.1功能
用ABT生根粉處理,可以使受傷的苗木與根系迅速恢復長出新根,形成發(fā)達根系,能從土壤中吸收更多的養(yǎng)分和水分,增加抗逆性,生長茁壯,造林成活率可提高17%~31%或更高可達50%。高生長量可增加6.4%~35.9%,徑生長量增加20%~51%。生根粉在武山縣德援項目造林中廣泛應用,取得顯著成效。
4.2適宜型號與應用范圍
在造林上使用以ABT3為主的生根粉,適宜樹種包括武山造林常用的油松、側柏、云杉、落葉松、國槐、刺槐、花椒等多個樹種。
4.3使用方法
①浸根法:造林前將苗木根系浸泡在ABT生根粉10~50mg/L溶液0.5~2小時。
②噴根法:造林前用ABT生根粉20~100mg/L溶液噴根,將苗根系噴濕、噴透,待藥液吸收后即可造林。小苗可用20~50mg/L,大苗用50~100mg/L。此法適宜處理大批量苗木,更顯其優(yōu)越性。
③速蘸法:造林前將苗木根系在ABT較高濃度200~500mg/L的溶液中速蘸5~30秒。
④根包泥團法:造林前將苗木根在10~50mg/L溶液中浸泡2~6小時,然后再用濕泥土包成泥團。這種方法適宜在干旱陽坡造林上應用。
⑤灌根法:帶土苗造林后可用10mg/L生根粉溶液灌根。
(作者單位:741300武山縣林業(yè)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