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音樂已經成為大眾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音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其內涵意義中所包含的廣泛的民族色彩和人文氣息同樣成為了文化領域藝術代名詞之一。良好的音樂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情操,鼓勵人積極上進,同時也能夠幫助人感悟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開拓眼界。高中音樂教學作為高中美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高度,幫助學生更高效地投入學習,同時由于音樂課程現(xiàn)已成為會考科目,因此在短暫的音樂課堂中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鍵詞:高中教學;音樂課;有效性;教學效率;教學方法
高中音樂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聆聽、欣賞和理解音樂,讓學生能夠自然地利用音樂表達自己的不同感受。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由于課程時長和頻率十分有限,因此需要盡最大可能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進而使得老師能夠順利、完整地完成教學目標。而由于音樂課程加入會考,對這一目標的把控更加需要時刻注意,要將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與音樂的現(xiàn)實目標教學相結合,提升教學水平、教學高度,逐步轉變教學思路,進而適應會考要求。
一、 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音樂課程大多把音樂欣賞當作課程中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內容,老師缺乏引導,學生在課程中往往只能夠膚淺地欣賞旋律,對于音樂背景及知識知之甚少,而隨著新課改的加深,音樂課程對于學生文化品讀和內涵理解的要求逐漸加深,需要學生結合音樂本身的時代背景和創(chuàng)作思路進行更加深層次地欣賞?,F(xiàn)代音樂教學應當注重對于學生多方位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文化、感受情感、感受心靈。而這就需要老師在音樂課程中給予正確的引導。首先,在欣賞前需要為學生們講解音樂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作者本身的身世遭遇,然后,幫助學生們放松身心,投入到音樂欣賞的環(huán)節(jié)中,在欣賞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們的反應,最后,幫助同學們分享欣賞感受并給予相應評判。同時還應當開展音樂基礎知識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們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由于高中音樂知識本身內容含量很大、面積很廣,在教學中應當著重注意知識的整理整合,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帶領學生回憶初中小學音樂課程的基礎知識,鞏固基礎、提升高度,另外還應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配合與聯(lián)系,提升家長對于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拓寬課程的延伸面,進而全方位地提升音樂課程的教學內涵,迎合會考所需的具體要求。
二、 提高課程的知識轉化率
音樂課程應當以興趣為基礎,但絕不能單單停留于興趣,更何況現(xiàn)在很多學生由于學習壓力、作業(yè)壓力等原因無法對音樂課程產生強烈的興趣。因此老師需要提升音樂課程的知識轉換率,讓更多的音樂知識成為學生的生活樂趣、生活品味,把音樂帶進學生的生活、學習之中,進而加強音樂課程與會考要求的銜接。
(一)
老師應當明確地說明音樂課本身應當是一門進行身心調節(jié)、放松心情的課程,而不應該把音樂課程視為學習壓力的一部分,要讓學生主觀上具有學習的動力。
(二)
在授課方式上,老師應當多以鼓勵教學為主,對學生們進行及時地表揚,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在課堂進行過程中應多多增加課堂互動,提升課堂本身的活躍性,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進課堂中。
(三)
注重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過去的音樂課程由于長時間不受重視,教師本身教學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便與其他科目老師存在較大差異,而目前音樂課程已成為會考科目,老師也需要注重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以便提高課程質量,加快課程發(fā)展。
(四)
重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案。過去的音樂課程由于并非會考科目,因此很多教學內容的制訂都十分隨意。課堂內容大多以欣賞為主,對于音樂知識的傳授重視程度嚴重不足,而針對目前音樂課程的發(fā)展現(xiàn)狀而言,我們需要重新重視起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根據新課標及大綱要求改善教學方案,緊跟會考具體要求,及時調整教學方向。例如,在我們上西方古典音樂欣賞課時,可以進行如下安排,首先,在開始欣賞前明確本課程教學目的,讓學生們了解課程所指目標,提示同學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區(qū)分不同樂器的音色及感情,然后,幫助同學們調整呼吸,閉眼放松,進入欣賞狀態(tài)后開始播放音樂選段,在播放結束后首先邀請同學們談論一下自己的感受,老師給予適當點評,爾后以老師的專業(yè)高度對音樂片段進行整體評價,再帶領學生們根據片段中不同章節(jié)的思想情感特點,分析不同樂器、不同音色所帶來的感情效應,最后總結全課主要內容,幫助學生回憶課程所學知識,有針對性地就樂理知識、練耳訓練、中西方音樂等知識點鞏固課程收益。
三、 音樂課堂與實踐相結合
學生在學習音樂課程時往往會反映:音樂課程大多是以一種被動的姿態(tài)在吸收,在欣賞,而很少能夠主動地參與進音樂課中,這就使得音樂課程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某種“壁壘”,而這種壁壘的出現(xiàn)往往會讓學生對音樂望而卻步,從而給音樂知識、樂理知識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一些簡單的音樂知識并非像學生們印象中那樣高不可攀,老師大可帶領學生們走進音樂,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到音樂的實踐中。例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相互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然后挑選出一些各個小組中廣受好評的音樂供大家共同欣賞,在欣賞結束后,老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角度以更為專業(yè)的音樂知識帶領學生們分析理解音樂更深層次的知識,言傳身教帶領學生們更為深入地理解音樂進而愛上音樂,同時通過帶領學生們在音樂實踐中進行知識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從而保證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目的性,讓音樂知識的學習不再僅僅停留在背誦與閱讀中,而是可以得到更為靈活的運用,進而幫助學生提升知識水平,從而保證學生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音樂會考。
總之,高中音樂課程由于會考的需求,絕不能再僅僅停留在欣賞與放松之中,而是應當更為科學地將音樂知識融入到音樂課程的教學中。讓學生們在欣賞音樂、品味音樂的同時學習音樂知識,加強音樂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冬娟.新課改形勢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路徑探究[J].北方音樂,2017,37(7):208-208.
[2]陳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實踐探索[J].北方音樂,2018(4).
[3]段帆.高中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后的問題與對策[J].學周刊,2018(2):152-153.
作者簡介:
馮丙林,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