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梅
(固原市西吉縣人民醫(yī)院 寧夏 756200)
高危新生兒是兒科臨床上經常遇到的情況,鑒于高危新生兒是危重病癥患者,當新生兒發(fā)生急危癥狀時,特別容易引發(fā)生命危險,因此高危新生兒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同時,部分得到搶救的新生兒雖然生命得到了保障,但是容易患各種殘障,因此,重視高危新生兒的搶救康復護理措施,對于提高新生兒的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高危新生兒的搶救護理措施也得到了逐步改進,患病新生兒的生存率得到了明顯提升[1]。雖然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對于搶救高危新生兒趕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搶救了無數(shù)高危新兒的同時,部分并發(fā)癥患兒在保證生命安全后,難以適應社會,社會生存能力不足,生活質量難以改善,對患兒本身的健康造成了隱患,也給其家庭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擾,在這種情況下,探索高危新生兒的救治就更具有現(xiàn)實的迫切需求。
選取我院自2015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206例高危新生兒的臨床護理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3例。兩組患兒的具體資料見表1。
?
從表1中兩組高危新生兒臨床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并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2.1 對照組 對照組在康復護理方面采用定期對高危新生兒進行護理監(jiān)測,確保患兒的體溫和生命體征的正常。首先對患兒的各項身體體征進行詳細檢查,明確各項體癥的具體情況,對其病情危險程度進行評估;其次是有效預防高危新生兒出現(xiàn)感染,使用抗生素對其進行抗感染治療;最后是對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兒要及時進行藥物治療,加強患兒呼吸系統(tǒng)的護理,確保其呼吸通暢。
2.2 觀察組
2.2.1 加強和患兒家屬溝通:高危新生兒對于每個家庭都是沉重的心理負擔,護理人員應當及時和患兒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確保家屬能夠理解和接受醫(yī)務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同時護理人員要對患兒家屬認真講解高危新生兒可能發(fā)生的癥狀和在治療護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引起家屬的高度重視并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對患兒進行救治。同時,要對家屬進行高危新生兒生長發(fā)育方面的知識培訓,畢竟患兒不可能永遠待在醫(yī)院,更多的是要親人的陪伴,因此對患兒家屬進行相關知識培訓非常必要。
2.2.2 加強高危新生兒護理,注重與其交流:高危新生兒護理是一項專業(yè)性極高的工作,因此在對其進行護理時需要專業(yè)技術精湛的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對患兒的視覺、聽覺、語言和觸覺等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2]。比如護理人員可以撫摸患兒的手部、背部等,讓患兒產生觸感;播放輕音樂讓患兒產生聽覺;設置一些相對明亮的物體吸引患兒的視覺;和患兒進行語言交流提高患兒的語言能力。只有在康復護理過程中針對性的對患兒的各項指標進行有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更好的讓患兒早日康復。
2.2.3 加強后期康復護理溝通:高危新生兒的康復護理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在患兒離院前,要對家屬進行后期康復護理培訓,特別是對于患兒的認知、語言方面要進行針對性的強化,確保讓家屬熟練掌握。家庭是患兒長期生活的地方,只有家屬充分掌握康復護理知識,才能讓患兒在后期的護理中得到有效康復。在患兒出院后,醫(yī)護人員要定期進行回訪,詢問家屬患兒康復狀況,護理方法是否到位,并叮囑家屬要定期帶孩子到醫(yī)院進行檢查,以便醫(yī)護人員能夠及時掌握孩子的康復情況并制定相關康復護理措施。
2.3 觀察指標 以患兒在1周歲回訪中的頭圍、體重、身高作為參考指標,同時以家屬滿意度作為評價,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一般。
3.1 兩組患兒在經過康復護理后,在一周歲回訪中的頭圍、體重、身高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見表2。
?
通過對表2中1周歲回訪患兒身體特征數(shù)據(jù)分析,兩組存在較大差異(P<0.05),觀察組患兒各項身體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具有可比性。
3.2 兩組患兒在康復護理后的滿意度調查情況 見表3。
?
通過對表3中兩組患兒滿意度調查數(shù)據(jù)中可以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滿意度(97.09%)高于對照組滿意度(80.58%)。
在本次高危新生兒的康復護理調查研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取得了不同的康復護理效果。從表2、表3中兩組患兒1周歲回訪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的康復護理方法更加有利于高危新生兒的康復??傊?,在高危新生兒的康復護理中,要耐心和家屬溝通,做好患兒的護理,才能更好的為患兒身體健康和美好生活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