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紙質教材的版權、數字教材的版權、數字教輔的版權、數字教材衍生內容資源的版權、數字教材配套教學應用軟件的版權、大數據對教材版權的影響等多個方面闡述基礎教育教材的版權經營思考,提出大數據背景下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數字教材;版權;大數據;策略
教材的版權,一直是教育出版的熱點與焦點話題,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領域,尤其是在實行教材一標多本的2001年之后,尤其是在新媒體、互聯網背景下。在基礎教育領域,教材的版權與教輔的版權密切相關,與相關機構及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在實行教材一標多本之后,教材出版機構加大了保護版權的力度,以便本機構在教輔市場上利益最大化,版權糾紛隨之加劇。其起源是教材教輔巨大的利益,因為教材教輔出版占整個出版產業(yè)產值的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尤其是教材衍生的配套教輔資源占的比例更大,而教輔資源生產者與教材出版者是分離的。新媒體及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使教材教輔的呈現形式、傳播形式也更加多樣化,版權更復雜,侵權手段多樣,版權保護復雜性大大增加。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基礎教育教材的版權又是如何的呢?
一、基礎教育紙質教材版權
基礎教育教材,在2000年之前是人教社一統(tǒng)天下,配套教輔也是人教社自身組織編寫的。上海是獨立課改實驗區(qū),上海一期課改起于1988年,二期課改起于1998年并在2004年全面推廣,其間頒布了上海市中小學課程方案、學習領域指導綱要、課程標準等系列文件,形成了15家出版社出版基礎教育教材的格局,形成了相對封閉的教材體系。上海封閉性最強,是全封閉的。北京是相對半封閉的,除了京版教材,用部分非京版教材。
2001年,新課程標準發(fā)布,全國除上海、北京外形成了全新的新課標教材體系,教材分為國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形成了一標多本的教材格局,全國出現了一批新課標教材出版社及一家新課標教材民營出版機構——北京市仁愛教育研究所。上海頒布了自己的新課程標準,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教材體系,上海18家出版社參與教材的開發(fā),教材不重復,形成了小學到高中完整的封閉的課標教材序列。北京出版了一套自己的21世紀教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京版教材。這套教材相當時期內沒有送審,直到2011年新課程標準修訂后才送審教育部。北京市新課標教材是半封閉的教材體系:其他非京版教材,也在北京使用。
基礎教育紙質教材的版權問題在這十多年中,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高潮期,由于紙質教材由發(fā)改委統(tǒng)一定價,教材利潤是微薄的,教材的巨大利潤從何而來呢?實際上就是從配套教輔中來,配套教輔限價相對寬松,利潤空間相對較大。市場化的教輔定價可以面向市場,采取高定價低折扣的策略。其中,如北京仁愛教育研究所,是唯一的民營教材出版機構,給所出版的每一冊英語教材配套26種教輔。民營機構紛紛涌入教輔的出版,產生了如志鴻、薛金星、龍門書局、全品、世紀金榜、曲一線等多家年毛收入10億元以上的民營教輔品牌。北京市仁愛教育研究所為了保護自己的教材教輔利益,不惜一切代價打擊盜版,打擊編寫仁愛版教輔的出版機構及盜版仁愛版教輔的機構,比如起訴好記星、起訴多家民營書店。由此掀起了一輪維護教材版權的高潮,各家基礎教育出版社也紛紛要求教輔公司停止出版其教材的配套教輔。一些教輔公司也跟基礎教育教材出版社簽訂教輔出版授權,支付授權方費用。
二、基礎教育數字教材版權
基礎教育數字教材版權解決方式:首先是基礎教育數字教材與紙質教材版權的一體化,這種一體化的形式有兩種形式:一是比如上海數字教材,其紙質教材的版權屬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紙質教材的數字版權也自然隸屬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北京市新京版數字教材,其六家基礎教育教材出版社的紙質教材的版權隸屬于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材開發(fā)的版權也是隸屬于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二是基礎教育教材出版社數字版權自然歸屬,如人教社、蘇教社、北師大社等出版社研發(fā)數字教材,不用考慮數字教材授權問題,因為其自身自然擁有數字版權,他們雖然開發(fā)數字教材不早,但版權歸屬簡單。
其次是民營數字教材開發(fā)機構開發(fā)基礎教育教材出版社的數字教材的版權解決方式?;A教育數字教材版權的解決方式有以下幾種解決方式:一是直接與基礎教育教材出版社簽訂數字化授權,如明博教育、創(chuàng)而新、科大訊飛、同方等。例如明博簽訂了三十多家基礎教育教材出版社的版權,二是通過與基礎教育教材出版社合作產品,共同擁有產品的版權,約定相應的利益分享方式;三是承擔基礎教育教材出版社的產品無償開發(fā),出版社默認開發(fā)者獲得該產品的復制權,進行市場銷售;四是有數字教材加工工具及承載系統(tǒng)單不具有數字教材版權的數字出版公司,以給學校及教育局提供加工定制服務的名義,幫助學校及教育局加工、上傳數字教材,避開版權問題;五是數字出版公司為具有數字教材版權的機構提供數字教材加工機制流程標準制定與管控服務,幫助組織開發(fā)數字教材發(fā)行平臺、數字教材資源平臺及客戶端、數字教材內容資源管理平臺并提供相應的運營服務。
三、數字教輔資源的版權
1.數字教輔版權問題
數字教輔版權與紙質教輔的版權共同之處,都是從紙質教材版權衍生而來,本版數字教輔不存在與自家紙質教材的版權糾紛問題。民營與非民營教輔出版者出版其他機構的教材的數字教輔,存在著版權問題。這個問題,主要在教材獨創(chuàng)的體例結構,獨創(chuàng)的內容,如果被數字教輔抄用就構成了侵權。所以一些數字教輔機構,為了避開可能的侵權,就按照新課程標準、按照知識點、按照考試大綱來開發(fā)教輔,但是同步的數字教輔就很難做到。同步的教輔總會遇到體例結構問題,因為不同版本的教材,體例結構是不一樣的,具有原創(chuàng)性。
也有一些數字教輔開發(fā)機構,為避開版權問題,采取給地方教育局、學校定制的模式。就是雙方達成默契,數字教輔購買機構提出定制需求,數字教輔開發(fā)公司幫助按定制需求進行開發(fā)。這樣就避開了部分版權,因為根據版權法,為教學需要,不以盈利為目的,少量復制不構成侵權。開發(fā)機構提供的只是加工服務。
2.數字教材衍生內容資源的版權問題
紙質教材衍生數字資源的版權問題,這些資源類型包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游戲等。這些衍生資源有些屬于紙質教材本身的獨創(chuàng)性體例、獨創(chuàng)性內容部分,獨創(chuàng)性內容,例如其中導學、習題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單元活動、章節(jié)活動等。除已經進入公版期的內容不牽涉版權問題外,教材中的非原創(chuàng)內容也涉及版權問題,比如當代名家名著、當代科技成果等。這些內容在進入教材時有些已經付費,有些按教材編寫選文的法律許可,是可以后付費的。但是如果進入衍生內容資源就需要再付費,而且以營利為目的衍生資源的生產,付費應該是先付費的。衍生的圖片、音頻、視頻、動畫、游戲資源牽涉編譯、再加工、復制及發(fā)行等權利。更有學生的網絡作品(作業(yè)),作為生成性資源的版權問題,包括其中引用著作權人的內容,牽涉侵權問題[1]。
3.數字教材配套教學應用軟件的版權
教學應用軟件是教學應用操作與內容資源有機融合或使用時可以嵌入、插入內容資源的軟件。內容資源牽涉版權的情形有:數據庫使用教材的體例目錄結構的;直接使用教材內容的;間接使用教材內容的等等。教學應用軟件的開發(fā),也有自己的獨特的設計,也有其版權問題。
四、大數據時代對教材版權的影響與解決思考
什么是大數據,“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fā)現力和流程優(yōu)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按髷祿侨藗儷@得新的認知、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的源泉;大數據還是改變市場、組織機構以及政府與公民關系的方法”[2]。大數據有四個特點:數據類型繁多,如日志、文本、圖片、視頻等等;數據量大,從TB級到PB級;處理速度快,瞬間可從各種類型的數據中迅速獲得高價值信息,即其篩選功能強大;合理利用數據,進行準確的分析,會帶來較高的價值。
1.大數據對教材版權有什么影響
積極的一面,在大數據背景下可以通過用戶對數字教材、數字教輔、數字教材衍生資源、數字教材配套教學應用軟件的選擇、點擊、閱讀、評論等大數據的挖掘,能預測教師學生的教學、學習行為習慣,從而把握教師學生偏好,預測其偏好,發(fā)現用戶個性化需求,進行個性化教育數字出版,從而推動數字出版服務的個性化、精準化和精確化。
消極的一面,在網絡環(huán)境下,教材內容容易被傳播,衍生資源容易被傳播,教師、學生作品使用教材內容做的資源被傳播,自己獨創(chuàng)的內容被傳播,被引用,大規(guī)模傳播牽涉侵權與被侵權;對教材的侵權行為更加隱蔽化,網絡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侵權行為很難被發(fā)現;更棘手的是,網絡侵權維權困難,一是教材機構的精力有限,二是沒有有效的技術手段阻止侵權,再加上網絡侵權取證難。
2.如何應對大數據背景下教材版權問題
(1)完善法律法規(guī),制定適合信息化、大數據環(huán)境下的法律法規(guī)條例,保護數字教材版權,明確侵權方式、合理使用界限和侵權確認,建立相應處罰機制。加大版權法規(guī)的宣傳力度,在中小學階段就要滲透版權意識,養(yǎng)成相應的版權素養(yǎng)基礎。
(2)作為教材出版社、配套數字教材資源出版者與開發(fā)者,在開發(fā)相應數字資源時,就應厘清數字資源的版權歸屬,其中的圖片、文本、音頻、視頻等類型資源也都做到版權歸屬清晰,有據可查,有法可依。這樣做既避免侵權也避免被侵權。
(3)建設數字教材及配套資源統(tǒng)一管理的登記平臺、查詢平臺、在線授權平臺,包括正式出版與非正式出版資源版權的登記。著作權人可以自定義免費與非免費傳播使用。通過這樣的平臺來保護主作者的權益,讓文化有序合理合法的傳播。
(4)利用大數據技術及時預測新技術、新手段,防范可能造成的侵權行為。新手段如數據加密技術、數字水印技術、電子簽名與認證技術、數字指紋技術、電子現金技術等等[3]。
日新月異的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的技術,日新月異的信息交流方式與內容傳播方式,在深度的影響著教育教學,也深度影響著數字教材及其配套資源的版權,推動著我們不斷思考有效地版權管理措施。
參考文獻:
[1]柳亦勝.教材與課堂中的侵權現象分析[J].出版參考,2011.8(上):11-13
[2][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庫克耶著、盛楊燕、周濤譯.大數據時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09
[3]樓文高、孟祥輝.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現狀及其發(fā)展趨勢[J].出版與印刷,2007.4:7-10
作者簡介:
李林,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畢業(yè),中學高級,中南大學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中科院心理所發(fā)展心理學博士課程班在讀。先后從教小學、初中、中師、高中、民辦大學課程,歷任教研組長、教導主任、副校長、培訓學校總校執(zhí)行校長、編輯部主任、網絡總編、教育研究部主任、課題研究部主任、電子教材研發(fā)攻堅組副組長、研發(fā)部主任、教育部教學儀器研究所優(yōu)課教學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副總經理等職務?,F任北京中文在線教育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師大音像社《新課程教學》特約編委、北京中小學教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系統(tǒng)仿真學會首屆3D教育裝備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閱讀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電教館《信息化背景下學科閱讀助力學習力提升研究》課題負責人。發(fā)表詩歌《我是云》、《長河風帆》等4首,論文《論電子教材取代紙質教材發(fā)展趨勢的必然性》、《淺析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彈性教學》等19篇;著作有《交互式電子白板創(chuàng)新教學應用教程》、《夏丏尊語文教育思想新探》、中華書局版初中語文教材(參編)等。