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性頭痛為神經(jīng)科常見病,為頭痛的主要臨床類型,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頭頸等部位的壓迫、鈍痛及緊束感。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患病率逐年上升,病人多會伴有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1-2]。緊張性頭痛發(fā)病機制復雜,病因不明,西醫(yī)治療主要以非甾體消炎鎮(zhèn)痛藥為主,臨床療效欠佳,易反復發(fā)作[3-4]。中藥治療疾病具有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等特點,具有活血止痛、化瘀解毒功效的止痛祛瘀解毒方,可用于胸悶頭暈、氣短乏力等[5]。本研究旨在探討止痛祛瘀解毒方對緊張性頭痛的臨床療效及腦血流變化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痰瘀阻絡(luò)證緊張性頭痛病人10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對象均符合緊張性頭痛診斷標準[6],伴有精神緊張、勞累過度等病史。排除標準:藥物過敏史;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器質(zhì)性疾??;伴有顱腦血管、神經(jīng)等嚴重病變病人;哺乳期或妊娠婦女。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齡31~57(43.52±4.45)歲,病程0.5~16.0(4.76±2.71)年。治療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32~60(44.62±5.16)歲;病程0.5~15.0(4.62±2.59)年。兩組病人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心理輔導、物理治療等對癥治療措施。對照組給予布洛芬膠囊1粒(規(guī)格0.3 g,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151213),每日2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給予自擬止痛祛瘀解毒方口服治療,組方:延胡索20 g,丹參20 g,當歸15 g,金銀花20 g,柴胡10 g,白芍10 g,川芎15 g,桃仁10 g,天麻10 g,全蝎3 g,紅花6 g,甘草10 g。藥材加水煎煮,加水煎煮至200 mL,分2次服用,每日1劑,5劑/周。兩組病人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頭痛失眠等癥狀消失且無發(fā)作為治愈;頭痛頻次降低70%,疼痛程度和持續(xù)時間明顯改善為顯效;頭痛頻次降低35%~70%以上,疼痛程度和持續(xù)時間緩解為有效;頭痛頻次、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為無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疼痛、瘙癢、乏力、低熱、納差中醫(yī)證候積分,每項積分為0分~3分,分值越高,表示病情嚴重[7]。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法評估疼痛程度,無痛為0分,難以忍受最劇烈疼痛為10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重。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價抑郁和焦慮程度,HAMD和HAMA分值越大,抑郁和焦慮情況越差[8]。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測定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后動脈(PCA)和前動脈(ACA)血流速度,病人休息0.5 h,仰臥位涂耦合劑于顳窗,手持2 MHz探頭于顳窗,探測左右大腦中動脈;側(cè)臥位下頜抵胸,探頭置于頸項中線,對準枕骨大孔,左右移動探頭,檢測血流速度。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16,P=0.021)。詳見表1。
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兩組總有效率比較,χ2=5.316,P=0.021
2.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頭痛、失眠多夢、心煩易怒、心情抑郁、倦怠乏力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頭痛、失眠多夢、心煩易怒、心情抑郁、倦怠乏力等癥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3 兩組疼痛持續(xù)時間、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持續(xù)時間和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疼痛持續(xù)時間和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兩組疼痛持續(xù)時間和VAS評分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4 兩組HAMD、HAM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D、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HAMD、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兩組HAMD、 HAMA評分比較(±s) 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5 兩組MCA、PCA及ACA比較 治療前兩組MCA、PCA及AC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MCA、PCA及ACA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兩組MCA、PCA和ACA比較(±s) cm/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緊張性頭痛占頭痛病人的比例較高,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頭頸部肌肉緊張、腦動脈缺血痙攣、心理應(yīng)激、皮層興奮性增加等因素有關(guān)。緊張性頭痛易反復發(fā)作,發(fā)作頻繁,雖然疼痛多為一過性輕度、中度疼痛,但往往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9]。西醫(yī)治療藥物有止痛劑、肌松劑、抗腦血管痙攣劑等,但病人的臨床療效較差。緊張性頭痛屬中醫(yī)“頭痛”“腦風”“頭風”“郁證”等范疇,因頭為清陽之府,匯聚六腑之清氣、五臟之陰血,五臟六腑病變均可伴隨頭痛,六淫外襲,上犯清竅,頭絡(luò)阻閉,神機受累,腦失所養(yǎng)等皆可導致頭痛,治宜活血止痛、化瘀通絡(luò),堅持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10-11]。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自擬止痛祛瘀解毒方可提高緊張性頭痛的臨床療效。治療組的頭痛、失眠多夢、心煩易怒、心情抑郁、倦怠乏力等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自擬止痛祛瘀解毒方可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止痛祛瘀解毒方方中延胡索行氣止痛、活血散瘀,丹參活血化瘀,當歸補血活血,金銀花宣散風熱、清解血毒,柴胡升陽舉陷、疏肝解郁,白芍補血養(yǎng)血、柔肝止痛,川芎理氣開郁、活血止痛,桃仁和紅花活血化瘀,天麻和全蝎通絡(luò)止痛,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活血止痛、化瘀解毒,顯著緩解病人證候。治療組的疼痛持續(xù)時間和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止痛祛瘀解毒方可減輕緊張性頭痛病人的疼痛時間和強度。與止痛祛瘀解毒方川芎可明顯改善心血管以及平滑肌痙攣,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明顯的鎮(zhèn)靜作用有關(guān)[12]。治療組的HAMD、 HAMA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止痛祛瘀解毒方可改善緊張性頭痛病人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方中當歸揮發(fā)油有鎮(zhèn)靜、催眠、鎮(zhèn)痛、麻醉等作用,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及保護腦缺血損傷;天麻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驚厥作用能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輕度收縮腦血管,增加冠狀血管流[13-14]。治療組的大腦MCA、PCA和ACA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止痛祛瘀解毒方可改善緊張性頭痛病人的大腦血流。方中桃仁能增加腦血流量,增加犬股動脈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動力學,丹參活血化瘀擴大血流量,全方具有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15]。
綜上所述,自擬止痛祛瘀解毒方可提高緊張性頭痛病人的臨床療效,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減輕疼痛時間和強度,改善病人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降低大腦血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