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大致可分三類:基礎(chǔ)性習題、拓展性習題、選擇性習題。合理使用這三類習題,將更有效地落實單元學習目標,進行語言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進行科學的個性分層學習,使語文課堂變得簡約而高效。
關(guān)鍵詞:課后習題;使用;策略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精讀課文后的習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導學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教材編寫者根據(jù)編寫意圖和文本相關(guān)特點而編制的,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展現(xiàn)了語文教材的價值、特色與魅力。以第三學段為例,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大致可分三類:基礎(chǔ)性習題、拓展性習題、選擇性習題。合理使用這三類習題,將更有效地落實單元學習目標,進行語言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進行科學的個別化學習,使語文課堂變得簡約而高效。
一、
借助基礎(chǔ)性習題,落實單元學習目標
所謂基礎(chǔ)性習題,指的是緊扣文本的內(nèi)容和表達的習題,往往安排在課后習題的第一、二題,它體現(xiàn)了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使用好基礎(chǔ)性習題,可以使閱讀教學過程清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和文本對話的過程,需要有一個適切的對話點。教師可以在課后習題指引下,確定閱讀對話點,設計并展開教學,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七組課文《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后面的三道習題,分別從梳理文本結(jié)構(gòu)、品味句子語言和領(lǐng)悟材料安排三個方面進行設計。教學中,可以此作為本文閱讀教學的對話點設計閱讀教學:
第一板塊:初讀課文把握大意,用概括小標題的方式梳理文章脈絡。
第二板塊:品讀文章關(guān)鍵詞句,以五壯士英勇的言行感受民族精神。
第三板塊:研讀第二次的任務,對比兩次掩護任務學習詳略的安排。
五年級上冊第七組的單元目標要求學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從課文中領(lǐng)悟?qū)懽鞣椒?,提高表達能力?;A(chǔ)性習題成為閱讀的對話點,提供了教學主線,落實了單元目標。
二、
圍繞拓展性習題,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第三學段教材后的拓展性習題以“小練筆”的形式出現(xiàn),更側(cè)重語言品鑒和運用,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可能。讀寫結(jié)合是學習語言表達方式行之有效的途徑。第三學段教材中的“小練筆”引導學生把課文作為學習習作的例子,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因此,可將“小練筆”結(jié)合于閱讀教學的過程,給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文字實踐的機會。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小練筆圍繞“想象”開展語言實踐??梢砸龑W生聚焦“再回戰(zhàn)場,緬懷往事”這一部分,設計語言實踐活動:
(1)品讀告別村寨和江灘回想片段,感受嘎羧的形象。(2)對比文中對嘎羧的描寫。(3)老象“再回戰(zhàn)場”后的巨大變化,作者是怎樣展現(xiàn)給我們的?(4)抓住嘎羧的這些動作、神態(tài)、叫聲描寫,你能體會到嘎羧內(nèi)心的感受嗎?
再比如,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文后的“小練筆”也可以融入閱讀教學之中,使閱讀與寫作同步發(fā)展:
(1)直到第38個小時,阿曼達才在廢墟下聽到了爸爸的聲音,在這之前的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都在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每人選擇一個時間段把你想到的寫下來。寫完后互相交流。
(2)在不同的時段,阿曼達與爸爸的想法為什么會如此一致呢?
像這樣的小練筆,第三段學段的教材一共安排了十二次,這些隨文小練筆巧妙地利用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短平快”的寫作訓練,鞏固閱讀教學中所學的言語形式,既為閱讀教學提供了主題,又為本單元習作做好了寫法上的鋪墊和準備。
三、
利用選擇性習題,引導自主學習意識
第三學段教材中選擇性習題共有十二處,可以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編者意圖:一是加強課內(nèi)課外的聯(lián)系,豐富語文學習的視野;二是鼓勵交流學習的體會,留足個性開放的空間。教師應在教學中體現(xiàn)教材的編寫意圖,以這些選擇性習題為主旨,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應該對這樣的選擇性習題做出彈性的設置,給學生提供多種可以選擇的學習情境,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的選做題與搜集資料有關(guān),在單元導讀課后,可以布置學生搜集資料,在單元學習的過程中安排三次學習交流的機會:
(1)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重點交流有關(guān)八國聯(lián)軍毀滅行為的資料,感受毀滅行為的罪惡。(2)進行口語交際和習作時,與同學分享閱讀資料并交流感想,為寫讀后感做好內(nèi)容上的準備。(3)在回顧拓展的交流平臺里,整理本單元搜集的資料,交流新的收獲。
這類以拓展閱讀和語言積累為主要目標的選做題,給學生提供了差異發(fā)展的可能。教學中,除了時間上可彈性安排,在形式上也可以有更豐富的嘗試。比如可以舉行以英雄人物為主題的“瘋狂成語”賽、毛澤東或長征詩詞朗誦會,有條件的還可借助多媒體設備,使學生的學習交流范圍更廣、可選性更強。
四、
兼顧學情與習題,鼓勵個性分層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對三類課后習題的使用也應兼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面對統(tǒng)一編寫的課后習題,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對象做出增補或刪減,學生可以根據(jù)學習實際,選擇完成。
例如,對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的小練筆,可以做這樣的刪減和調(diào)整:
作者由落花生領(lǐng)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從身邊的事物中領(lǐng)悟到了什么?選擇一項完成:(1)模仿文中父親或作者說的話,寫自己的領(lǐng)悟。(2)選擇一種事物,模仿文中父親說的話寫一寫。(3)選擇一種事物,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寫。
第一項刪除了“選擇一種事物”的要求,降低了學生找到事物與領(lǐng)悟道理相對應的難度;第二項看起來增添了模仿的要求,但實際上是為學生提供了寫的支架,減少了“寫一寫”的隱含困難;第三項為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選擇。合理地增補或刪減課后習題,更大程度上調(diào)動了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更自覺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分層次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成功感。
作者簡介:
黃煒,重慶市,重慶市萬州區(qū)紅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